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写过的故乡中秋和中国月亮(附名家诵读)……
2019/9/13 8:29:32 应鸣阅读与写作
这些年,我写过的中秋和月亮……(附名家诵读)

中 国 月
作者:王清铭
朗读:邢江峰
那个赴水捉月的背影
走进唐诗的光芒
只有月光 还像飘逸的诗句
被浓重的树阴
深深浅浅地吟咏
依旧是一杯清冽的酒
饮醉乡愁
今夜 另一位
醉后更加清醒的人
又是谁
晚风披拂成他散乱的须发
用整条春江的水
和一世的忧伤心情
冉冉托起的月
今夜升上谁的心灵
折叠成凝望的眼神
谁又在一本古书中
苍然老去
中国月,母亲和亲人的圆瞳
瞧见了谁的心迹
谁用月光一遍遍洗涤往事
让所有的伤痛
结痂成满地的石头
残缺是伤 圆满也是痛
中国月 明亮的漂泊
只有天空
才是你唯一的归程

静夜思
王清铭
肯定有蟋蟀,在故乡掩映的草丛
低低吟唱乡音,被千里外的心灵悠悠听见;
肯定有叫不出声的古井,被月光遮掩;
肯定有一条坎坷的道路,在风中辗转,像夜里的一段枯肠。
夜很静,静得只听见
月光滴落的声音,听得见
思绪在水面破碎的轻响。
乡思是一把温柔的利刃,将睡眠一片一片切碎。
床只是一种形式,如风承载飘零的落叶,流水承运柳絮的轻愁,床承载的重量,我们称之为——乡愁。
举头。仰首。
然后被乡愁压得低头。
月亮升起,只在心的位置盘桓。
感觉的霜在唐朝的天空下着,千年后,千年后的血液早已结冻。
月亮是一滴泪,从母亲或妻子的心头汪出——
此刻,挂上游子的脸庞。

【赏析】李白的《静夜思》只有四句二十个字,有很多种的方式和途径来诠释这首诗的意象和意境。本诗调动诗人自己的生活体验,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唐代诗意的天空飞翔,并停落在现代的乡愁体验上。为了将李白的乡愁具象化,作者加入了蟋蟀、古井等意象,演绎清幽、凄凉的意境。本诗既有古典意象——月,又有新的解读——月亮是一滴泪。一些诗句采用了现代诗的写作技巧,如乡思将睡眠切碎,被乡愁压得低头等,都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张力。

莆仙故乡的中秋(外一篇)
文丨王清铭
农历八月是桂月,到处桂花飘香。我故乡的中秋则是在兴化桂圆的清甜和文旦柚的酸甜滋味中到来的。
故乡的中秋在方言中叫“做秋”、“栽秋”或“知秋”,做秋的叫法与莆仙人把过年叫成“做岁”相似,体现他们对中秋节的敬重认真。乡人朴实而脚踏实地,日子贫苦,但他们依旧勤劳劳作着,每个日子就如破旧衣裳,他们也洗干净了,缝补整齐。中秋也如农妇们手中拿捏的果品,一个“做”字,无意中流露出乡人对生活的认真态度。栽秋,中秋是用来栽种的,犹如种花生、地瓜一样,这农耕时代留下的方言,体现了莆仙人勤劳和对生活的态度。“知秋”这一词应该来自孔子的“一叶而知秋”,莆田被誉为“海滨邹鲁”,土壤贫瘠,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文艺的叫法有它的文化根底。孔子从一片叶子的飘零推知季节变化,秋天已经到来。孔子的话中含有一丝逝者如斯夫的时光流逝的喟叹,我故乡人当然也会感慨岁月飞逝,但他们还想到秋天到了,父母就老了,尽孝要及早。

我这样的看法不是牵强附会。在莆仙,有“送秋”习俗。这送秋,不是自爱自怜的文人式送别秋天的感伤,而是莆仙出嫁了的女儿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回娘家送礼物。我曾这样说故乡节日的习俗,七月半,空中走满人;八月半,地上忙走人。七月半,是中元节,故乡人要焚香接逝去的祖先回家“住”几天;八月半,也就是中秋节,节前几天,路上有很多出嫁的女子挑着红盘回娘家看望父母,红盘里装的就是给父母的礼物。

