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偷懒、懈怠、散漫本身就是罪过,所以平常生活就要严肃精进
2022/5/19 22:43:32 行力知心

     南怀瑾先生:偷懒、懈怠、散漫本身就是罪过,所以平常生活就要严肃精进

    

    ?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有一次孔子生病,大概病得很严重,以现代情况来说,大概医生都束手无策了。于是学生们急了,尤其是性情急躁的子路更慌了,主张请一个画符的、念咒的来拜拜;或者请一个神父、牧师来祈祷;找一个和尚来念经。这就牵涉到宗教,向神祇去求救。“子曰:有诸?”一个问号。孔子说,子路,有这回事吗?有可能吗?意思是说,人病重了,在菩萨面前或上帝面前一跪,说菩萨啊!上帝啊!给我长命吧!再活两年吧!我还有些账没讨,再过两年就可以讨好账,再慢慢去。这样可以吗?

     ......

     但是我们看孔子的态度,他对这个问题是明白的。当他病了,药物无效的时候,子路说,求神吧!去祷告一下吧!孔子听了问子路,真有这回事吗?孔子这话说得很妙。他当然懂得,不过他是问子路“有这回事吗?”而不是说“你相信吗?”子路经孔子一问,表示学问很有根据,于是搬出考古学,他说,有啊!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这“诔”是中国文化中的祭文,历代帝王的诔文就是。子路说,古代的诔文说了,人应该去祷告天地、上下各种神祇。

     孔子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天天都在祷告,而且祷告了很久,还照样生病。这节文字,做进一步研究,就可以看出来,孔子的意思,所谓祷告是一种诚敬的心情,所谓天人合一,出于诚与敬的精神,做学问修养,随时随地都应该诚敬。《大学》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诚敬修养要做到我们中国文化所说的“不亏暗室”。孔子就是说自己天天做到这样,等于与鬼神相通,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第一点。

     第二,普通的人,到了急难的时候,就去求神、拜佛、向上帝祷告。所谓:“垂老投僧,临时抱佛。”这就说人平日自以为很伟大,但一遇到大困难,或极度危险,就感觉到自己非常渺小无助,完全丧失自信心——“天呀!神呀!你要救我呀!”倘使这时仍能保持一分自信心,就需要高度的修养。

     这里我们说到历史上一个人,大家都知道的朱舜水,明亡以后,他流亡到日本去,本想向日本求救兵企图复国的。船航行太平洋中,遇到大台风,全船的人都喊救命,朱舜水端坐船中不动。据说当时船上的人都看到海上有两盏红灯,对着船来。古代的迷信,说这是海神来接的讯号,全船的人都将会死亡,所有的船员都跪下了。

     朱舜水就问:“真有这回事吗?有没有其他挽救的办法?”船员说除非是有道的人跪下来求,或者还有希望。朱舜水说,你们拿纸笔来,我烧一张符下去,大概就可以退掉。朱舜水是道地的儒家,哪里会画符搞道家的东西,这不奇怪吗?结果他在纸上写了一个“敬”字。烧了以后,台风停了,船也稳了,风平浪静就到了日本。你说朱舜水这一套有本事吧!简直比诸葛亮更厉害,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岂不应该带兵打仗,将明朝复国了?这件事绝对有,但若深入研究,那就成为另外一门学问了。

     现在的科学叫做精神学,又叫灵魂学。精神与灵魂的解析,人的精神力量与宇宙是否相通,这是另一个问题。

     第三,中国民间的谚语:“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一般人都是这样,像许多人交朋友,平时不去探访,有患难,或要借钱的时候才去,所以孔子对子路说,算了吧!老弟,如果这样,我天天都在祷告中。换言之,鬼神的事和生命的道理,都不是这样简单的。

     ——《论语别裁》

    

    ?

