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乖不类,不丢不顶,粘黏连随
2022/8/27 9:10:28 行力知心
从太极拳理看亲密关系的动态平衡:立身中正,不丢不顶,不乖不类
我学太极拳,陈师父总讲「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乖不类,不丢不顶,粘黏连随」。每招每式的讲,推手演示也讲,我想亲密关系的动态平衡也需要如此,这样才能不累,不摔倒,又能在一起。
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这样独立的两个人,不是相互依靠,自己就能站着,首先相处起来不会有负累。但两个人相处,一定在有些时候,是彼此有需要的,是相互依赖的,所以当一个人依靠过来的时候,一个力过来,另一个人如何才能不累呢?如果是一个人要倒过来,另一个人撑着他,这样这个撑着他的人就会觉得累。
撑久了,不想撑着了,撒手了,另一个人可能就摔到地上了。撑久了也要坚持着撑着,可能最后两个人一起摔到地上。
太极拳里的道理是,当一个人过来,不能用力顶着他,这样两个人的力,就是抗衡的状态,是损耗的。而应该当这个人的力过来的时候,让自己的身体活动起来,把他的力化成自己的力,一起顺到重力线上,和地球的引力合在一起,这样不会被别人的力推到,在技击上就能把对方的力变成自己的力。
我想亲密关系相处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依靠过来,不需要用力撑着他,而是应该化掉他的力,变成自己的力,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也不会变成损耗。就好像一个人很难过,另一个人不是要陪着他难过,而是要吃掉他的难过,然后化掉他的难过。
亲密关系是彼此依赖的,但被依赖的人是要化解对方的力,而不是支撑对方的力,是接纳的力量。不是举重,而是拥抱。举重会累,不觉负累为佳,可以久长。
但男女应该也不同,女性擅长退,男性擅长进。乾与坤的区别。男性,我,还是不了解。
地势坤,厚德载物,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是一种顺和化的力量。脾为土,主运化,土壤能令枯叶转化为春泥,滋养花朵,能令腐朽的尸体转化为能量,带来光明,能孕育出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在天地间呼吸,令水成为不同的形态,循环往复,不断轮回,滋生万物……这是自然界中非常强大的力量。
女性从身体结构上说,就是承受者,女为坤,擅长顺,化,是柔软的力量。男性从身体结构上说,就是侵入者,擅长制定规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男为天,天其实是很大的概念,不只是天空,还代表整个宇宙的力量。女为地,不止是大地,还有大地承载时间和万物变迁的力量。
不丢不顶。
不丢不顶,是两点,第一点不能丢,我想人也是,把对方弄丢了,两个人就要分开了。不顶,是指不抗衡,如果互相抗衡,就是彼此损耗。这样两个人的关系,可能就是「快手打慢手,有力打无力」,弱势的一方会有挫败感,强势的一方,在对方情绪对抗的时候,也有损耗。
不乖不类。
乖,就是听话。类,就是一样。
我觉得两个人相处也要不乖不类,一个人如果非常听另一个人的话,这两个人的相处,是1+1<2的。强势的人,就会限制了弱势的人,限制别人的时候,就同时也就限制了可能从对方身上学习的自己,并不利于两个人扩展自己的生活。
两个人,也不应该完全一样,两个人一样,其实是很无趣的。亲密关系中平等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势差,人们才会相互吸引。不求平等,要求平衡。
我前几天读了一篇「有方」独家专访建筑师朱锫的文章,其中有几段我非常喜欢:
我们塑造一个建筑,如果它跟人太陌生,那么人就无法与之产生互动和交流,但如果什么都是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人也不会产生好奇。所以我觉得创造一种新经验,是设计建筑的重中之重。
我做建筑有三种推力,一个是自然,一个是文化,这两点会塑造空间和生活;还有一个就是艺术性,给人创造一种新经验。
这次参展所有的建筑都在讲一件事:如何向自然学习,向过去学习,看自然和文化如何塑造了建筑,与此同时还要塑造新经验,这种新经验又遵循了中国人的美学态度——抽象和写意。
熟悉陌生、似与不似一直是我们建筑的核心。如果一个建筑没有陌生感,人怎么会愿意在其中行走呢?但是如果完全陌生,人进都不想进去。我经常给学生举一个例子:为什么空气里会有风?风是粒子运动构成的。必须两个地方有压力差,粒子才会运动产生风。
那么人也是这样,只有空间的差距、感受的差距、经验的差距,人才会去探索,就像空气粒子一样。
我想两个人相处也是这样,有势差,有不同,才会彼此带给对方新的体验,然后产生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会让彼此对世界有新的体验,这才是「生命力」,会强烈的感觉到「活着」。
粘黏连随
这四个字,在太极拳里,关键在于不用力,就贴着你,不分离。不可以用力,用力会伤,要绝对的柔。情深不寿,求全必毁。我爱你,爱要在我心里,而不在你身上。
这也是守中啊,守中才能放松,轻灵,自由。守中才能至柔,不至于用爱,让彼此受伤。
再者,吃太多,不利于消化。也不能贪多,会累。
人但凡知道了少的好处,就不需要那么多了。

?