红盘是一种用藤条和竹篾变成的有盖子的篮子或盘子,髹漆成红色。红盘里放置要送的礼品,本地人就叫“办盘”。出嫁的女子两个节日要办盘,一是父母做寿(本地人叫“做十”),再就是中秋节送秋。送秋的红盘视女儿的经济情况而定,可多可少,多的两担共八个红盘,少的两个红盘。送的礼物可多可少,但兴化米粉和猪脚(即猪腿)必不可少。兴化米粉白如银细如发,绑好的米粉又像鹤发童颜的老人捋的长须,中秋送米粉,寓含祝愿父母长命百岁之意;中医讲究以形补形,送猪脚是祝愿父母身体健康、手脚灵便。莆田有句俗话“生女儿吃猪脚”,出嫁的女儿“送秋”时给父母送大猪蹄,是表达铭记和感谢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在莆仙,这些“覆水”可以回收。其他地方多少有点重男轻女,莆仙的父母以生养女儿,做寿和送秋时女儿送的红盘而自豪。莆仙女人出嫁后,赡养父母的责任主要在送秋时体现出来,中国的孝道文化也在中秋等节日中得以强化。刚出嫁的女儿第一次送秋仪式特别隆重,送秋的礼物除了米粉、猪脚等,还有衣服、鞋子、袜子、围巾等给父母过冬用的生活用品,娘家人要请来整个家族的人,把女儿带来的礼物一一展示出来,犹如展示女儿对父母的孝心。我以为这是“知秋”的另一层含义:父母年老了,进入生命的秋天了,要懂得孝顺;还有就是秋天到了,要给父母准备冬衣冬鞋等。以前交通不便,回娘家一般都是走路,女儿送秋的礼物越多,肩上担子的重量越沉,但无论多累,红盘都要由出嫁的女儿挑回娘家,别人不能代替。

“做秋”,就是在女儿们送秋这天,娘家人用她们送秋的礼物做一桌“团圆饭”。一家人(有时也请亲戚)围在一起,做美食,共叙天伦之乐。女儿送秋,娘家做秋,其乐融融。收了女儿的礼物后,娘家人要回盘。除了用蓼花和麻筒压盘,娘家人一般要制作印糕。将大米和糯米捣碎,拌和白糖,用印模拓印成各种形状,放蒸笼里蒸熟,这就是著名的地方小吃“印糕”(也叫白糕)。女儿们送的猪脚一般只割下一点,其他的让女儿带回去,这样做的意思是“常来常往”。我以为,还有一种意思,是父母疼爱女儿,留下一些猪脚让女儿挑回,是想让女儿一家人要能够打一下牙祭。
“做秋”还有一种含义,就是一家人过中秋节做(制作)食物。传统的做秋食物是炒兴化米粉和豆丸汤。豆丸,在我老家,也叫水龙或瑞祥,表示团圆和吉祥。在我仙游老家,吃的月饼是圆月形的大肉饼,一个大饼全家分食。这几年在莆田过中秋,食物里多了芋头。芋头,莆仙方言中的谐音是‘熬’,吃芋头,是指清苦的日子“熬一熬”,一年就到“头”了。莆仙人的乐观旷达和坚韧于此可见一斑。故乡还有一句俗话:“吃米粉芋,有好头路。”这种食俗也包含故乡人良好的生活愿望。
以前食品匮乏的年代,每一个节日,故乡人都会因地制宜地过成美食节。芋头是时令食物,板栗也是,做秋时乡人还会煮些板栗。在我仙游老家,母亲们还会特别制作一种叫“软粿”的食品。软粿,跟汤圆差不多,只不过是干吃,吃前准备炒熟的黄豆碾成的粉末,拌上白糖和花生碎末等,把氽好的圆子放在粉末上,用手压成圆月的形状。这也是故乡人做秋时吃的另一种月饼。现在生活好了,中秋节时食桌上多了螃蟹等时令“补秋”食物。

