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强调平衡,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扶阳?
2022/4/26 23:38:30 行力知心
刘力红:中医强调平衡,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扶阳?
在这里遇到灵魂自由的自己
点下面的图标播放音乐,愿能给您带来一份宁静智慧......
孤帆远影碧空尽 音频: 00:00 08:06
导读:
怎么理解这个平衡呢?
我们应该有一个大平衡的思想,
在平衡之中有不平衡。
我们要有一个大平衡的观点,
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升有降,这才叫平衡,
但是在某一个阶段是升占主导,
某一个阶段是降占主导,
某一个是生发占主导,
某一个是收藏占主导,
整个是有升有降,有收有藏,
我们要有这样一种理念,
我们也才能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阳气那么重要,
为什么我们要重[zhòng]阳?
《思考中医》里面也强调了阳气的主导作用,
很高兴这样一个思考有了不少共鸣,
很多人认同这种观点,
甚至很多人在运用这样一个思想。
当然也存在认识上的问题。
比如今天早上查房以后,
有人就提出来,说
我们中医强调平衡,
那么你又总是强调阳,
显然就有悖于阴阳平衡,是吗?
乍听起来确确实实是这样,
那么应该又强调阴又强调阳?
这个说明了我们对阴阳的认识有层次的差别。
01
强调阳是不是就偏离中道了呢
我在凤凰卫视演讲的时候就曾经谈到了中国人的思想是一个“中道”的思想,
从几千年文化来看,
他的核心、精髓是中道,
那么实际上中医正是禀承着这样一种中道的精神而产生的,
所以中医不仅仅是指中国的医学,
更重要的是阐述这样一种中道的精神。
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了,
既然你强调的是中道,
中医的核心是中道,
那么强调阳是不是就偏离中道了呢?
实际上这个跟刚刚那位同仁提的问题是一样的,
这个中道我们要怎么去理解,
这个平衡我们要怎么去理解?
过去理解可能就是半斤八两叫平衡,
阴一半阳一半叫平衡,
实际上这个未必叫平衡,
如果这个叫平衡,
那么我们在《内经》里面,
在《素问》里面应该看到这个线索,
但是《内经》里面并不是这样说的。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平衡呢?
实际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大平衡的思想,
在平衡之中有不平衡。
上一次我们广西中医学院举办50周年校庆及泛中医论坛。
当时请到了朱清时院士,
他的专业是现代科学,
但是他对中医有关注。
那么他谈什么问题呢,
他是谈复杂性,这复杂性是什么?
就是远离平衡,
就是生命的本质是远离平衡的,
是个非平衡态。
我们讲平衡,他讲非平衡,
所以有人就提出问题来了,
最后他的解释就是不能够这样去看平衡,
也不能这样去看非平衡。
大家知道,自然是平衡的,
平衡是处中道的,
为什么中国人总结了这样一个中道的思想呢?
尧帝嘱舜帝是“允执厥中”,
舜帝嘱禹帝也是“允执厥中”,
就是一定要禀持这个中道,天下就没有问题。
这个中道的思想实际上是从自然界来的,
自然就充分体现了中道的思想,
所以自然之道长久,人道不长久。
那么我们来看自然,
如果是这样去理解平衡,
可能只有昆明那个地方是平衡的,
四季如春,不冷不热,对不对啊?
显然不是,大部分地区不是这样,
有很寒冷的冬天,
又有很炎热的夏天,
显然这个天道就不平衡。
所以这个平衡不是这样讲,
我们要有一个大平衡的观点,
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升有降,这才叫平衡,
但是在某一个阶段是升占主导,
某一个阶段是降占主导,
某一个是生发占主导,
某一个是收藏占主导,
整个是有升有降,有收有藏,这个是平衡的。
我们要有这样一种理念,这个平衡就好谈,
而有这样一个理念以后,
我们也才能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阳气那么重要,
为什么我们要重阳。
大家看《扶阳讲记》,
我给我的师父做了一个序,
实际上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这个序的思想,
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很长,不可能展开。
那么我谈到了扶阳的思想,
并不是说谁爱好扶阳,
而是整个天地自然,
整个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
我们看中国人的文化,
实际上就是一个重阳的文化,
一个阳为主导的文化。
我们看天地也是这样,
大家知道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系叫什么?