     讲到“诚意”修养的作用,他举出 “诚于中,形于外”的必然律,便接着深入说明“诚中、形外”的严重性,因此才有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类似宗教家的严词,其实恰是科学观的真理。

     距今六七十年前,我们读到《大学》这几句话,忽然自觉好笑,便出题要同学们猜,“十目所视”,有几只眼睛在看?“十手所指”,有几个指头在指?答案:五双眼睛,十个指头。这是说笑而已。后来看到佛教寺院里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塑像,觉得比曾子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更为严重。但当然也会认为那是宗教迷信的图腾。再后来了解到自然科学,对于物理学、光学等有些皮毛知识,才相信人们起心动念的思想作用,甚至善恶念头等等,它在自然界里,也犹如投一颗石子在水里,会发生波动性的动力作用,由一个小小的涟漪开始,逐渐扩散,遍于虚空。而且还可以用光学原理把它录影下来。才知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乃至“千手千眼”的真理所在,并非是托空妄语。如果真的学通了科学(我说的是真通,并非指专家的学位),他自然会了解到哲学和宗教学的严重性,就不敢妄加别人迷信的大帽子了。因为自己不懂,就说别人迷信,这才是真迷信,也就是不“诚意”了。

     但曾子所说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他不一定是宗教性或科学性的说法。孔门儒家学说,素来是主张“天道远,人道迩”,必须先从“人道”做起,立下根基,才可再及于形而上的天人境界。他的重点,是指任何一个人活在“人世间”,你的所作所为,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环境,自然而然,就有许多人都在注意你的作为。至少如父母、妻子、朋友,乃至社会上其他人等,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关注的。至于从政,或是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有了名声地位的人,便更加严重了。例如说,在南宋末期,当贾似道做了宰相的时候,便有人送给他两句诗说:“劝君高举擎天手,多少旁人冷眼看。”这也就是十目十手所视所指的道理了。但是,这还是对外来说。

     至于对个人本身来说,由“诚意”到“诚中、形外”的功效,他便说到“富润屋”。譬如一个人富有了,便会先把自己的住屋改造装修一番,变得更华丽、更气派。“德润身”,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真正向自修 “内明”之学的“诚意”上做学问,这自然就是道德的行为,由心理影响生理,自己的身体也跟着变化好转。日积月累,慢慢地心境宽广开朗了,身体也就发福了(古人所说的“胖”,不是现在人跟着洋人说的“肥”,就想拼命减肥)。例如社会上有些得了严重病的人(如癌症等),医药无效,便去虔诚信仰宗教,求神拜佛保佑,结果也真有得救好了的,因此就感恩图报,极力弘扬他的信仰,到了疯狂相似,说神或佛的灵验。其实,是“诚意”虔诚的效果,是唯心功能的发挥,正如《大学》这里所说“心广体胖”的道理。因此,就再叮咛一句:“故君子心诚其意。”

     ——《原本大学微言》

    

    ?

     朱教授!你要死下心来,多少年来你一点都没有死。什么没有死?心没有死下来。万缘放下!商量个屁!没有什么的,非常简单,放下就是。你们没有真正地放下,死下心来嘛!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真正死下来,身心放下。你看,和尚从来没有这样死下心来拜佛。还要死下来,身心放下,诚诚恳恳地拜,马上自己就不同了。所以道非常简单。你懂了佛就懂了儒家,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天天讲儒家《大学》、《中庸》,讲飞起来了,可是你意不诚。《大学》怎样告诉你?“诚其意也,毋自欺也”。这不是解释了吗?