什么是“ 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到底怎么做到呢??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无论于内于外、于神于形、于体于用,凡一阴一阳都要择中而行,一开一合都要择中而运,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发,一虚一实都要居中而换,一动一静都要从中而变,总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气贯通,周身内外一气流转。
无所偏倚则不惧他人推倒,无过无不及则不犯顶、匾、丢、抗之病,中气贯足则物来无不顺应。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中正”之谓。 “打拳原是备身法”,中正在身法上的体现就是立身中正,无所偏倚。自顶而踵上下一线,周身内外左右平准。
其中以躯体的中正为主,四肢的中正虽为辅而又左右着躯体的中正。因此中正是全身的中正。人体有三节之分,上肢为梢节,躯体为中节,下肢为根节;全身又有五弓之备,两臂是两张弓,两腿是两张弓,躯体是一张弓。若能使三节贯穿成一节,五弓齐备而合一,则全体中正不偏也。
1
“头正项竖、虚领顶劲”
头为六阳之首,一身之主,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端凝;项竖则脑后二大筋自然竖直,脑后二大筋间乃佐中气上下流通之路;顶劲虚领则全体精神自然领起,中气贯注神贯顶。虚者,虚虚领起,惟意思而已,不可过亦不可不及,过则气留于脑中,不及则气滞于胸中,久之皆成病。
2
“胸空腹实,上虚下实”
心要虚静,胸要松空,心虚则胸空,胸空则横膈膜下降,左右两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实;气沉于丹田则上虚下实,上体松活圆转,下体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静气,则浊气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气自然上升至顶心,清升浊降,阴阳分清。
3
“塌腰敛臀、脊柱竖直”:
腰为上下体之枢纽,腰要松又要虚,腰能松虚而后能塌;塌腰又须敛臀,臀部不收敛便不能塌腰;敛臀勿忘提会阴,会阴上提下不漏气;塌腰敛臀则腰劲下贯,上体虚,中部活,下体沉稳,全体之劲能合于丹田;敛臀则骶骨有力,尾闾中正,配合虚领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对准,后腰命门处自然开张,中气贯于脊中,上自百会,下达会阴,如一线穿成,则身弓备也。
4
“两肩松开,沉肩坠肘”
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肩为臂之枢纽,两肩不能松开,则转关不灵;两肩应放松下垂,功久骨缝自开,两臂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中气贯注于两肩骨缝之中,则能沉肩,由两肩骨缝而行于两肱之中,则两臂沉着虚灵;沉肩必须坠肘,肘不下坠则肩不得沉,气上浮而不得力,周身之劲合不住,且影响躯体之中正;坠肘有助沉肩,肩、肘、手三节能节节贯通,达于指梢则臂弓备也。总而言之,无论两臂两手如何运转,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要沉肩坠肘。
5
“坐胯屈膝,垂直相对”
两腿的枢纽在两胯。两胯的重要性远不仅于此。腰劲能否下贯、周身能否相合、上下能否相随、中气能否贯通、虚实能否转换、一身能否中正、左右能否平准皆在两胯。
胯和腰是相关联的,言胯必及腰,言腰必及胯,所以称“腰胯”。首先,两胯要松开,松开则圆裆,所谓开胯圆裆即此意。两胯松开并非岔开,如两胯骨缝不松开,则虽两腿岔开裆仍不会圆。圆裆消息在外肾阴囊两旁,裆圆则回转皆灵,上下亦能合住劲。又要松胯下坐,能坐胯则足能平实踏地而自然抓地,落气到足底自然稳重如山。所谓“似坐非坐”即在此。足若不能干实踏地,则须从胯中调整。
还要能落胯,坐胯为实,落胯为虚,能坐能落,有实有虚,有虚实自有中定,一身重心首系于此,而后达于足底。屈膝全在坐胯,胯能坐便自然能屈膝。切不可只屈膝不坐胯,屈膝的高度应由坐胯的程度来定,总须垂直相对,留有伸屈变化的余地而转动皆活。
屈膝不可过,裆部、臀部低于膝部谓之过,膝尖超出足尖亦谓之过,过则有失中正,易受制于人;过则转关不灵,无所适从;过则膝部受损,久之则成病;过则憋气不通,难贯足底;过则劲路隔断,不能完整一气。
总而言之,腿三节须“六断”,胯、膝、脚三节似断似连,形断内联,中气贯注于下肢骨髓之中则腿弓备也。
中正不偏其实“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通于脊骨之中,行于四肢骨髓之中, 心神中正则形体自然不偏不倚,运劲自然无过无不及,正时亦正,斜时亦正。譬如“击地捶”定式,身形虽斜,然自顶而背而腿而足成一斜直线,中气贯穿而斜中寓正。
所以中正不偏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上下一气贯通,内外一气流转,自然中正不偏。
习拳练功须以此为准则,不论站桩、活桩、行气走架都要中正不偏一气存。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行力知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