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识】凝血的那些事儿
2022/10/19 10:00:54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

    

    


    

    

    

    

     其中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共同构成机体内两个重要的防御系统,他们既对立又统一,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这样机体才能够在出血时有效地止血,又能够防止血块堵塞血流,保证血液正常的流动。人体的凝血与抗凝机制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系统,而抗凝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就是:抗凝血酶。

    

    什么是抗凝血酶?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曾称为抗凝血酶Ⅲ(也就是AT-Ⅲ),是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58kD,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其生理半衰期为17.5~26.5小时,它是血浆中重要的生理性抗凝因子,可以中和凝血途径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如凝血酶、凝血因子Ⅸa、Ⅹa、Ⅺa、Ⅻa等。AT是凝血酶的主要抑制物,能中和血浆中2/3的凝血酶,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活性的70%~80%。

     说到抗凝机制,那就一定要先说说目前临床最常应用的抗凝药物之一——肝素啦!他广泛应用于血栓性或血栓性相关性疾病,在抗凝治疗中是一把双刃剑,剂量不足,达不到理想抗凝效果,剂量过大,又会造成出血风险,因此监测肝素用量至关重要。那么肝素是如何发挥其强大功能的呢?那就要归功于抗凝血酶啦!

    

    其实肝素本身并没有抗凝的活性,肝素本身的作用加速了AT发挥作用的速度,相当于一种催化剂,他可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改变,使其更易与凝血酶结合,大大提升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肝素与AT结合后,使AT与凝血酶迅速且稳定结合。肝素-AT-凝血酶复合物形成后,肝素从复合物上解离,再次与另一分子AT 结合而被反复利用。AT-凝血酶复合物在网状内皮系统清除。

     AT检测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评估机体抗凝状态,指导治疗及评价疗效等,AT活性是如何决定肝素抗凝效果的?

    

    AT是凝血酶的主要抑制物,能中和血浆中2/3的凝血酶。

    AT与肝素的结合使AT的抗凝作用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AT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T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先了解AT活性的水平。AT的临床意义又是什么?

    01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AT活性下降到50%以下,对肝素的亲和力可降低,对丝氨酸蛋白酶的灭活能力减弱,表现为患者在术后、创伤或产后发生血栓。

     02获得性AT缺乏01AT合成降低:主要见于肝脏疾病,由于肝脏是合成AT的主要器官,因此当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疾病时AT降低,可伴发血栓形成。

     02AT丢失增加:主要见于肾病综合征,由于AT的分子量较小,易从尿液中随蛋白流失,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排出量越大,血浆中AT越低,故常可导致肾静脉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高血压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烧伤和多发性创伤失血等原因也会造成AT的大量丢失,进而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

     03AT消耗增加:主要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DIC、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等。凝血系统活化,消耗AT,AT活性显著降低,增加血栓风险和加重血栓性疾病的程度,其降低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03AT水平增高主要见于血友病及口服抗凝药等。

     AT检测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01易栓症的诊断易栓症是机体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而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一类疾病,AT检测可有助于易栓症的诊断。

     02肝素抗凝治疗前后AT水平评估当应用肝素治疗时,体内AT活性降低,单纯应用肝素治疗,其疗效受到明显影响。

     03血栓性疾病病情评估

     AT活性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形成或原有血栓性疾病病情加重,其降低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的依据。

     0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程监测、肝肾疾病疗效判断AT是诊断DIC的一项敏感指标,且可作为动态观察DIC演变过程的一项敏感指标;AT亦可以反映肝功能受损的程度,可作为判断肝脏病变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AT水平降低,与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

     05肝素抵抗肝素作用下AT活性可提高1000~2000倍,最终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效应还是取决于AT的活性。有研究报道,当AT的活性为70%时,肝素的作用约降低65%;当AT的活性为50%时,肝素的作用只有原来的1/5。说明当体内AT活性降低时,单纯应用肝素治疗,其疗效受到明显影响。检测发现AT活性低于50%,肝素效应与预期不符时,应考虑补充AT。

     总结

     所以重点来了:常规凝血四项是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正常与否的综合体现,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而对于高凝状态病人的筛查,常规四项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结合AT-III检测,一旦四项正常,而AT-III降低,这样的病人发生血栓的风险就会加大,尤其是加上手术创伤等其它刺激因素,风险进一步加大,最终可导致血栓发生,需要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并预防处理。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

     作者:添上海市同仁医院

     审核:李冬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医学科普新局面。持续开展“健康方向盘”、“架起彩虹桥”和“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三大系列品牌活动。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已经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比赛之一,培养了大批医学青年科普人才,为青年医学工作者打造了新时代“有情怀、有温度、有传承、有创新”的四有科普舞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