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译注德经篇(13)
2024/4/1 大川之道
《 德 经 》
74章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72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甲本】民之不畏畏(威),则大畏(威)将至矣。毋闸(狭)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①。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彼)取此。
【乙本】民之不畏畏(威),则大畏(威)将至矣。毋闸(狭)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彼)取此。【注释】
①前作‘弗厌’,后作‘不厌’,前后用词不同,宜有区分。今本前后同用‘不’字,或同用‘无’字,绝非老子原本之旧。”弗厌,厌和前面毋厌其生的厌应理解为压迫。是以不厌,厌应理解为厌恶,憎恨。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的威胁就要来了。不要让人民居住空间越来越小,不要压迫人民的生存。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会憎恨。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不会自以为是,自尊自爱而不自视高贵。所以应该放下自以为是和自恃高贵而保持自知自爱。
【解析】国为天下之国,民为天下之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大到治国,小到齐家,莫过于人心所向。所以说用强权压迫民众,不断剥削他们,只会造成叛乱,圣人是不会这么做的,他们不会高高在上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因为他们“不争先”,先保障民生,让人民丰衣足食,人民才能拥护你,这是治国之道,驭民之术,是领导者该懂的。这一章又印证了老子身为统治者的身份。

75章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73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甲本】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①。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乙本】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单(战)而善朕(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单(坦)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释】
①敢(不敢):即前文(不)敢为天下先。(不)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天下之前。【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勇于把自己利益放在天下之前的人会被杀死,勇于把自己利益放在天下之后的人则能活下来。这两种做法,有的使人得利,有的使人受害。天都厌恶的东西,谁知道什么原因呢?符合天道的,不需战斗就能获胜,不需说话就能得到应和,不用召唤别人自己来投靠,坦坦荡荡却善于谋划。天道的规则,就像一张大网,网眼虽稀,却没有谁能逃脱过去。【解析】道德经每一章节并不是孤立存在,所以不能孤立着去看,联系前后文不难看出敢就是指的敢为天下先,老子是统治者身份,在他的立场上,他是居于天下人之上的“圣人”,“勇于敢者”和“勇于不敢者”指的也是统治者,这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必然带来不同的结果,天道喜欢的是勇于不敢者,至于为什么这样没人知道,“圣人”照做就行。只要摸透老天的喜好,(无为)不战,不言,不召,天下自然归顺,天下就尽收于网了。

76章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74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甲本】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也,则希不伤其手矣。
【乙本】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畸(奇)者①,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又(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则希不伤其手。
【注释】
①奇:与“正”相对,不正,邪,歪。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如果人民一直以来都是不害怕死亡的,那又何必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呢?如果民众一直以来都是害怕死亡的,对于违法乱纪者,我抓来杀掉,还有谁敢作乱呢?就算民众一直以来都是害怕死亡的,那也从来都有专门掌管死亡的存在(天道)。(执法者)代替掌管死亡的天道来杀人,就好像代替技术高超的工匠砍削木头一样,那么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
【解析】本章节和上一章节都讲了“圣人”该怎么做,即不战,不言,不召,不替天行道。无为思想的核心就是遵天道而不替天道,行为做事要合乎天道,但你必须明白你不是天道,你代替不了天道,比如天道掌管死亡,那么作恶之人必有天收,人为去杀了作乱的人,就像替代大匠削木头,容易自伤。这种思想怎么说呢?我觉得并不是完全符合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天道是不断变幻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吧。
本文为长缨个人观点,持续更新中,如您有独到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川之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