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译注道经篇(7)
2024/4/1 大川之道

    

     第19章

     本章节对应王弼本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甲本】绝声(圣)弃知(智),民利百负(倍)。绝仁弃义,民复畜(孝)兹(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残毁)

     【乙本】绝圣弃知(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兹(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杜绝彰显圣明的行为,放弃使用智巧算计,人民就能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用‘仁义’来徇私,放弃用义理制约别人,人民自然恢复孝顺和慈爱。杜绝投机取巧,放弃功利主义,就没有盗贼了。这三种观点,用文字还尚不足以表达我的意思,所以说起来就一再叮嘱,要保持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如此不需要学习智巧也不会有忧患。【解析】这一段显然是老子对统治者苦口婆心的劝说,不要想着留什么圣名,不要斗智,不要推行仁义,不要有利益至上的社会价值取向,天下自然就太平了。老子认为,一个统治者,不搞政绩,不在乎身后名,让人民固守本性,不需要学习任何治国技巧也不会有忧患。虽说有人把这本书当做帝王术,或许它就是一本帝王术,但老子的思想依然能为今世所参考,多少统领者死在好大喜功!大至国家,小至企业甚至家庭,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天下”呢?

    

     第20章

     本章节对应王弼本第20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甲本】唯与呵①,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匮)。我禺(愚)人之心也,惷惷(沌沌)呵。鬻(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乙本】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亚(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博(泊)焉未佻(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又(有)余,我禺(愚)人之心也,沌沌呵。鬻(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②。【注释】①唯与呵: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②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应诺和呵斥,它们之间差别有多大?美好和丑恶,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人们所畏惧的事物,不会是不吓人的,一眼望去,没有止境。众人熙熙攘攘,像去参加盛大的筵席,又像春天登高望远。只有我一个人无动于衷,就像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心累啊,好像无处归依!众人都有富余,只有我是匮乏的,我真是长了一颗愚蠢的心啊,一直浑浑噩噩的。俗人尚且能看得明明白白,只有我昏昏沉沉。俗人都能看得细致入微,只有我混乱不堪。恍恍惚惚,像海一样,没有止境。众人都有追求的目标,只有我冥顽不灵。我追求的总是跟别人不一样,其可贵之处在于我固守“道”。

     【解析】一个看透世界本质的“道者”,发出灵魂拷问,奉承还是呵斥有区别吗?美丑善恶有区别吗?不过是俗人定的一套游戏规则罢了,人怕鬼,那么鬼就是可怕的,至于鬼存不存在根本不重要,只要一句“那里闹鬼”就不会有人过去,这就是俗人之所畏,可笑又可悲!世间车水马龙,一个个忙得不行,不是争名就是谋利,各路大佬出来指点江山,貌似什么都懂一样,不过是利欲熏心罢了!看看现在的各路直播,各种成功学,呵呵,一模一样!这些东西真是源远流长,永无止境啊!不同的年代,换个马甲依旧大行其道,人们忙活的不过是欲望而已,与大道相去甚远!而这些是修道人所不屑的,一个真正有道行的人,不会把物质追求放在第一位,他更在乎坚守本性,所以他大概是清贫的,在世俗人眼里,他甚至是浑浑噩噩的,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守住初心啊!如何寻得有道之人?或许我们认为的疯子就是!

    

     第21章本章节对应王弼本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甲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望(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冥)呵,中有请(情)呵。其请(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乙本】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恍)唯忽。忽呵恍呵,中又(有)象呵。望(恍)呵忽呵,中又(有)物呵。幼(窈)呵冥呵,中有请(情)呵。其请(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注释】①道之物:传世版是“道之为物”。道之物意思是道这种东西,指的是道。道之为物则是“道作为物”的意思,不符合文意。②中有情:传世版是“中有精”。“情”,指“实情、情状、情形”,代表真实本性。而“精”是指“物的细微成分”,专用于物。③自今及古:传世版为“自古及今”,更改了“今”与“古”的顺序,正好可以与《道德经》第十四章被篡改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相对应。而取帛书本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则此处正应该是“自今及古”才对。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德之所以表现出深远的样子,是因为它是顺应大道的。大道这种东西,恍恍惚惚难以看清。恍惚之中呈现不同的形态,恍惚当中有好像有实体物质。它幽远而深邃,里面却有万物的本性。万物本性那么真实,其中藏着不变的规律。从当下一直追溯到远古,它的大名从未消失过,顺着它就能找到万物遵循的规律。我是怎么知道万物运行规律的呢?就是顺着“道”啊。

     【解析】自今及古还是自古及今一直都是有争议的,《尚书》中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从过去的事件中推理出规律,来判断今天的形势。这与老子的思想是相悖的,老子认为“非恒道”道是随着时间地点以及认知层次变化而变化的,“修道”是逐本,即根据现有的表象去剥离出其原始的本初的样子,而我们要遵循的就是本初,是要摆脱经验主义的,要把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伪饰剥离掉,才能回复最初的样子,就像我们的手机电脑一样,用的时间久了,我们要清理内存,他才能恢复到最佳状态,这也是有名的“熵增定律”,修行要做的是“熵减”。道引导的方向是返璞归真,道作用于人的方式是减少伪饰。所以正确逻辑只能是“自今及古”,从今天的现象中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找出曾经本真的样子。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川之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