曾与一位来自南日岛的朋友聊天,他说起南日岛的“听秋”习俗。听秋,也叫“听香”。以前没有手机、电话和网络,亲人出外求学、打工、做生意等,音讯不通,家里的母亲或妻子挂念他们,就在中秋夜深时在神像前烧香,然后持香出门,路上听到别人谈话后,她们就回来掷圣杯问神,以此来确认孩子或丈夫的去向和生活状况。“听秋”习俗,与其说是一种迷信活动,不如说是令人潸然泪下的爱情和亲情的颂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同一轮皎洁的圆月下,到底有多少爱情和亲情的颂歌在无声地响起?现在城市的楼越建越高,留在故乡的人越来越少,中秋的古早味也淡了。日渐萧条的乡村,不断淡化的习俗,却有一种秋风无法吹散的乡愁越来越浓。作家们感慨的“回不去的故乡”,不在纸上,在再也回不去的往昔岁月和情感中……

中秋大肉饼
文字:王清铭
摄影:两木

月饼也分京式、广式和苏式等,仙游式的月饼却鲜少有人提及。但在我的心里,仙式月饼却是“一统江山”的。
以大肉饼当中秋饼的习俗,据我所知,大概也只有仙游县和原莆田县的部分地方。
这种月饼就如乡人,憨厚实在,分量足,能扛饿。
当代著名作家郭风远离莆田老家多年,但饮食仍嗜好故乡风味,他说他的饮食习惯“大概是自幼为家乡一般居民的生活习惯所养成”。

我父亲当村(那时叫大队)干部,偶尔去郊尾公社开会,公社分发给他们的点心就是大肉饼。他舍不得吃,就带回家,用菜刀切成几块。俺忝列“高干子弟”,自然有了口福。肉饼的表皮金黄,酥脆,皮上的芝麻喷香,里面的馅,肥肉咬一口流油,冬瓜条和麦芽糖差点绵绵地甜掉牙,炒熟擀碎的花生仁又让牙齿在咀嚼时找到了存在感,花生虽小,耐嚼。芝麻的香气扑鼻,花生的香就萦绕在齿颊之间。我说自己是幸运的,这肉饼是公社食堂特地请糕饼师傅做的,街上一般在中秋前才有师傅做这种肉饼出售。

儿时很少吃肉,家里没油了,母亲会上街买一小块肥肉熬油。炒的菜缺油,多焦黄。我们肚里也少油水,特别喜欢吃油腻的东西,如肥肉,这种饮食趣味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依旧爱吃肥肉,不管什么胆固醇是否过高。这 种大甜大肉大油的肉饼,我至今喜欢吃。中秋节快到了,街上开始卖了,我每年都会买几个,大吃大嚼,大快朵颐。
明清古典家具有京作、苏作和广作三大流派,仙游出品的“仙作”却后来居上,几乎占半壁江山。月饼也分京式、广式和苏式等,仙游式的月饼却鲜少有人提及。但在我的心里,仙式月饼却是“一统江山”的。以前有天价月饼,仙游的月饼,中型的每个近半斤重,价格依旧是五元。别的地方月饼越来越精致越小资,仙游的月饼依旧朴实,土得掉渣,我依旧喜欢那种大吃大嚼的痛快劲儿。

仙游真是一块特殊的地方,县名来自神仙,饮食却没有一点仙风道骨。念书,仙游出了很多进士,全国唯一的一个“山中邹鲁”就在这里。以大肉饼当中秋饼的习俗,据我所知,大概也只有仙游县和原莆田县的部分地方。仙游中秋节的传统的大肉饼,我给它取名“仙式月饼”。别人千里共婵娟,吃着整个的月饼,在仙游这地方,全家人却在月下分食一个圆月形的大肉饼。
我曾翻阅一些美食书籍,想为仙式月饼找来历。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凯旋,正值中秋佳节,西域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空中那轮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将胡饼分给李靖等群臣食用。蟾蜍,因月中有蟾蜍,这里借代月亮,这个传说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滥觞。月饼是舶来品,最早来自胡饼,胡饼也叫麻饼,上面撒着芝麻,这跟仙游月饼上撒芝麻很相似。