叫太阳系,它不叫月亮系,
也不叫地球系,而叫太阳系,
所以这个天文的大背景已经决定了太阳的作用是主导的,
太阳的作用对于我们这个星系来讲,
是起决定作用的,是起主导作用的,
不仅仅是我们唱红歌的时候说“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
而确确实实是有科学根据的。
02
《易》系统的阳主阴从思想
我们的历史到了周末,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大格局已经定下来了,
但是由于周的末落,诸侯烽起。
这个时候出了一个圣人——孔子,
大成至圣、集大成者,
他对整个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大的疏理,
删诗书,定礼乐,删定六经,
尤其对群经之首《易》做了删定。
大家知道,《易》在历史上曾经有三部,
《连山》《归藏》《周易》,
据说《连山》是大禹时期的,
那么这三部《易》到了孔子那个时代,
为什么只留下了《周易》?
这也是有原因的,
《周易》有什么特色呢?
大家知道《连山》以艮为纲,以艮为首,
《归藏》是以坤为首,
那么《周易》是以谁为首呢?
《周易》是以乾为纲,以乾为首。
这就奠定了从孔子的时代开始,
中国人的文化是强调乾,
强调乾纲,强调天,强调阳,
所以皇帝叫天子,
跟这个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看《周易》里面怎么论述乾跟坤。
为什么说学中医的同仁要稍微了解一下《周易》?
研究不敢说,我本人也只是懂一点皮毛,
但是这个皮毛都很要紧,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中医理论的核心就在阴阳,
显然《易》是专门讲阴阳的,
而且它很直观,就两个符号,
所以我们要稍微了解一下,不一定深究。
孔子都是五十而知《易》,真是不容易,
所以我不敢有这个奢望,
但是了解一些对于我们学习很有帮助,
对于我们理解阴阳很有帮助。
那么在讲《易》的时候,
乾是阳的代表,六爻皆阳,
坤是阴的代表,六爻皆阴。
在讲乾的时候,
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在讲坤的时候,
是“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
这就非常清楚了,
一个是统帅、是主导,一个是顺承,
那么主导也就是指在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为什么《素问》是强调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而不是阴生阳长,
这就体现了阳的主导作用,
是阳的生带动阴的长,
是阳的杀带动阴的藏,
这个跟《易》确确实实是相通的,
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乾坤,
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个主从的关系,
是统领和随从的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为什么那么强调乾呢?
因为乾是以天为体,
乾天坤地,天有一个很重要的功用,
大家都知道“天行健”,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从哪里来的?
从乾来,从阳来,
阳的特征就是自强不息,
“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是“行”的,天行乃健。
还有一个什么东西也是这样,
大家可以回答吗?
生命,生命也是以“行”为健,
西方讲生命在于运动,
不错,不过我们不讲运动,
我们讲“行”,生命也是以“行”为健的,
大家想想,生命有哪一天不“行”了会怎么样?
当然就完成历史使命,生命也就停止了。
所以生命的特征也是以“行”为健,
“行”是属于什么?
是属于“乾”的特征,
那也就意味着属于“阳”的特征,
这就是《素问》讲的是“阴静阳燥”,
燥者行也,动也。
所以人为什么会生病?
我们可以思考,
经典中有名言“五脏元真通畅,百病不生”,
五脏的元真通畅,一个“通”,一个“畅”,
通畅就是什么?就是“行”。
那反过来,五脏的元真不通畅了会怎么样?
那就会产生疾病,
所以“行”是生命的一个特征。
我们再从很通俗的角度讲,
气血要流行,要循环得好,不能有瘀滞,
否则就会百病皆生于瘀,
百病皆生于郁,
郁也好,瘀也好,就是留滞了,就是不行了。
行是阳的特征,
就算在我们晚上睡觉了以后还行不行呢?
也在行啊,行到阴分而已,
现在是行在阳分,都在行,
所以天是以“行”为健,
人也是以“行”为健。
为什么叫五行[xíng]而不叫五行[háng]呢?
五行为什么会在陕甘一带,
在中原一带产生呢?
大家都知道陕甘一带或者中原一带的特征跟我们两广有什么不同?
