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丨古诗词鉴赏口诀,这几点帮你读懂古诗词……
2019/9/4 应鸣阅读与写作

     高考丨古诗词鉴赏口诀,这几点帮你读懂古诗词……

     干货 | 古诗词鉴赏口诀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1

     内容

    

     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

     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

     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

     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

     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


     形象

     2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

     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

     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

     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

     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3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

     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

     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

     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

     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

     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


     高考丨这几点帮你读懂古诗词

    

     尽管高考对古诗鉴赏只求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方面作浅易、概要的分析,“就诗论诗”,不涉及作品之外的高深问题。但是,诗歌语言反对直白,提倡幽微。加上同学们对它的兴趣和接触非常有限。因此,同学们临场常常遭遇两大得分障碍:读不懂诗,不会表达。

     一、读不懂怎么办

     1. 揣摩诗歌的题目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2. 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

     “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两种方式又往往混用。

     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两首诗中的“故园”“渺”“归思”“悠”“雁”“寒”“乡心”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体现情感的关键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另一条快速通道。

    

     3. 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

     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

     例如:下面两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陈焕《梅花》)

     从考题题干“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中可以获取三个重要信息:①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②“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③“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考题中的信息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诗歌主旨的又一条快速通道。

     此外,作者背景特点、诗歌注解也对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二、不会表达怎么办

     表达是信息的输出活动,是理解的外化。临场要能顺畅表达,心中不仅要存货,而且还要会取货。

     1.搜索鉴赏的对应术语

     鉴赏术语内容庞杂,临场打开题目问题与对应术语的通道:如果鉴赏描写方式,就搜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如果鉴赏修辞手法,就搜索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如果鉴赏内容主旨,就搜索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如果鉴赏思想感情,就搜索哀怨忧愁、离愁别恨、激愤憎恶、怀乡思亲、壮志未酬等。

     2. 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

     题干如果明确提出了鉴赏某种艺术手法,其答题内容只要在诗句中引出印证性内容,并分析说明。如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题干中如果没有明确提出鉴赏某种手法,先准确找出来,然后同上。

     此外,还要活用一些答题格式:先观点后理由式、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分点作答式等。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采取先观点后理由的格式答题:是写“游子思归乡”的。因为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写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表现了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的愁苦之情。

    

     3. 利用“三句到位法”

     对需要结合诗句分析赏析的考题,笔者根据近几年高考出题的特点及规律,总结出答题“三句到位法”,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心中明白却表达不出的困惑。“三句到位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句引诗释义,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艺术手法,词类活用等),第三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三句到位法”的依据是:鉴赏不能脱离原诗,出题人拟题都要针对具有可考性的特殊现象,任何特殊现象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主旨情感。

     例如: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利用“三句到位法”:

     (①引诗释义)诗人登楼“引望”,看到“野水”、“孤舟”、“荒村”、“断霭”等景物,想起家乡。

     (②指明特殊)触景生情,并在“沉思”中显然产生了自己就在故乡的错觉,可是一醒悟,发现自己却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前后感情急剧变化。

     (③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突出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古典诗歌阅读题是各省市历年高考试卷必有内容,与其他题型相比,该题得分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往往读不懂古典诗歌。要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力,使学生读懂古典诗歌,就应该把诗歌的标题、注释、作者、意象四个方面作为快速读懂古典诗歌的钥匙。

    

     一、解析题目,领会诗文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 有些学生拿到试卷直接读诗歌内容,往往忽视了标题,这不利于接下来对诗歌的读通、读懂、读透。借助对诗歌标题的分析,有利于高屋建瓴,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2017年课标全国II卷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这首诗,题目中“送”字,一目了然,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通常抒发离愁别绪,有的是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劝勉,还有的是陈述心志。通过这一小细节的判断,学生可以顺水推舟, 大致确定第二小题:“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 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的答题方向。此诗表达的是离别之时兄弟间的劝勉,体现其豁达的一面,再结合首联很容易答出:苏轼兄弟情意深重,虽是远别,诗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对题目的分析,使学生不但可以确定诗歌的题 材,还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天净沙?秋思》《春夜喜雨》《最爱东山晴后雪》等, —思一喜一爱确定了诗歌的整体基调,这对于全诗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诗歌标题的好习惯。

     ”由于诗人情感不同,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涵义”。“花”通常是生机、活力的 象征,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就描绘了早春美景图,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面对国家被攻破的荒颓景象,看到花也禁不住流泪,听到鸟叫也觉得心惊,这更加渲染了战争后的衰败、凄清的气氛,营造了一种落寞悲凉的意境。

    

     诗题是诗歌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提供给读者窥视诗歌内容的独特视角,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而很多同学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往往无视标题的暗示,错失分数。如下面这道高考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问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由此可见,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只有首先借助对诗歌标题的分析才能窥见诗歌中蕴涵的丰富信息,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诗歌的标题具体的作用有哪些呢?

