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译注道经篇(5)
2024/4/1 大川之道
《 道 经 》
第13章
本章节对应王弼本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甲本】龙(宠)辱若惊,贵大梡(患)若身。苛(何)胃(谓)龙(宠)辱若惊?龙(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谓)龙(宠)辱若惊。何胃(谓)贵大梡(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患)?故贵为身於为天下①,若可讬天下矣②;爱以身为天下,女(如)可以寄天下。【乙本】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胃(谓)弄(宠)辱若惊?弄(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谓)弄(宠)辱若惊。何胃(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於为天下,若可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如)可以寄天下矣。【注释】
①贵为身於为天下:把修养自身看得比治理天下更重要。王弼本是“贵以身为天下”意思是贵在用修养自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其意相差太远。
②若可讬天下矣:“讬”同“托”,托举之意即可以托举起天下。王弼本中为“若可寄天下”寄,寄托,依附之意。两者意思相反。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受到恩宠和受到侮辱都像受到惊吓一样,重视大的忧患像重视生命一样。为什么受到恩宠和受到侮辱都像受到惊吓一样呢?因为宠是上级对下级的偏爱,得到上级偏爱的时候很惊喜,失去宠爱的时候很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重视大的忧患像重视生命一样呢?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我还有身体(活着),如果我失去身体了还能有什么忧患呢?所以要把修养自身看得比治理天下更重要,这样才能托举起治理天下的重任,用修养自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于他了。【解析】“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吉无不利只是理想状态,恩宠必然潜藏着失宠甚至祸根,所以“圣人”突然得到上级的偏爱会惶恐不安,人生最好的状态实则是无福无祸,无论是老子的“无为”,还是佛家的“无相”,实际都是一种无福无祸超然于世的状态。“圣人”是无意于宠辱的,他们把修养自身看得比什么都重,老子认为自身德行完备方能肩负起天下,用修养身心的方式去治理天下,天下才能真正被治理好。
第14章
本章节对应王弼本第14章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甲本】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i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①。三者不可至(致)计(诘jie),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皦jiao),其下不忽(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②,以知古始,是胃(谓)道纪。
【乙本】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命(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命(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致)计(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皦),其下不忽(昧),寻寻呵不可命(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谓)道纪。
【注释】①微:精妙深奥,这里指看不到形体,无形。希:少,指无声。夷:灭,幻灭,这里是摸不到,无物的意思。传世版为“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逻辑不通顺。②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用当今的道,应对当今的事。传世本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完全相反。当我们把道理解成“人治所蹈(见《素书》)”即万物遵循的规律,孰对孰错显而易见,传世版明显为误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也印证了第一章中把“非恒道”理解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人描述出来的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其合理性。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道,用眼睛去看却看不到,这叫无形;用耳朵去听却听不到,这叫无声,用手去摸也摸不到,这叫无物。这三个特点没有办法准确区分,所以混同为一。这一特点就是往上看看不清晰,往下看也不觉得昏暗,无边无际不可名状,只能把它归结于“无”。所以说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形象的存在,我们称之为恍惚。面对它看不见它的开端,跟随它也不见他的末端。用当下所处环境的道,应对当下面对的事,再结合它之前的样子,总结规律,这就是认知“道”的方法。
【解析】道看不见摸不着,却真真实实存在,它是万物的来处,是万物遵循的规律,也是万物最终的归宿。道,可道,非恒道。道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道并不是固定的样子,为什么呢?因为“说道”的主体是人,而人生不过百年,足迹不过方寸,他所能了解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固然对道的认知也是有限的。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这是四季遵循的“道”,你说冬天不可能有繁花似锦,那是因为你没到过广东,四季之“道”是可以有花的,但受限于地域。现在是十二月,我在广东穿着短袖,符合“道”,如果我穿着短袖跑东北去会冻死,因为不符合“道”,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当下之“道”,即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甚至特定领域的“道”!把握“今道”以解决“今事”,才是真正符合道的,用今天的道,去对比昨天的道,从中总结出规律,以预知明天之事,这是正确使用“道”的方法。“非恒道”也体现在应对不同的事情时采用不同的方法,不知变通,拿着一种标准去一刀切,是我们当下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15章
本章节对应王弼本第15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甲本】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识)。夫唯不可志(识),故强为之容。曰:与(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湷(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谷)。浊而情(静)之,徐清。女(安)以重之,余(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乙本】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识)。夫唯不可志(识),故强为之容。曰:与(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湷(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谷)。浊而情(静)之,徐清。女(安)以重(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古时善于以道行事的人,修为极高,通达不可测,其深度一般人无法认知。因为不能认知,所以只能很牵强地去形容。说:他谨慎的样子像冬天涉水过河,警惕的样子好像害怕邻居伤害他,拘谨的样子像是客人,洒脱的样子像冰雪消融,敦厚的样子像没有雕琢的原料,包容的样子像江河的浊水,豁达的样子像空开的山谷。奔腾的浊水安静下来就会慢慢变请,安静沉稳下来慢慢就会萌生万物。能持守此道就不会追求盈满,不追求盈满才能谦卑而不自恃其成。【解析】善于以道行事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没有人知道,因为他们的认知远远高于我们,认知低的永远不能理解认知高的,人们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寻找标的来形容他们,于是“善为道者”在我们看来应该是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神人”,事实真是如此吗?没人知道,得道者远超我们的认知啊!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一定不会追求盈满,一定是谦卑的,不会自恃其成的,他会随着大道的变幻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川之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