我们现在到陕甘,到中原,
已经是大雪纷飞,已经进入到“藏”了。
这里现在也是冬,
但还是风和日丽的,还挺舒服的。
那里的天地变化,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给我们一个“行”的感觉,
所以五行的思想在那里产生,
而两广看来,一年四季都差不多热,
就好像夏天老停在这里,不流行,
所以这个文化没有办法在这里产生,
只是产生了以后,影响到我们这里,
所以过去我们是蛮,北方是夷,蛮夷之地。
所以这个问题就很重要了,
因为“行”才有“中道”,
没有“行”不可能有“中”、“中道”。
《内经》里面界定了什么是“中”,
当然它没有直接讲,
后人给它进行了补充,
但《内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太过”和“不及”,
不少的篇章都谈到“太过”和“不及”的概念,
也谈到“损益”的概念。
《上古天真论》就讲了七损八益,
为什么有“损益”的概念呢?
为什么有“太过”、“不及”的概念呢?
这就是为了“中”,什么叫做“太过”,什么叫做“不及”?
“至而未至”叫不及,“至而不去”叫太过。
该来的没有来,该去的没有去,
这说明它在“行”吗?
当然不“行”,它有留滞,
有留滞就必然有太过、有不及。
这个不去,对它来讲就是太过,
那么后来的就来不了,
就占据不了这个地方,不及就会产生,
所以一旦不行,一旦有留滞,
太过不及就产生了,
太过不及产生,中道就不平,
平衡也就无处可言。
所以“行”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强调气血的流畅要环周不休、如环无端?
要升已而降,降已而升?
升已必须要降,降已必须要升,
老是降,太过不及就产生了,就偏离中道,
所以这个“行”非常重要,唯有“行”,
才有春夏秋冬,才产生变化,才产生平衡。
平衡不意味着静止,
这一点是我们需要清楚的。
在乾这一卦的卦辞,
开首就讲乾是“元亨利贞”,
这个卦辞非常之妙,
这就把乾,把阳,
把一切告诉大家了,
乾“元亨利贞”讲的是什么呢?
就是讲的乾天的体用,以天为体,
这个体又是以行为健的,
那么这一行,就行出了元亨利贞。
这个“元亨利贞”实际上就是春夏秋冬,
古人也有很多校正,
元为春,亨为夏,利为秋,贞为冬,
这就意味着由于“行”的结果,
就产生了四时,产生了春夏秋冬。
乾天,行到“元”这个地方就产生春,
那么这个地方,“元”的特征是什么?
阳是处在什么状态?
《内经》里面讲,它处在生的状态。
继续运行,行到“亨”这个地方,
产生了夏,夏的特征是什么?
盛大,长,我们看《四气调神大论》就很清楚。
继续再运转,起变化,到“利”就产生秋,
秋这个时候已经意味着什么?
阳气要收了,这就叫盛极而衰,
阳气不能老是生发,它要往回收。
那么继续运行到“贞”这个地方,就是冬了,
冬的特征是什么呢?阳气在藏。
所以这样就运行出春夏秋冬,生长收藏,
实际上在《内经》里面又把春称为阳中之阴,
夏为阳中之阳,
秋为阴中之阳,
冬为阴中之阴,
这里面又分阴阳,
实际上春夏阳阴都有。
所以我们就应该知道阴阳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讲的生长收藏,
一切的变化就由这个生起来,
所以我们谈阴阳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去认识。
03
内经的阳主阴从思想
那么有了这个基础就好办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读经典,
读《内经》就非常有帮助。
在《内经》里面,
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强调阳气,
尤其大家很熟悉的《生气通天论》,
里面有一句名言: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我们知道火神派的开山祖师,
郑钦安的弟子,
就是卢崇汉老师的祖父卢铸之先生强调过,
为医者如果能够悟透这句话,
这个医生就有办法,
这句话怎么悟透呢?
“阳气者,若天与日”,像天、像日一样,
刚刚我们讲了,就是像乾这样。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失其所就会折寿而不彰,
所以人的寿命是以阳为本,
那么“失其所”是什么“所”?
这个“所”是不是一个无关重要的代词?