     什么叫做诚意呢?不要自欺,是慎独也。它不是替你解释得清清楚楚?“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俨然如对鬼神。”俨然如对仙佛,这就诚起来了。你们读书不留意嘛!身心没有放下,没有死下来。平常许多习惯知见还存在,不是自欺是什么?致知而后物格。什么叫致知?知道了这个,认识了这个,就是物格了,就可以转物了。物格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你没有致知,处处都在自欺。儒家文化、东方文化、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是内省的、自觉的、顶天立地的,完成一个人,一个人完成了就是佛,就是圣贤。

     所以密宗有大威德金刚,今天早晨与你们修的什么法?大威德金刚法。一顿臭骂,骂下来,就是大威德金刚法。你看那喇嘛大师修大威德金刚法时“嗡隆嗡隆……”念了大半天,还不如我这个大威德金刚。金刚努目,菩萨低眉,都是佛法。你们要把自己的大威德振起来。什么叫做妄想不能断?大英雄要断就断,放下就是,自己在那里姑息。我可没有那么难法,修行打坐学佛我没有那样难法。有人学密宗几十年观想不能起来,其实要他观想起来就观想起来了。

     并不是佛道难,功夫难,都是你难,你做不到,做到了就行。《论语》讲仁,并不难。“我欲仁,斯仁至矣。”心欲仁,仁就在这里,哪里要向外面找?孔颜乐处,宋儒天天在找,乐处在哪里呢?乐处就在这里。颜回是箪瓢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叹颜回三月不违仁,其余的人是“日月至焉而已”,有时候一个月中偶然碰到这个清净境界。学菩萨要学个好菩萨,你们专门学个快嘴菩萨。佛是“寂灭”,“寂然不动”,是吧!

     正起身来。耶稣只有十二个门徒,就弘开了;释迦牟尼真正也只有十几个人啊。孔子三千门弟子,七十二贤人,真正了不起能够弘扬的也只有十几个人啊,颜回子贡这些人而已,不在于多的。林林总总的众生,庸庸碌碌,因人成事。你们啊,也是碌碌庸才,别人成功了,你们也跟着成功了,别人失败,你们也跟着失败,非丈夫也。应该自己顶天立地,自己闯出来,要做就做,婆婆妈妈就没有用,绝对没有用。我也看了几十年,所以求质精,不求量多,如何求质呢?从你自己下手,死下心来,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不要怨天,不要尤人,不要骂这个世界了,骂了半天,骂了自己,你也不行嘛!你若行,为什么自己不去做呢?与其批评他人,不如自己起而行之,好好死下心来搞一下,变化这个气质。

     ——《习禅录影》

     这里我特别补充一下。初步闭关,自己要给自己规定功课,心里想着,十手所指,十目所视,都有佛菩萨、护法看着你。孔子也讲过,「小人闲居为不善」,普通人,小人,只要一有空闲就散漫松懈了。其实,偷懒、懈怠、散漫本身就是罪过,所以佛法讲精进。

     像我个人来讲,闭关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懈怠过,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兢兢业业用完。睡眠也是功课之一,也要管理自己,不能贪睡。小时候读书,除了老师规定的功课之外,我回到家里自己都定了功课表。上午起来吃完早饭做什么,下一个钟头做什么都定好的。现在虽然不用功课表了,但几十年来从没有松懈过,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像最近,白天把跟你们的这些事做完了,回去差不多十二点了,再看些资料就到两三点了,然后开始写东西,一直到天亮六点锺,睡一会儿,很快就又起来了。事情很多,从来没有松懈过。

     你以为,我每天来这里,只是陪大家聊聊天啊,在我认为,这不是聊天,我是在方便度化,我都在点你们。这对我来讲并不是甚么高兴好玩的事。每天,我都要见许多不想见的人,听许多不想听的话,讲许多不想讲的话,做许多不想做的事。所以,你们平常生活就要严肃精进,平常修行就要把自己管理好了。不管你是修儒家,道家,什么家的,就是做个普通人也应该如此。其实,这样做都会回向你自己,都会成为你自己的磨炼和功德。这是趁这个机会补充的。

     ——《现代学佛者的修证对话》

     ▼进入国学大师书店

     ▼

     国师书店 , 交易担保 , 放心买 , 一代宗师南怀瑾先生【系列著作】 小程序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行力知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