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流派之(七)----温病学派
2016/6/23 TCM全在线
温病学派:创史人为明末的吴有性,是中国明末时期,在南方的江浙一带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其代表人物有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温病学派的形成是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的,首先,明清时期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流行性疾病成为了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江浙一带热病盛行,温疫流行猖獗。据有关文献统计,明代276年中大疫流行64次,清代266年中大疫流行74次,由于传统的伤寒法治这些瘟疫效果并不理想,《吴江县志》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可见当时死于温病的人数之多,这就促使当时的医家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来治疗这些瘟疫,这便为温病学说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其次就是与南方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江南地区湖河众多,水网密布,气候溽湿,这也造成了江南多温病的自然条件,使江南医家有了更多的治疗温病的实践机会,这又是温病学派产生于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有性痛心疾首,他通过观察和诊病施药的大量实践,在继承前人有关温病论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独特见解,吴又亲历了多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疗经验所得,于1642年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开创我国传染病学研究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学说,在世界医学传染病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科技领先地位。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直至今天,人们仍然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指导临床来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痢疾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PS:达原饮,出自《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组成。
(记忆口诀:黄母要破果仁炒槟榔)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TCM全在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