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高三市考“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作文指导与范文
2019/3/14 8:49:12莆田高三市考 应鸣阅读与写作

     莆田市2019年高三市考作文评析: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莆田市2019年高三市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的爱国斗志。

     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作为新时代有担当的青年,如何与中国梦同频共振?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立意

     本题以高考“立德树人”要求为指导,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历史厚重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材料又注重贴近时代和考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人民日报评论部在9月18日的文章《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中说:“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犹记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斗志。这3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张伯苓先生这“爱国三问”出自1935年9月他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始业式)上的演说《认识环境,努力干去》。这篇演讲的时代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危急,进入1935年以后,日本继续制造事端,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国民政府不得已退让,于7月份达成“何梅协定”。一时平津人心大乱,南开学校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这前后南开校方也在浙江、重庆、成都等地考察,准备建新的南开中学并为南开大学寻找新校址。

    

     【试题解读

     一、解读材料内涵,寻找写作的内在逻辑

     就写作材料而言,要求考生仔细审读,在充分领会命题意图的基础上,精准切合写作情境展开写作。

     1.需有对材料深度的解读能力

     本次作文所提供的材料较短较少,考生若习惯于原先较多材料的审读,那本次则会在这一环节束手无策。材料的核心是张伯苓的三问,简短却振聋发聩,考生若要让作文出彩,则须对这三问的内涵意蕴有深层次的挖掘。若考生仅停留在回答浅层次的“是”“爱”“愿意”答案,则显露出考生思维能力的弱化和思维深度的严重不足。

     第一问“你是中国人吗?”,须能看出问话其中的身份认定与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这就是身为中国人有别于他国人的极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里,像亲情团聚、敬老慈幼这些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牢牢占据着炎黄子孙的中枢。春节里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价值,正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而坚定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力量,也是身为中国人所必须肩负的责任。

     第二问“你爱中国吗?”,须能解读出问句中饱满充盈的爱国情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让更多的青年人目标更为明确地为国奋斗,这才是对国家深沉的爱。

     第三问“你希望中国好吗?”,则召唤着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把自己理想同祖国前途、把自己人生同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个体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人生的价值才会不朽。

     2. 需有对层次推演的逻辑能力。

     由以上对三问的解读,可以看出其中的逻辑层次。由个人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自豪感,推演至饱满充盈的爱国情怀,再至新时代的青年勇担责任、不负时代,践行百年复兴的历史约定,这需要考生能够从简单的作文材料中,找到思维的延续点与拓展点,进而在作文中展现不断深化的完整的思维过程。

    

     二、思考任务要求,体现写作的审辩思维

     1.需有对作文要求的审辩思维

     任务要求中的“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 ,实际上就是在提示考生要思考当今社会多元、多样、多变的现状,从时代变化和发展的层面上去思考思想观念的扬弃问题,这也体现出写作的对话意识。当今社会的主流是向上向善的,当也应看到一些阴暗面或与奋斗的主旋律不合拍的思潮:一小撮港独、精日粉的叫嚣,一些人奉行丧文化、佛系文化,一些人力求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些人认为当下就是讲究物质与拜金的“小时代”……在思辨中分清清浊,对污浊或淤滞进行廓清,也是新时代有担当的青年的使命。

     2.需有对材料要求的联结思维

     任务要求中的“作为新时代有担当的青年,如何与中国梦同频共振?”,又切合了以上对材料站三问的深度解读,特别是“你希望中国好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时代,广大青年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时代也赋予了青年沉甸甸的使命。而要求中的“同频共振”之意,即指在当今时代,青年人要把个人的奋斗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把自身理想同国家前途紧密相联,更透彻地挥洒才华,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个时代尤其需激发青年人担当精神,作为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与亲历者,就应该不畏艰难、砥砺前行,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而奋进、而开拓、而奉献,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乐章。

    

     【考场作文点评

     勇奋斗,敢担当

     莆田二中 高三(14)班 陈颖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说过:“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勇于担当,为中国梦的实现与个人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与中国梦同频共振呢?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幸福。因此,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应将自己的个人梦融汇在中国梦中共同实现。国家梦是个人梦的基石,个人梦为国家梦提供动力,我们应将国与自己联系起来去奋斗。