     1、通过标题,可帮助弄清诗歌的题材,揣测诗歌大体内容。

     送别诗的标题多带“赠”和“别”,如白居易的《南浦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从标题可以得知诗歌的大体内容不外乎: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再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王维《使至塞上》,李白《塞下曲》,通过标题很明显可以看出题材是边塞诗,内容大概是: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以及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2、通过标题,可帮助捕捉诗歌选用的意象,把握诗歌蕴含情感。

     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意境,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即某一被赋予主观色彩的物象。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意象,即思想情感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3、通过标题,可帮助体会诗歌的构思,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重视对写作手法的考查。因为写作手法的选用往往最能显现诗人的艺术匠心,也最能体现某一首诗歌构思的特色。分析诗歌写作手法的方法有许多,扣题分析法是其中之一。如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从题目《题李世南画扇 》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诗歌中的“潺潺流水”、“瑟瑟秋风”、“寺庙钟声”、“觉寺深”都是诗人的联想想象,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趣味。

     高考诗歌赏析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而诗歌鉴赏的前提就是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又必须从标题入手!

    

     二、留意注释,感知诗意

     “高考试卷无闲字”,虽然这句话是提醒学生认真审题,但若诗作后面有注释,一定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注释可包含的内容很广,拟题者为降低理解的难度,便于考生理解,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如,2016年课标全国I卷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 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注释4交代了尾联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的含义,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并告诉学生任公子是《庄子》中的 传说人物。如果学生日常积累不够,恰巧没留意注 释,那么他们很难知道这句话采用了用典的表达方式。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是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若学生了解这种方法,就会轻松地把握第二小题“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方向。

     注释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扫清词句障碍,有的还会交代写作背景及作者所处环境等重要信息。如,2014年课标全国2卷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注释1交代了作者韦庄是晚唐诗人,曾流离迁徙汴洛、吴越等地。结合注释,学生可以知道韦庄所处时代以及他所遭境遇,首联的“惯别家”体现了他的无奈与心酸。诗人感叹昔盛今衰、晚唐国运衰微。学生自然可以感受到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总之,要利用好每—个细节,诗“注”将会为读懂诗词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三、知人论世,把握诗风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万章》: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知人论世”都是重要鉴赏手段。深入了解作者,会提高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这种了解包括作者的经历、所处生 活环境以及时代背景,这种理解高于简单的分析。诗歌作为特殊的体裁,虽短小精悍,却蕴含丰富的内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写出的诗歌是不同风格,所表达的感情倾向自然也不同。如: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浩荡泻千里;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复杂性和言外之意的重要途径“知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但不能作为鉴赏作品的固定模式。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 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在鉴赏诗歌时,仍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但在分析她的作品时要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李清照在创作《如梦令》时,她还未出嫁,是一个阳光开朗、无拘无束的少女,所作的词具有清新鲜丽、明快活泼的特点;到了中期时所创作的《醉花阴》充满情愁,此时她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少妇,所写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深切地表达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而到了后期,丈夫去世后,她变成了一个颠沛流离的中年妇女,乱世中的词孤独寂寞,在情愁的基础上增加了家愁、国愁,因此所创作的《声声慢》表达的情感与前两首大有不同。由此可见,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个性心理的影响下,李清照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率真美、 柔情美以及凄冷美。

     四、积累意象,体味意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刘勰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意象,是加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在阅读诗歌时,就可以根据诗人描绘的景象,结合诗人的经历,通过把握诗人的情感来体味意境。古今诗人都十分擅于通过意象来抒发自己某种内在感受,即借景抒情。如,陶渊明《饮 酒》中的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采摘野菊,悠然地欣赏着南山的景色,再通过写“日夕”“飞鸟”的意象,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肃远, 充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再如,王绩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由“树’“山”“牧人““猎马”几个意象描写诗人眺望之景,由远景、静态及近景、动态,渲染了山野秋景的萧瑟与凄凉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和惆怅孤寂的情怀。

    

    


     王清铭最新原创作品推荐:

     那时上学丨“聪明花”没开,只记得那两个红蛋了……争鸣丨除了“四大发明”,我们还有多少自豪的理由

     一盏流萤的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自己点亮灯

     蝉的哲学:蝉声将我的心灯一一点燃……(外三篇)

     散文入选马来西亚华文课本:《每个人都是萤火虫》

     时评丨如果苏东坡活到现在,会不会写VLOG?

     抗战军人:那时侯(抗战胜利),我已经死了。……

     故乡七月半,千层粿裹着远逝的慢时光……

     麦草扇:组成了乡村生活的阳光地带……

     儿时粘蝉:中年对蝉有别样的感受

     该不该让孩子知道,王子和公主不能幸福生活在一起?

     第25届云里风·森昌文学奖获奖组诗《乡下母亲们》

     王清铭写2019年福建省中考作文题《最好的作品》

     王清铭写全国1卷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有关中高考,《意林》对我的小“访谈”……中高考冲刺丨王清铭小小说阅读题精选

     王清铭散文中考阅读题精选(一)

     王清铭散文高三阅读题精选(二)王清铭散文高三阅读题精选(一)

    

     王清铭老师公众号

     做有情怀、有温度的自媒体!

     只做文学只做教育

     语文公益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应鸣阅读与写作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