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识】世界肝炎日:慢乙肝能治愈么?
2022/8/3 10:00:10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慢乙肝为何难以断 “根”

    

     说到慢乙肝,我们不妨来谈一谈HBV这个“罪魁祸首”,一种对肝“情有独钟”的病毒。1965年,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首次发现澳大利亚抗原(AusAg),正是现在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对慢乙肝的初识。1970年,科学家Dane和他的同事在血清里发现了乙肝病毒颗粒,所以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又被称作Dane(音同“瞪”)颗粒。它十分之小,直径仅为42纳米(换算一下就是0.0000042厘米,想象得出来有多小嘛~),我们一般可以通过电镜放大几万~几十万倍才能观察到它的存在。

    

     该如何来形容乙肝病毒才更贴切?

     第一个词是“专情”——乙肝病毒“专情”于肝脏,其他的五脏六腑,它一概不理,可谓“专情”;

     第二个词是“缜密”——一个完整的乙肝病毒的构造是非常缜密的。最核心是它的核酸和复制所需要的酶,相当于是病毒的“核心加工厂”;外面则包裹着核心抗原,它就像密不透风的一座城堡;在“城堡”外方还有一圈“围墙”,也像是病毒的“外衣”,这件“外衣”由三种不同大小的材料织成,其中最小但数量最多的材料就是大名鼎鼎的表面抗原(HBsAg),也是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检查中的第一项。

     第三个词是“狡诈”——乙肝病毒的狡诈之处在于,当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它能将自己的“加工厂”搬到肝细胞的细胞核内,也即打入对方最机密的内部,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致使人体免疫无法进入将其清除,所以导致无法“断根”。

     第四个词是“共存智慧”——乙肝病毒并不是像新冠一样那么猛烈,他始终采取的是与人体“共存”的策略,其方法是产生大量的HBsAg和e抗原,就像是“麻醉剂”,是人体免疫系统麻痹,不能清除乙肝病毒。

    

     说到慢乙肝难以断“根”,大家会问何以谈“治愈”?

     当谈论慢乙肝治愈,我们必需了解什么情况才称为慢乙肝治愈。

     首先我们要介绍两个概念,即慢乙肝的两种治愈类型——完全治愈(又称病毒学治愈)和临床治愈(又称功能性治愈或免疫学治愈)。

     完全治愈即血清HBsAg检测不到,肝内和血清HBV DNA清除(包括肝内cccDNA和整合HBV DNA),血清HBcAb持续阳性,伴或不伴HBsAb出现。然而由于cccDNA持续稳定存在,且目前缺乏针对cccDNA的特异性的药物,因此完全治愈难以实现。此外,由于缺少非常敏感的检测cccDNA的方法,实际上也无法判断患者是否实现了完全治愈。

     临床治愈即完成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伴或不伴HBsAb出现,HBeAg阴转,但肝细胞内残留cccDNA可持续存在,肝脏炎症缓解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著降低。

     临床治愈标志着慢乙肝的持久免疫学控制,是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理想的疗效指标,而且是可及的目标

    

     抗乙肝病毒药物

     而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有两大类,即口服的核苷(酸)类似物(NAs)和长效干扰素。目前常用的一线口服药物有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和最近刚刚上市的艾米替诺福韦(TMF)等。此外还有部分地区仍在使用二线口服药物,如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拉米夫定(LAM)等。核苷(酸)类似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止病毒骨架(核酸)的延长,使子代病毒未长大之前就“夭折”,病毒产量急剧下降,但是其在细胞核内的cccDNA(树根)仍存在,如遇合适的时机(如停药)又大量繁殖、释放乙肝病毒,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干扰素治疗的原理相对来说就采取的是“多路线方针”,一方面它可以激活起体内许多抗病毒基因,就像召集看家卫队直接杀灭肝细胞内的病毒;另一方面,它又可调动体内多种免疫细胞,即抗病毒的“主力军”,直接杀伤有病毒躲藏的肝细胞,使其无藏身之地,最终被清除。此外,有研究表明干扰素治疗可以摧毁潜藏在肝细胞核内的树根--cccDNA,使cccDNA减少,从而达到临床治愈。干扰素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它仍是目前取得临床治愈最主要的的武器。

    

     谁更有机会获得“临床治愈”

     与完全治愈不同的是,目前临床治愈在干扰素治疗应答理想的部分患者中已经实现。少数长期口服NA的患者也偶可取得临床治愈。而有望实现临床治愈患者的特征主要有:

    

    

    

     年龄较轻,

     女性,

     HBeAg阴性,

     治疗前HBsAg水平较低,通常低于1500 IU/ml,

     乙肝病毒载量中低度复制,

     治疗过程中HBsAg下降较快,治疗3-6个月,HBsAg下降10倍以上,

     治疗过程中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

     无慢乙肝家族史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可能采用核苷类似物联合干扰素、或者序贯干扰素以期患者取得最大的获益。

    

    在华山医院感染科,接受NA治疗,HBeAg阴性,HBsAg低于1500 IU/ml的患者,再联合或序贯干扰素治疗,后临床治愈率可达30%-35%,教授们称这部分病友是获得“金牌”的选手,而在治疗过程中,还不断有病友摘掉慢乙肝的“帽子”,进入慢乙肝临床治愈的“冠军俱乐部”。

     在与慢乙肝病毒抗衡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说让每一个患者都能获得治愈,毕竟目前治疗方案的临床治愈率还不太理想,仅部分“优势特征”人群有望冲击“冠军”。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循序渐进。一部分患者追求与乙肝病毒“和平共处”的平衡艺术;有条件的患者追求“摘取金牌”,达到理想的目标;已经进展到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患者追求“且行且观”的稳健脚步,保存自己,期待治愈神药的问世。

     总之,和乙肝病毒的战斗是持久的、需要智慧,更是需要耐心的。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

     作者:李发红张继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审核:卢洪洲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医学科普新局面。持续开展“健康方向盘”、“架起彩虹桥”和“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三大系列品牌活动。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已经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比赛之一,培养了大批医学青年科普人才,为青年医学工作者打造了新时代“有情怀、有温度、有传承、有创新”的四有科普舞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