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心外之物,诸相皆由心生
2022/8/23 12:22:27 行力知心
庄子:真正的自由在于内心,应该富养的根本则是精神丨人生无心外之物,诸相皆由心生

?
WATCH THE TIME
心苟无事,则息自调;念苟无欲,则中自守。

?
人最不该贪的事物是名声,如果有内在核心,那么名声自然存在,如果没有内在核心支撑却一味贪名,那么名声本身就是祸患。
所有高于实际德行的名声,都是一场灾难。
1、庄子:真正的自由在于内心,应该富养的根本则是精神

?
一、
世人都爱惜自己的身体,所以总将“养生”这个词挂在嘴边,而关于养生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但是将这些形式论到根本也只有一个核心,就是保养自己的形体,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只是本末倒置的愚见。
在《庄子》的养生篇章之中,则论述了他对于这件事情的不同看法。
《庄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
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了倒悬之苦似的。
养生最好的核心并不是保养身体而是保养精神,轻视外在物质的变化,重视内在核心的主宰。
因为人生真正的自由并不是物质的自由,而是内心的自由;所以养生最好的核心,并不是对于形体的厚待,而是对于精神的富养。
但是世间之人刚好相反,用外在的物质与际遇影响自身心情,而糟糕的心情是损伤身体的主要根源。
他们总将世俗的偏见作为评判事物对错好坏的标准,将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就判定为错的,没有合乎自己心意的事情就认定为糟糕,这样的世俗标准带来的只会是错误的结果。
因为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总会出现许许多多不符合自己主观标准的事情,如果每一件事情都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那么你的人生很难有顺其自然的舒适和欢愉,当一个人没有好的心情时,就谈不上有好的身体。
如果能放下主观狭隘的标准,接纳所有想看见的以及不想看见的人生状态,那么即便出现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事情,也不会因为偏见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痛苦。
不要拿后天的世俗偏见,衡量天然生成的自然,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厚待,尊重生命之中所有的遇见,平和的看待生命所有的出现,不管你遇到了什么,一切顺其自然。
二、
《庄子》的养生篇章有这样一句话:
公文轩见到右师就吃惊的说道:“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是天生就该如此,还是由于人为所造成的呢?”
后来仔细一想,他终于明白了:右师虽然只有一只脚,但只要是天生的,那便是合乎自然的。”
世人总认为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就一定是错的,但是殊不知自己拿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世俗的状态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对于人生来说看似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太多,如果内心总因外物而束缚,就不会有真正超越世俗的自由,更不会有真正舒适的人生。
蔡志忠老师在点评这个故事时,就说过这样一段话:
天生我什么形体,就以什么形体过,处于水中水中过,处于火中火中过,若能如此,既能入水不冷,入火不热,处处无碍。
人生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外界物质的自由,而是内心的自由,对于人生的所有境遇不过分衡量,也不多加取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会把自己埋到世俗常理的“深渊”之中。
不管是对于欲望,还是或者对于人生的际遇都应该如此。
对于人生来说,使自己感到痛苦的有两个根源,第一个就是欲望,第二个就是人生际遇,要么是物质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要么是生活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我们会因为种种没有合乎自身期待的事情而痛苦。
这就是自身被外物束缚的状态,反之,如果能够用自由的心去化解所有不愿意面对的生活,那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束缚你呢?所以由此可见,精神的释然对于人生这一场旅程来说是多么重要。
庄子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也不希望自己被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它的精神虽然旺盛,但是它并不是自由快乐的。
对于世俗之中的人来说,如果他的精神状态都受欲望和世俗的标准所捆绑,即便他获取了丰富的物质,但是他也是不开心的,所以生活中很多人在物质上还算过得去,但是他一直不开心,甚至内心依然感到负累。
因为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外在物质,真正快乐的根源是在于自己的精神不受世俗标准的束缚。
不管物质有没有丰富的他的人生,也不管他人生活的际遇出现了什么样的不如意,都能够在面对这些不如意的时候,依然坦然自适,用一副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性情去对待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姿态,这就是人生养生的道理。
来源:国学书舍
2、《庄子》:人生无心外之物,诸相皆由心生