     逡巡于时代之下,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网络媒体中各种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干扰着我们。尼采说:“我们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纵使时代有太多的迷惑,我们也应有一颗清醒理智的头脑,辨明是非,保持着自己的立场,用奋斗来书写自己的人生,而非被时代中的泥沙俱下的信息卷走,始终坚持着奋斗,为中国梦的实现与自己的梦想的实现而奋斗,为中国梦的实现承担起一份责任。

     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我们身处这样时代,与时代共同成长的我们应接过这份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不断努力奋斗。反观当下,不少青年追求“佛系”与“丧文化”,这实不应是我们青年人应有的风貌。我们应是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青年,扬起时代的风帆,踏奋斗之强音,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奔跑。

     心系国家,梦联中国,我们应怀揣大小梦想然后不断奔跑。或许我们作为攘攘一员,力量微小,但是中国梦的实现却需要我们每个个体的共同构筑,我们应勇于奋斗与担当,将自己与国家联系起来一起奋斗。

     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奋斗,为实现中国梦与自身价值而努力奔跑与奋斗。只有不断地奋斗,不为时代的繁华翳障所困扰,才能实现中国梦与自身价值的共同实现,勇于奋斗,敢于担当,实现自己与中国梦的共同构筑,实现自身价值,构筑国家富强。

    

     点评

     本文很好地回应作文要求,深刻理解了“同频共振”的内涵,阐述新时代有担当的青年应与中国梦同频共振,即个体奋斗应与国家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小我”的价值实现应融入“大我”的伟大事业中方能体现人生的要义。同时注重审辩思维,理性审视当今时代高歌猛进的主旋律外,也有些颓靡思潮翳障前进的方向。名言的引用也比较准确,做到了有的放矢。不足之处是对材料中张伯苓的“三问”缺乏具体分析,其意蕴没有深层挖掘,导致论述时文章厚重不够,也缺少扼要有力的事例支撑。

     (莆田五中 陈玉水)

    

     你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莆田一中高三(19)班 黄小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中华民族在经历生死存亡的黑暗年代后,迎来欣欣向荣、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今日之你我也非昨日之你我。然而,作为新时代青年,不变的底色应是对国家未来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应勇敢走进时代洪流,浪遏飞舟,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当古老的大地被第一缕曦光照亮,我们的呼吸便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古老而巨大的绵延山脉,深情又亲切的亲人呼唤——这就是中国,我们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传递出无数中国人的深情告白。纵是海外游子,中国也是梦中最真切的思恋。

     我们是幸运的,新时代的中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及丰富的物质基础,从而开拓了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然而,我们需知,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我们应有一颗社会心。罗素曾言“爱情与知识,尽其可能引人向上升入天堂,但是怜悯之情总是把我带回到大地。”这位思想家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怀做到极致,曾在90岁高龄因抗议政府的核试验而入狱。同样,奋斗在新时代的今天,有南仁东点亮中国“天眼”,有王继才以海岛为家,更有千千万万普罗大众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纵使平凡如我们,也能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个体的声音虽小,但生命的绝唱终将继续。

     “刺破平静水面的锐利冰峰,它也许只露出一角。”林达如是说。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一路高歌的中国不免出现些许不协调的论调。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变、多样的今天,一些肆意抹杀英雄,否定历史的言论浮出水面,这为我们敲响警钟。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更加令人忧虑。信仰的缺失会导致价值的混乱,侵蚀民族精神。身为新时代的青年,需筑劳理想信念之基。同时,高唱个人主义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队伍也在加大。这提醒我们在利益化的社会里,不能少了人情的关怀……总之,青年应不畏冷气,走向社会中心,有一份光便发一份热。

     你所站立的地方,即时中国。纵然今天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伴随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中国会变得更好。我们也希望中国变得更好。“你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青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想担起责任,奋勇前行!