我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就感慨很深,
发现20多年都没有读懂这一句话,
都是在囫囵吞枣,好像懂了,
知道阳气很重要,
却从来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这个“所”是什么,
实际上这个是秘密所在。
我们今天要谈扶阳,
要真正弄清楚扶阳,
关键词就在这个“所”字。
因为这句话是名言,
所以从读书开始就要读,
考试肯定也要考这句,
但可以说,我读了几十年,都没有真正弄清楚,
现在回过头来看,
秘密就在这个“所”上,什么“所”呢?
实际上,我们把它放到乾,就知道,
这个“所”就是指“元亨利贞”之所,
所以“失其所”不是指的一个“所”,
不是指的某一样,它是指的四个“所”。
如果还连带坤讲的“元亨利牝马之贞”,
那就是五行俱全了,还加上土。
土不主时,所以在《周易》的“乾”里面,
土也是不主时的,它旺于四时。
这说明阳气不是一个单纯的因素,
那么在元这个“所”或者在春,
它对应的是什么?
阳气是什么功用呢?
阳气是生发的功用,
也就是肝,春就是肝,就是木,
这个就到五行上面来了,
到脏腑上面来了,所以这个是一环一环相扣。
肝的根本在哪里呢?
我们要研究肝的生理也好,病理也好,
当然这个词是现在的词,它的本是什么?
《内经》讲生之本是本于阴阳,
《内经》又讲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
肝的本是什么?
我们要探索这一脏,
他的本就在于“生”,
这个“生”指的是阳的生,阳气的生,
所以肝为什么会生病呢?
讲肝条达也好,藏血也好,
都不离这一点,都不离其“生”,
所以肝的阳气不能生发,
就是肝病的根本。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因为现在误区太多,
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解阴阳,
所以现在治病的方以苦寒为主。
因为西医给我们提供了病毒这个概念,
所以大家都去清热解毒,
其实不然,苦寒,不是生,是杀。
春三月,讲的是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现在为什么那么多肝硬化,
大家要扪心自问,
很多是坏在医者的手里。
我跟我的师父卢老师就非常有体会,
今年有一位兰州的病人,
这个病人是位西医,
而且是传染科的副主任医师,
本身就是搞传染的,但是自己患肝炎,
胆汁性肝硬化,怎么都搞不定,
中医西医都治不好,病情越来越重,
最后这个病人找到我,
我为了学习,就找到我的师父。
现在几个月下来各项指标都非常好,
最主要是人完全改观。
那么思路呢,看起来,
原来的思路都是违反了圣言,
圣人讲到了“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呀。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所以各位当领导的要切记,
早上起来切莫批评人,
早上起来就给你披头盖脸的骂一顿,
大家想想会是什么感觉?
早上刚起来,睡眼惺惺的就被批评,那绝对很伤人的。
我是很喜欢骂人的,
后来读了《内经》以后,我就忍住了,
早上尽量不骂人,这是春,
应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这一点是大原则。
可是我们现在很多违反了,
违反了怎么样?
就生机溃乏,那还能不硬化?
所以这一点很重要,那么这是肝。
那心呢,心的根本是什么?
心怎么产生的?
实际上,心就是主管阳气的宣通,
它的本在这里,主“长”。
肺是主管什么呢?
也就是秋,秋是主“收”。
这一点实际上《素问》讲的很清楚,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
辛生肺,是这样来的,西方就主收。
《素问》讲人禀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所以肺是禀秋之法而成的,秋是什么?
是“收”,所以肺就是一个“收”字。
肾呢?就是贞了,就是冬,
冬的特征就是藏,
所以肾所,肾之本就在于藏,
这个已经讲了,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那么这样我们就从阴阳落实到了很具体的问题上,
所以我们所说的“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是这样一个意思。
如果在春,在元这个“所”失掉了,
就意味着肝不能生。
如果是在夏,失掉了亨这个“所”,
就意味着心不能长。
如果是在利这个“所”失掉了,
那么就意味着肺不能主收了。
如果在冬,在贞这个“所”失掉了,
就意味着肾不能够主藏了。
肾不能藏,心不能长,
肝不能生,肺不能收,
脾不能够旺于四季,
不能够周流,不能够运转,这样还有生命吗?
当然没有,所以折寿而不彰,这个根本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谈重阳、扶阳,是不是偏呢?