?一、
“天下没有心外之物”,这句话出自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意思就是天下事物皆由心生的道理。
有一天王阳明与一个朋友到南镇游玩,朋友指着石头缝里的一束花对王阳明问道:“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花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就说:“你见此花之前,花与你的心各自寂静,你看此花之时,花进入我们的内心,此花便在心中显现,这时可知花不在你的心外,石头中的花对于心来说,其存在本身及意义的被确认,在于花在人心之中的显现。”
王阳明与他朋友的这番对话,常被人拿出来讨论,其中讲述的就是物不在心外的道理,我们所看见的世界都是因为内心意识的存在而展现。
世间万象虽有根源,但是当事物呈现在我们眼中的时候,就已经换了另外一番模样,根源就是我们在观察问题的同时,主观意识便对事件本身产生了影响。
佛家有一句话叫“相由心生”,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这样理解:一个人的外在相貌由自己的内心状态影响而变化。
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相由心生”这句话还有一种更深层的道理,那就是世间万象的模样,皆是由自己内心的影响而呈现,你带着什么样的本性去看待世界,世界就会在你面前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世界上的多数问题,本不存在所谓的美丑善恶,是非好坏等等,但是当我们有了立足点的时候,自身便产生了主观意识,在主观意识的趋势下,事物便有了区别,看似给事物本身树立了一个客观的标准,但实则只是狭隘意识产生的偏见。
就像《道德经》之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天下人知道美的标准是什么时,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知道善的标准是什么时,不善的事物也就形成了。
事物本身有一个客观的状态,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却只是自己主观偏见带来的结果,这是人之本性的常识状态,而常识却未必会带来正常的结果。
因为当我们带着主观意识看待问题时,就会扭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让世间万物失去了本来客观的模样,这样偏颇的认知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必然会带来糟糕的人生。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放下自己主观偏见的认知,以纯粹的本心状态看待客观的事物,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以自己的心为心,而是以物的本来面目为面目。

?
二、
《庄子》之中有一个故事叫《大地的箫声》,其中讲述的就是还原事物本来面目的道理。
南郭子綦有一天斜靠着矮桌,仰头向天,悠然的进入一种忘我境界。
颜回子游就对他说:“老师,我觉得您今天的样子和以往大不相同,难道说人的形体可以变成枯木,心灵可以化作死灰吗?”
南郭子綦就对他说:“你问的好,刚才我就进入了忘我境界,你或许听过人的萧声,却没有听过大地的萧声,你或许听过大地的萧声,却没有听过天的萧声。”
子游听了就说:“请问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南郭子綦这个时候就说:“人的箫声就是指乐器发出的声音,而大地的萧声就是风声,大地吐出来的气叫做风,风一发作,所有的孔穴就大叫起来,这是由风吹过物体而形成的声音,就像大风一吹的时候,山林巨大的孔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圈,有的像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坑等等,这些孔穴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是急流的声音,有的像飞箭的声音,有的像叫骂,有的像呼吸,有的像放声大喊,有的像嚎啕大哭,还有像狗叫,还有像鸟叫的,前呼后应,所有的孔穴都像在唱歌一样。”
子游就说:“地籁是从物体孔穴之中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从各种竹管乐器之中发出的声音,那么什么是天籁之声呢?”
南郭子綦就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是他们的发声和停息都是出自于自然,使其怒号的是谁呢?”
大地的萧声出自于物体的孔穴,是风吹过物体的声音;人类的萧声出自于竹管乐器;而天籁之声,就是不以自己的意识感知声音而存在的本来状态。
声音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的,但是当人带着情绪再去听声音的时候,就有了喜怒哀乐,而去除主观的意识,还原声音本身的状态,不以自己的感知为感知,不以自己的主观角度去判断事物,还原一切为自然,这就是“天籁之音”。
人生“心外无物”,你所看见的未必是客观存在的真相,或许只是在无意之间由主观情感意识形成的偏见,在歪曲事物本原面目的同时,自己不自知,甚至拿着自以为是的标准企图主导事物。
如果能够跳出自己的意识局限,还原事物本身的客观面目,这便是高于世俗的道理。
来源:国学书舍
完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行力知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