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逝世83周年:我就是那个犀利但又顽皮、与猪决斗的大先生……
2019/10/19 18:26:09 应鸣阅读与写作
鲁迅逝世83周年:我就是那个犀利但又顽皮、与猪决斗的大先生……
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八十三周年纪念日。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看过鲁迅的文章。然而因为一贯犀利批判的文风,和那总是不苟言笑的照片,让90%的读者对鲁迅的印象都是:严肃枯燥、不好亲近。但事实上,他是个有趣的硬核直男。不信?你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就特别喜欢给人起绰号。班上有个女生很爱哭,一哭起来就眼泪鼻涕齐下,眼泪两条,鼻涕两条,他从此就管人家叫“四条”。这辈子居然没有母胎solo,可真是奇迹。起绰号的套路一套又一套,说脏话这本事也没落下。
因为热爱脏话学,鲁迅还专门写过一篇杂文《论“他妈的!”》,归纳中国人的骂人方式和“国骂”的悠久历史;
理论在于实践,被他怼过的人,堪称可绕地球三周:胡适、林语堂、周作人、徐志摩、马寅初、梁实秋、郭沫若.......
最让人“敬佩”的是,他一生只留下过一张大笑的照片,除此之外都是不苟言笑、眉头紧锁。
这个硬核直男,大概是在暗暗装酷吧。

硬核归硬核,因为幽默风趣,喜欢开玩笑的性子,鲁迅让人一点儿都讨厌不起来。
好友章衣萍的太太回忆,有一天和朋友去找鲁迅玩,看到他正在往家走,就隔着马路喊他。 鲁迅没听见,大家就撵到他家门口,说:“嘿!对着你喊好多声了呢!” 鲁迅连连回答:“噢!噢!噢!噢!噢!” 别人纳闷,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回。 这时鲁迅笑着说:“你不是叫我好多声了么,那我得都还给你呀。”
光是随文字脑补一下,都要被他气笑。
好朋友叫川岛结婚的时候,鲁迅更是在送给他的书封上写道: “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 真不愧是“什么都懂”的大文学家!如果大家了解这样的鲁迅,哪怕要全文背诵他的文章,估计都不会觉得他让人头痛了吧。

你以为鲁迅藏得太深了,大家才会这么多年都没看清他的“真面目”?并不。《朝花夕拾》这本书,可没少揭露鲁迅从小就调皮捣蛋的真相。
在书中《狗·猫·鼠》一文中,鲁迅因为担心狗仇猫,而自己也仇猫,因此会被别人得出他和狗是同类这种结论。
于是为了撇清关系,居然认认真真翻书找狗和猫成仇的“动机”,以示自己和狗毫无瓜葛。
把事情想得这么复杂好笑,也是没谁了。
而因为仇猫,鲁迅甚至立志报仇,从家里饲养的花猫起手,逐渐推广到遇到的所有猫,都进行追赶、袭击,使得猫此后见他都走远。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更是把调皮捣蛋发挥得淋漓尽致:
听说何首乌吃了可以成仙,就常常去拔,因此弄坏了泥墙;
觉得上课无趣,和同学们一起偷偷溜到三味书屋后的百草园嬉戏玩耍,捉蟋蟀喂蚂蚁。
除此之外,《朝花夕拾》这本书还描写了小时候上课不想看教科书,把图画书页夹在课本里偷偷看;想看热闹的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困在屋子里背书的无奈等一系列青少年时期的记忆。真是看完这本书,才发现鲁迅原来被我们“误解”了这么多年!
《朝花夕拾》作为中小学新课标必读名著的同时,也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书写了一代中国人共同的童年,成为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
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就评价说:“文中充满了抒情和幽默,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的文章,语言清新,充满了温暖,是鲁迅柔软的部分。”
《朝花夕拾》,给我们还原了最真实可爱的鲁迅。

(鲁迅在木刻讲习会,1956年)