     点评:

     行文整体构思比较缜密。运用卢新宁老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作为标题,与材料显现的个体与国家命运有效关联,合乎论题核心,达到“题好一半文”的效果。 “引”的部分,作者在开篇先阐述时代差异,中国巨变,而“你我”(即青年)时代责任与担当不变,再引入论题“与中国梦同频共振”,表明立场、态度。“议”的部分,作者围绕“爱国三问”展开分析,阐述个体的开拓发展与国家、社会紧密关联。 “联”的部分,作者联系社会现实,警惕不协调论调,并对青年提出应对策略。 “结”的部分,作者在对“爱国”第三问做正面回答后重申观点,号召青年接好历史接力棒,担起时代责任与担当奋勇前行!

     行文还多处恰当运用名人名言,增强论述效果。兼之字迹漂亮,有书法功底,卷面整洁,增加评卷印象分。

     建议要注意材料在文中“引”和“析”应用,防止阐述内容无据空洞。

     文章思维架构和段落安排也还有优化的空间,如应对策略方面略显虚浮。个别词语及语句应用需细心推敲。

     (哲理中学 董立群)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莆田四中高三(14)班 郑俊玲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张伯苓在南开大学问的三个问题至今振奋人心,作为中国青年,在当今多变的时代中,我们当弘扬爱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自古以来,不少仁人志士发出过爱国的宣言。林则徐面对遭遇外国入侵的中华土地,发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宣言;张载心系苍生,“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立志抱负,至今激荡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我们先辈坚定的爱国信念,立志奉献于国家,他们不仅是思想上的巨人,更是行动上的巨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在当今思想活跃多变的时代,对中国青年有着持久的价值。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们意愿的表达越来越方便,外来思想的传入也越来越快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中外思想碰撞的时代,不少“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悄悄抬头。在舆论中广泛传播,误导国人的思想。首先,我们并不否认自媒体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我们也不否认思想碰撞有利于开拓国人的视野,丰富国人的精神生活。但是,我们应该对企图进行文化渗透的“黑恶”势力加以辨别和抵制。作为华夏儿女,尤其是作为新时代有担当的青年,维护祖国、坚定爱国信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

     鲁迅先生曾说:“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夜中发一点光,”在民族危亡之际,鲁迅发自内心的言辞照耀于中国青年的头顶,照亮前方的坎坷与泥泞。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中国青年也应成为行动上的巨人,在行为上践行自己的理念,不断学习以提高个人的素养,既让自己的心怀像大河般宽广,也让自己的爱国信念如磐石般坚硬。

     萧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把暂且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的光亮灿烂,然后把它交给下一代的人。”作为有担当的青年,我们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当代生活的重任,我们不仅仅要立足当下,更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令自己如萤火一般,既照亮同行的人,也照亮未来的路。

     爱国自有万钧之力,今日青年,唯有将爱国之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评

     本文从材料的核心入手,紧扣“爱国”这一主旋律,特别强调“在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作为“有担当的青年”应该坚定信念,将爱国的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古今中外,引经据典,着实体现作者丰厚的积淀和才思。然而,瑜不掩瑕,作为应试的议论文,在分论点的提出方面略有欠缺,在论证说理方面还要稍加努力。

     (莆田四中 俞顺良)

    

     王清铭最新原创作品推荐:

     名篇回放丨名家诵读:半瓶阳光

     名篇回放丨名家朗诵:春天里种植自己

     满街美女的时代 (系列 共四篇)

     南湖:环水书香

     “三朝元老”郑纪:自是心情能照物

     二倍速人生,我想和自己“虚度时光”……

     美文丨阳光的味道和花开的声音(五篇)

     城外放风筝

     又是油菜花黄,找到那只走失的黄蝶吗?

     姓名的价值,名字也是个人的“名牌”……

     美文丨城中的春天以及春天的声音(二篇)

     陌上花开缓缓归:能开花的爱情……

     名篇诵读丨春天的声音(同题两篇 名家朗读)

    

     王清铭老师公众号

     做有情怀、有温度的自媒体!

     只做文学只做教育

     语文公益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应鸣阅读与写作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