一点都不偏,这是一个认识的层面,
那么到这里就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了。
比如在元这个时候,元这个“所”失掉了,该怎么办?
在亨这个“所”失掉了,又该怎么办?
以此类推,利贞之“所”失掉了,该怎么办?
所以扶阳绝对不是只扶亨,只扶夏。
当然温热是夏的本性,夏为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这很重要,
但是阳在秋这个“所”,
利这个“所”失掉了,要不要去扶呢?
当然也要扶。
阳在贞这个“所”,
在冬这个“所”失掉了,
不能藏了,都要扶。
所以扶阳绝对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很单纯的温热就能解决的。
春夏还好办,不能够发散了,
可以用温热去发散它,这没有问题,
所以《伤寒论》的太阳病能用麻桂,
一付药下来,汗出了就好了。
可是如果在秋冬,
在利贞这个“所”失去了,该怎么办?
这就带来了问题,
温热的药有升散的一面,
而现在要降,要收藏,
所以很多问题就出现了,
而这个又是根本之所,
生命的根,不在生上,
也不在长上,而在藏上。
中国古人讲“死者生之根”,
我们医生做的事情是生,
我们治好病,人家送我们一块匾,
叫妙手回春,春是什么?
是生,可是生从哪里来?
生是从藏上来,中国人的思想是看前一步,
五脏之根是在肾上,生命的根也是在肾上。
我们看到《伤寒论》是讲生发的,
讲元亨的,都在太阳病,
可是这个根是在哪里呢?
在少阴,卢老师强调,
把太阳抓住了,把少阴抓住了,就思过半矣,
作为一个医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六经里面,
真正死证最多的不是在厥阴,而是在少阴,
所以生命之根本在少阴,
用当然在太阳,所以阳气归根,
才是目的,其他的都是手段,
卢老师昨天强调过这个问题。
那么阳气怎么归根呢?
为了这样一条,就形成了很多的手段,
《伤寒论》很多手段就出来了。
古人讲的六经,
实际上归起来就是一经,
或者就是两经,一个是阳,一个是阴,
一个是生长,一个是收藏,
一个是体,一个是用,
方便的说法就是六经。
所以阳气怎么归根?
有少阳的,有阳明的,有太阴的,
就有等等那么多的方法出来了。
就比如阳明,我们不要只在承气、白虎上,
要知道阳明的真谛在哪里,
要知道张仲景用白虎、用承气的根本在哪里,
阳明的根本是主降,而降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就是使阳气归根,
就是由利才能到藏,才能到贞,由收才能到藏,
承气和白虎是不是收藏的?
是不是降的?
它的药物都是苦寒的,
通降的,它是一个手段,
因为阳气归元的道路、阳气收降的道路阻塞了,
这个时候真阳不能归位,就会产生热,
所以这个时候要用白虎,要用承气。
但是诸位一定要记得,这个只是手段,
如果我们把手段做为目标,
作为目的,那就错了,
诸法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们就看活了这样一个扶阳的理念,
这样一个扶阳的思想,
它不是单纯的,
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就是我们知道医道的止归,阴阳的止归。
实际上,我们是要强调这样一个目的,而不是其他。
我们理解了以后就会知道,
确确实实,扶阳并不是一种偏执,
而是事所必然,医道就是这样,
文化就是这样,天地就是这样,
我们只不过是顺势而已。
所以完全不是派别的问题,
当然在扶阳的时候,在应用的时候,
在达成这个目的的时候,
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卢崇汉老师谈到了,
我们读《内经》,读《伤寒》,
实际上这种信息已然向我们透露了。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点在看
-END-
原文作者刘力红,来源:新浪。图片及音乐来自网络,峰庐主人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自由的地方,精神的滋养
长按二维码,一键加关注
NLP心灵治疗师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自由。
2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文字为「峰庐主人」编辑整理,视频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体寒怕冷又爱上火?这个最难调理的体质有救了!
体寒怕冷又爱上火?这个最难调理的体质有救了!
...
活法儿
不看的原因
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饶毅:疫情期间不容假药趁火打劫,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中药
饶毅:疫情期间不容假药趁火打劫,不宜强行派送未经证明中药
...
學人Scholar
不看的原因
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行力知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