“月饼”名称来自苏轼的一首诗《月饼》,原诗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饴,就是麦芽糖,苏轼的诗说明宋代时就用饴糖做月饼的馅了。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写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用猪油做馅,大概从清代或者更早以前就有。仙式月饼以猪油和麦芽糖为馅,制作方法却不尽相同。
引经据典其实没有多少用处,我宁愿相信仙式月饼是仙游民间发明的一种因地制宜、因材取用的生活智慧,就如仙游特有的美食干焖羊肉、水龙等一样,聪明的人们总会做出不同寻常的佳肴的。仙式月饼的食材乡下随处可见,面粉、冬瓜条、麦芽糖、肥肉和芝麻等,这寻常材料却能在仙游人手下点石成金,制作出让许多游子怀念的地方风味小吃。

为让读者了解,我简单介绍制作工序:先用肥肉、冬瓜条、麦芽糖和炒熟碾碎的花生仁和好馅,再用和好面粉,擀好饼皮,包好馅,再用擀面杖轻轻擀成圆月的形状,饼皮上撒一些炒熟的白芝麻,最后拿到锅里(现在用烤箱)烤好,仙作月饼就让人垂涎欲滴地出炉了。

烤煎好的仙式月饼,表皮金黄,不像皎洁的月亮,倒像头顶那轮太阳,饼的边缘有点焦黄,又有点像日晕。纵然我在记忆里把它再怎么美化,它的颜值也不会提高多少。这种月饼就如乡人,憨厚实在,分量足,能扛饿。在这个什么都要看颜值的时代,被冷落也是必然的。但我独怀念那种大开大合的舌尖滋味。

仙式月饼,饼中间要用月红盖一个红色的印戳,上面的字应该是“福”、“禄”或“寿”。中秋时,这月饼要先祭拜天地神祇的。乡下母亲照例要摆几碟供品,还有就是月饼,念念有词地说些感恩的话,然后祈求神灵继续保佑团圆平安。通过神灵对生活表示感恩,这是从乡下走出的我至今还没有学会的人生态度。
郭风先生说莆仙地方小吃,“这也许由于此物好吃,富有乡土趣味,并能给人们带来祥瑞的气氛,与民间的某种文化心理相适应吧。”信然。
来源:莆田旅游网

王清铭最新原创作品推荐:
这些年,我写过的老师们……(精选五篇)
诗人毛泽东:毛主席诗词写意
参加第二十五届“云里风·森昌”文学奖颁奖典礼,附获奖作品
那时上学丨“聪明花”没开,只记得那两个红蛋了……
争鸣丨除了“四大发明”,我们还有多少自豪的理由
一盏流萤的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自己点亮灯
蝉的哲学:蝉声将我的心灯一一点燃……(外三篇)
散文入选马来西亚华文课本:《每个人都是萤火虫》
时评丨如果苏东坡活到现在,会不会写VLOG?
王清铭写2019年福建省中考作文题《最好的作品》
王清铭写全国1卷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有关中高考,《意林》对我的小“访谈”……
中高考冲刺丨王清铭小小说阅读题精选
王清铭散文中考阅读题精选(一)
王清铭散文高三阅读题精选(二)
王清铭散文高三阅读题精选(一)

王清铭老师公众号
做有情怀、有温度的自媒体!
只做文学☆只做教育
语文公益
http://weixin.100md.com
娣団剝浼呮禒鍛返閸欏倽鈧喛绱濇稉宥嗙€幋鎰崲娴f洑绠e楦款唴閵嗕焦甯归懡鎰灗閹稿洤绱╅妴鍌涙瀮缁旂姷澧楅弶鍐ㄧ潣娴滃骸甯拋妞剧稊閺夊啩姹夐敍宀冨閹劏顓绘稉鐑橆劃閺傚洣绗夌€规粏顫﹂弨璺虹秿娓氭稑銇囩€硅泛鍘ょ拹褰掓鐠囦紮绱濈拠鐑藉仏娴犺埖鍨ㄩ悽浣冪樈闁氨鐓¢幋鎴滄粦閿涘本鍨滄禒顒佹暪閸掍即鈧氨鐓¢崥搴礉娴兼氨鐝涢崡鍐茬殺閹劎娈戞担婊冩惂娴犲孩婀扮純鎴犵彲閸掔娀娅庨妴锟�
返回 应鸣阅读与写作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