鲁迅的一生除了文学,在推行木刻艺术也不遗余力。
他曾说:“要启蒙,即必须能懂。懂的标准,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儿或白痴,但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为了让大众更易了解新文化运动,鲁迅决定从那个时代最基本的宣传方式——木刻版画着手。
为此亲自创办了朝花社、木刻讲习会来普及木刻艺术,并提供部分作品和资金举办木刻展览,还自编画册。
他亲力亲为的坚定支持,使整个新兴版画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到他逝世前夕,已形成全国规模。
因此,鲁迅被版画界公认为“新兴版画之父”。
今年是鲁迅逝世八十三周年,也是他推行“木刻”艺术90周年。
为纪念鲁迅,读客经典文库版特意推出《朝花夕拾》一书。并邀请版画艺术家——竖(著名诗人、诗集代表作《和一个混蛋去埃及》),定制1:1木刻版画封面。用鲁迅最喜欢的艺术,做鲁迅可能最喜欢的封面。
我们将永远铭记,并缅怀这个伟大而可爱的文学家!
鲁迅“与猪决斗”的浪漫爱情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名义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当日即回复,并以“比直呼其名略胜一筹”的“广平兄”相称。那一年,鲁迅44岁,比许广平大17岁。
他们的通信后来结集为《两地书》出版,鲁迅在该书序言中说:他们之间的书信里,“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特别是鲁迅,直至1927年初,在给许广平写信时抬头仍是“广平兄”,而许广平则早已以“我亲爱的老师”相称了。
在许多人眼中,鲁迅根本不懂浪漫,毫无柔情可言,其实不然,有一种浪漫折射在小事上,浸润于细节中。
1926年3月6日,鲁迅日记记载:“夜为害马剪去鬃毛。”“害马”,是鲁迅对许广平亲昵的戏称。在女师大风潮中,许广平等6名学生被校方开除,布告“即令出校,以免害群”,故有此一说。“剪去鬃毛”,也许是替她修剪秀发,也许是隐含深意吧。此事表明,两人感情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已亲密无间。
同年9月,鲁迅南下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则去了广州,两人约定各自奋斗两年之后再相聚。思念总是痛苦的,有时却也是浪漫的。鲁迅平素为人冷峻而严肃,但这个时期,他的许多言行却呈现出匪夷所思的另一面。
那时的厦大如同僻处荒岛四无人烟,鲁迅每天都要去邮政代办所看看有没有广州来信,他暗自数过,从住处至邮政所的距离大约80步。邮政所内外各有一个邮筒,有一次他半夜去给许广平寄信,把信投在外面的邮筒里,回来后想起邮政所的伙计是新换的,而且满脸呆气,便不放心,第二天又写了一封信,投到所内的邮筒里。
秋高气爽的日子,鲁迅约三五同事去爬山。山上有一片乱坟场,鲁迅竟然找到一块刻有“许”字的墓碑,并想法子将“许”字涂成深色,然后斜倚着这块墓碑拍了一张照片。推想起来,鲁迅应当是借此表达对许广平的深深依恋吧。

校园附近有一棵相思树,鲁迅曾独坐树下打发寂寞的时光,不料一头猪颠颠地跑过来啃吃树叶。这相思树叶在鲁迅心目中可是爱情的象征啊,他怒不可遏,一跃而起,同猪展开决斗……
风风雨雨中,鲁迅终于抛下一切顾忌,和许广平走到了一起,于1927年9月从广州同赴上海定居。
1929年5月,许广平已身怀有孕,鲁迅只身前往北平探望生病的老母。夜深人静,他在西三条寓所的“老虎尾巴”遥想伊人:“此刻是二十三日之夜十点半,我独自坐在靠壁的桌前,这旁边,先前是有人屡次坐过的,而她此刻却远在上海。我只好来写信算作谈天了。”
鲁迅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精心选用了两张漂亮的花笺。许广平爱吃枇杷,鲁迅便先选了一张印着三个通红的枇杷的。第二张花笺则以并蒂莲为背景图案,许广平心领神会:“那两个莲蓬,并题着的几句,都很好,我也读熟了。你是十分精细的,那两张纸必不是随手捡起就用的。”
北平之行,鲁迅带回上海的是小米、棒子面……,这些在别人眼中粗粝而缺乏情调的东西,都是许广平平时爱吃的。
春去秋来,9月底的一个早晨,他们的爱子降临人世。翌日下午,鲁迅特意买了一盆文竹送到许广平的床头。枝叶纤纤、如片片翠云的文竹,远不如鲜花那样绚丽夺目,却能养眼、清心、怡情。

鲁迅从未买过珠宝服饰、胭脂香粉送给爱人,却常以书籍相赠。1934年冬,他将一部《芥子园画谱三集》共四卷赠予许广平,这部清代的国画技法画谱虽非原本,却值得珍藏,因为它蕴含着一番深情。鲁迅在首卷扉页上题下:“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里没有那种催人泪下的浪漫,可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浪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艰难岁月里,有两颗甘苦与共、相知相爱的心始终不渝。
(资料来自网络,仅用于学习使用,致谢!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王清铭最新原创作品推荐:
何必见下蛋的母鸡:苏轼、冰心、三毛……
解读丨美文《剪得秋光入卷来》
作文指导丨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时评丨这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雕花的眠床:以前想逃离的,现在却成为乡愁
重阳说“老”丨人生从四十岁开始
孔子诞辰2570年丨穿西装的孔子
孔子诞辰2570年丨“差生”宰予,却是特长生
诞辰138周年丨鲁迅活到现在,会做什么广告?
凡人鲁迅:有缺点的战士,拖着假辫子的先驱
美文诵读丨花开的声音( 诵读:盛夏)
这些年,我写过的秋天……(精选五篇)
唐诗写意六章丨唐诗竟然可以这么解读?
除了“四大发明”,我们还有多少自豪的理由
入选马来西亚华文课本:《每个人都是萤火虫》
时评丨如果苏东坡活到现在,会不会写VLOG?
王清铭写2019年福建省中考作文题《最好的作品》
王清铭写全国1卷高考作文: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有关中高考,《意林》对我的小“访谈”……
中高考冲刺丨王清铭小小说阅读题精选
王清铭散文中考阅读题精选(一)
王清铭散文高三阅读题精选(二)
王清铭散文高三阅读题精选(一)

王清铭老师公众号
做有情怀、有温度的自媒体!
只做文学☆只做教育
语文公益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应鸣阅读与写作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