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译注-德经篇(4)
2024/4/1 大川之道
《 德 经 》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甲本】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①。大盈若冲(盅),其用不穷。大直如誳②,大巧如拙,大赢如 火内(肭)③。躁胜寒,靓(静)胜炅(热)。请(清)靓(静)可以为天下正。
【乙本】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如冲(盅),其用不穷。大直如誳,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肭)。躁朕(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注释】
①敝:掩藏。
②誳:言语钝拙,说不清楚。③肭:本意肥胖。为臃肿不灵巧、木讷之意。④胜:克制。《黄帝内经》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大成之物总像有点什么缺陷,他有什么作用一目了然,从不掩饰。最满的东西就像个酒盅一样小小的,却用之不竭。最直白的道理却怎么都说不清楚。最高学识的人看起来却臃肿木讷。燥热克制寒冷,清净克制燥热。清净无为可以让天下回归正道长治久安。
【解析】本章节实为上一章节的注解,上一章节讲的是人该追求什么,这一章节讲的是追求的一个度。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故天下最好之物必然是不尽完美的。前文说“大器免成”,意思是大才之人抑或最好之物都是浑然天成,而我们之所认为的它到极致仅仅是看到其有用的一面,如水能解渴,能滋养万物,它的用处是无需隐藏也无法隐藏的。什么叫满?足够满足某种需求谓之满,上一章说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满”是有量的限制的,我们所需要的“满”,能承受的“满”相对于浩瀚宇宙来说不过小小一盅而已!最深刻最直白的道理是语言表述不清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无言之教”。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往往大智若愚,看起来如同吃饱撑的,不大灵活。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甲本】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乙本】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治理天下符合大道,就没有纷争,马的作用仅仅是提供马粪肥地。治理天下不合乎大道,就会战事不断,连马驹都是在战场上出生。罪孽之大,大不过人的欲望,灾祸之大,大不过人心不知足,罪过之惨莫惨过贪得无厌。所以知道何时该知足的人,才能真正知足。
【解析】上一章节讲了追求的“度”,我们知道了合乎这个“度”,是什么样子,这一章节继续阐述了这个“度”的重要性。合乎大道,天下太平,不需要战马,那么人们养马的作用也就剩取点马粪肥地了。一旦不合乎天道,那么必然连年征战,连怀孕的母马都要拉上战场了,连小马驹都是出生在战场上,马的遭遇都如此,何况人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合天道的现象呢?因为贪念啊!不知足啊!最大的罪过就是你贪得无厌什么读想要,前面就已经告诉我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了,所以有知足的心还要懂得该在什么时候知足,才是亘古不变的知足之道啊!![](/asp/image.asp?m=0&w=gh_306596c6b5a2&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aaxaJUmLqbBvO2t9zZh8AZHU5F11gxjF9PjDJVo0L0jciaSicDZQ971ROGSwnCGkvu6CQjYsoCLqTXAB1PpMHhVg/640&from=appmsg)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甲本】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规(窥)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乙本】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规(窥)於牖,以知天道。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弗为而成。【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足不出户,就可以参透天下之事。不探向窗外,就能知道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相反,走得越远知道的反而更少。所以,圣人不用走出去就能推知事理,不用看就能明了世事,不需要做什么就能有所成就。
【解析】万物出于数,这个数就是其运行规律,我们称之为道,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如能参透,不须出户。若悟不透,走得越远越迷茫。所以圣人领悟了这个道理,在家里就可以弄清其中规律,那么即使足不出户也能知古论今甚至预知将来,这是妄语吗?非也!古有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今有随处可寻的风水先生算命瞎子,他们依仗的就是这个规律啊!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甲本】(此段缺失)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乙本】为学日益,为道日云(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做学问的人,思想包袱各种伪饰一天一天地增多,潜心修道的人,其伪饰一天一天减少,直到达到“无为”的境界。他什么都不做,而且认为什么都不需要做。治理天下的道理,就是一直没什么事,什么都不做,但凡做了点什么,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了。
【解析】庄子说“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蒙蔽之民”。什么意思呢?读圣贤书,学俗世的“知识”,还想悟得大道,这种做法极其愚蠢!为什么呢?因为俗学讲的是“人性”而不是天道,人性自然离不开贪嗔痴,越学其伪饰越多,离大道越远,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路,临死还来了句,君子死冠必正,死到临头了还要捡帽子,简直可悲!而探求大道却恰恰与之相反,是一点一点扔掉伪饰的过程,悟透大道的人是“无为”的,饿了吃饭,冷了穿衣,这些都是天性,哪用得着人为干预什么!治理国家也一样,依据四时耕种收获,鸡犬之声相闻,却无须往来,更无须人为去干预什么了!
![](/asp/image.asp?m=0&w=gh_306596c6b5a2&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aaxaJUmLqbBvO2t9zZh8AZHU5F11gxjFOaQWvzicensHc9XhLLICrRjqsX62HzWWskYESt5gI5XQ3kO2eiaA5ia3A/640&from=appmsg)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9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甲本】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亦信之,德信也①。圣人之在天下,忄翕 忄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②,圣人皆孩之。【乙本】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欱欱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注释】①善者:诸多版本解释为善良的人,但逻辑有点牵强。我认为善解释为友善更合适,下文信解释为相信信任更合适。②百姓皆属耳目:百姓都用耳朵来听,用眼睛来看,表示信任崇拜之情。【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圣人一直都是没有私心的,他们把百姓的意愿当做自己的意愿。对我友善的人我以友善对待他,不友善的人也以友善对待他,用善感化他以得到更多的善。信任的人我以信任对待他,不信任我的人我同样信任他,用信任感化他以得到更多的信任。圣人在天下收敛着自己的喜恶,为了天下放下自己的喜好,百姓都信任崇拜他,而他把百姓当做自己的孩子!
【解析】这一章节在诸多译著版本中都晦涩且突兀,因为他们并未理解前文,47章讲圣人悟道的方式,48章讲悟道的所得以及道的作用,这一章则是讲的得道的圣人入世如何感化百姓,圣人眼里无善恶,怎可把“善”理解为善良?怎可给百信贴标签?那么一个圣人突然下到百姓中间会发生什么呢?答案是有人对其友善有人对其不友善,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圣人如何感化他们呢?感化结果是什么呢?答案不言而喻!
题外话:都说最近要出圣人,那么你认为圣人是什么样子的呢?长缨姐姐认为此人必是能对众人一视同仁的人,上至权贵,下至乞丐,他都能同等对待,不攀附权贵,不怠慢百姓。
本文为长缨个人观点,持续更新中,如您认同此种解读,请点击关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川之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