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识】世界自闭症日|“医生,我的孩子是自闭症吗?”
2023/4/2 10:00:00 上海市医学会掌健识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明亮的眼睛,却不与人对视,他们听力完好却对外界充耳不闻,有语言却不愿意和你交流,有行动却无法为常人所理解,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孩子,永远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不会交流,不会沟通,就像天空中闪烁着却遥远的星星。他们便是被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的自闭症患儿。
在十余年的临床门诊工作中,尤其是近些年,很多家长因为孩子
发育迟缓前来就诊,在病史询问过程中,总会焦虑地询问:

“医生,我的孩子是自闭症吗?”



PART 01
什么是自闭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又称“自闭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缺陷,以及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
自闭症有以下四大特征:
①语言发育障碍语言与交流障碍是自闭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多数自闭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2-3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②兴趣范围狭窄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不感兴趣,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③刻板的行为模式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跺脚等。④社会交往障碍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对人脸缺乏兴趣,不能分辨人物表情与情绪;缺乏共同关注,缺乏模仿能力。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在门诊中,很多家长因为在网上看到了有关自闭症特征的宣传,不自觉地一一对号入座,甚至有一部分家长,带着仅仅1岁左右的孩子前来就诊,询问孩子是否是自闭症。
那么,如果真的患有自闭症,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可以被发现呢?
根据研究发现,在孩子18个月龄甚至更早就能够发现一些自闭症的症状,但真正可以做出可靠诊断的时间,一般要到两岁后,且需要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根据孩子的症状、出生时情况、家庭养育环境、家族史等因素,全方面进行鉴别诊断,审慎严谨地做出诊断。
其中,家庭的养育环境,在鉴别自闭症和发育迟缓这两个极易混淆的疾病中,是一个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


PART 02
中国式养育焦虑和包办替代,以及屏幕暴露
金星明教授曾指出:中国式的养育焦虑和包办替代是滋生“自闭症”的土壤。
如今的孩子都被父母长辈当作珍贵儿带养,不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物质条件的优渥更让孩子从一出生就享受到较好的生活条件,柔软的衣物、宠溺的环境等因素都让孩子的肌肤感触、手眼协调等能力得不到发展,等到家长发现孩子与同龄人的异常了,便开始在网上查询症状,在这个信息爆炸和自媒体伪科普泛滥的时代,家长一知半解将自己的孩子对号入座,主观上贸然给孩子扣上“帽子”、贴上“标签”,使自己陷入无限焦虑中,故而到处求诊,非理性过度干预,往往忽视了——作为孩子的父母,作为每天陪伴孩子时间最久的人,自己的养育理念需更正,应当积极参与到孩子的能力发展中,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因此,医生对家长的教育,家长自我的清醒认识,在科学面对自闭症的过程中,愈发重要。

而在儿童发育早期,过度屏幕暴露与儿童认知、语言和社会/情感呈负相关,会导致父母-儿童相互交流减少和家庭功能下降。
父母长辈觉得手机、平板可以让孩子安静、不吵闹,不给忙碌的他们添麻烦,于是电子屏幕成为了孩子长时间的陪伴者。在孩子需要建立与人的社交关系、沟通交流的关键敏感时期,缺乏了与真实的人的互动,导致孩子的眼神对视、表情捕捉、情感体验等,都没办法切身体验。也有相关研究表明,6月龄时屏幕暴露越多,2岁时认知发育水平及语言得分越低,即屏幕暴露影响了孩子认知和言语的发展。

PART 03
得了自闭症,或怀疑自闭症该怎么办?

2023年3月24日,美国疾控中心(CDC)公布了最新自闭症患病率的筛查数据。根据2020年自闭症和发育障碍监测网络(ADDM)的11个社区统计数据分析,每36名8岁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占比约2.8%。而一年多前,这个数据还是2.3%。
在我国,0~14岁ASD儿童达200余万。

婴幼儿期的大脑具备经验期待和经验依赖的突触形成,即可塑性。而婴幼儿时期,增加社交和学习体验能够促进神经环路向正常发育轨道发展,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ASD患儿的不良预后。
各领域、各学科都有不同的有循证依据的干预方法,不一一展开介绍。需要强调的是,自闭症的家庭干预治疗极为重要。通常建议由医生、治疗师、父母组成合作团队,培训和指导父母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给孩子实施基于循证研究的干预措施。而家庭干预的核心,是父母跟随孩子的兴趣,做孩子的生活“配音师”,让孩子成为父母的“游戏导师”,使自己成为孩子的“忘年交”,成为孩子的游戏小伙伴,帮助孩子在日常互动和游戏中发展各项能力,追赶实际年龄的能力水平。



精准诊断才能精准康复,希望在我们各领域专业人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真正为孩子们做到多学科协作。同时,希望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并重视自闭症这一疾病,大家一起关爱自闭症儿童,一起关注与支持自闭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
一切为了孩子!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
作者:金志娟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儿童保健科
指导:余晓丹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组长
审核:王艺 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医学科普新局面。持续开展“健康方向盘”、“架起彩虹桥”和“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三大系列品牌活动。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已经成为沪上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普比赛之一,培养了大批医学青年科普人才,为青年医学工作者打造了新时代“有情怀、有温度、有传承、有创新”的四有科普舞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上海市医学会掌健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