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三次婚姻:最为愧对是朱玫,曾卖嫁妆撑夫君!
2022/12/4 江南研究院

    

    金庸与第二任妻子朱玫及其儿女

     来源:沈烟阁 公号

     1998年秋,港湾仔律敦治医院里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

     医生和护工们都觉得她很可怜,因为自她住院以来,从未有家人前来探望过。

     朱玫躺在病床上,病痛让她翻不了身,觉得身上格外的冷,似乎有无尽的冷风灌进她身体里。

     人在弥留之际,总会有无尽的回忆和懊悔。

     对朱玫而言,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四十年前的那个秋天,若是那年,她没有遇见金庸该有多好!

     1955年秋,那时候的朱玫,还是香港报社的一名记者。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翻阅报社发表的文章,发现了一本名叫《书剑恩仇录》的连载小说。

     朱玫随意翻阅了几下,竟被小说的内容深深吸引,一口气通读下来,彻底爱上了这本小说。

    

    金庸和朱玫

     小说套用乾隆时期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和传奇结合,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侠肝义胆的传奇故事。

     朱玫看得津津有味,沉浸在小说中不可自拔,可小说是连载的,她迫切地想要知道故事后续。

     为了“追更”,朱玫开始密切关注小说作者的动向,期盼着作者能早日将故事完结。

     “金庸”。

     朱玫找到作者的笔名,彼时金庸刚开始成为专栏作家,还没有多大的名气。

     朱玫没有见过金庸,只觉得能写出这样优秀作品的人,一定和主人公一样,满腔热血,心怀狭义。

     为了打听小说的后续,也为了和“偶像”交流心得,朱玫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给金庸寄了一封信。

     “……金庸先生,我对你的文字怀有极其深切的热爱,希望能得到你的回复……”

     朱玫本以为这封信会石沉大海,幸运的是,金庸收到了信,还给她回了一封长信。

     朱玫看着“偶像”的亲笔信,满心欢喜,两人自此开启了书信交流,从琴棋书画,谈到了人生哲理……

     朱玫对素未谋面的金庸越发好奇:“要是能亲眼见见金庸先生的真容该有多好啊!”

     上天似乎能到了她的心声,没多久,朱玫就收到了金庸的邀请,约她到松子园见面。

     朱玫被突如其来的惊喜“砸中”,满怀期待地赶去赴约。

     在她的想象中,金庸先生应该是个年长而睿智的学者,就像他的文风一般。

     可当那个长衫儒雅的男子,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朱玫才意识到,金庸先生竟是个风度翩翩的青年文人。

     这次见面,犹如石子落入湖中,在朱玫心里激起阵阵“涟漪”,她对这个儒雅的才子,产生了欣赏之外的情愫。

    

    金庸和儿女们

     此后,两人的书信来往越发频繁,成了无话不谈的“笔友”,朱玫也在一封封书信中“沉溺”,彻底爱上了金庸。

     朱玫是个大胆的姑娘,勇于追求渴望的爱情,确定自己对金庸的心意之后,就果断将心事情事写在信里,期盼金庸能给予回应。

     金庸也对这个活泼明艳的姑娘,心存好感,便将自己的感情经历如实告知了她。

     朱玫这才知道,她的心上人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

     1947年,金庸在父母的安排下,结识了杭州杜家的千金杜冶芬,两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婚后,金庸去香港工作,杜冶芬同行。

     杜冶芬是大家族长大的小姐,一直渴望外面的世界,十分期待和新婚丈夫去香港后的自由生活。

     可金庸太忙了,长期在报社加班,别说陪杜冶芬游玩作乐了,就连正常回家都很难做到。

     新婚夫妻长久的分离,让从没受过冷落的大小姐,感到十分委屈,忍不住同金庸争吵。

     偏偏金庸又是个疲于应付争吵的人,杜冶芬一发脾气,他就选择冷处理,让妻子独自冷静。

     接二连三的冷战,一点点消耗着彼此的情分,婚姻最终走向终结,这场轰动一时的名门联姻,潦倒收场。

    

    金庸创建的《明报》

     朱玫得知真相之后,并没有就此退缩,反而越发心疼金庸,她想用自己的热情和守护,帮助金庸走出婚姻的阴影。

     面对她炙热的告白,金庸被感动了,两人正式开始恋爱。

     朱玫每日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将自己的幸福分享给父母,却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他是个离过婚的男人,又比你大许多,凭你的条件,可以找一个年龄相仿,也更优秀的男人,因为一本书爱上一个男人,实在太荒唐了,你和他,还是算了吧。”

     朱玫不想就这样算了,她像一个痴迷的读者,沉浸在刀剑梦幻的小说中,将自己代入其中,以为能和金庸天长地久地走下去。

     朱玫不顾父母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金庸。

     1956年,两人在香港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朱玫告诉自己,她一定能将婚姻经营好,不会再重蹈杜冶芬的覆辙。

     和金庸结婚之后,朱玫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到了金庸身上,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她还辞去了电台的工作。

     彼时金庸刚开始写武侠小说,事业一直没有什么起色,为了出人头地,他决定离开报社,创作专属于自己的报刊。

     听了金庸的想法后,朱玫二话不说就举手赞同:“你放心,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你,陪伴在你身边。”

     听着妻子的深情告白,金庸心中无限感动,许诺一定会好好待他,携手同行。

     只可惜命运无常,人心善变,后来发生的种种,都不是常人能预料到的。

     朱玫和金庸将心力都放到了报社上,事业刚起步就遇到了困难,开办报社要一大笔租金。

     金庸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急得焦头烂额,朱玫不忍心丈夫为金钱发愁,她跑回房间,将箱子里的存款和首饰取出来,一股脑都交给了金庸。

     金庸看着妻子捧过来的银钱,既感动又愧疚,妻子已经为他放弃工作了,他怎么好意思再拿他的存款哪?

     朱玫清楚金庸的顾虑,温声安慰他:“拿去用吧,我的就是你的,虽然不多,也能解解燃眉之急。”

     金庸只能收下那些钱,觉得沉甸甸的,就像朱玫对他的情意一般。

     “你放心,等将来报社创设成功了,我一定还给你。”

     “好,我等着那一天。”

     夫妻温情脉脉,彼此扶持,那时候是真的想过地久天长的。

    

    金庸和朱玫

     1957年,经过金庸和朱玫的努力,终于创设了《明报》,还在香港顺利上市。

     可上市之后,《明报》的销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几个月下来,报社不仅没有赚钱,还赔进去不少,眼见就要入不敷出了。

     朱玫不忍心看着丈夫的心血就此毁于一旦,她四处筹措资金,还将母亲留给她的嫁妆偷偷典卖了。

     虽说朱家父母不同意女儿嫁给金庸,可朱玫认定金庸不回头,他们也阻拦不了,能做的,就是给她备上一份丰厚的嫁妆。

     朱玫典当的时候,不住地忏悔,希望父母能原谅她的所作所为。她反复告诉自己,眼前的困境只是一时的,终有一日,丈夫定能大展宏图,她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嫁妆一点点变少,金庸的事业一步步上升,终于迎来了“春天”!

    

    金庸和夏梦

     随着《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等作品的接连问世,金庸一举成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奠定了武侠文坛宗师的地位。

     《明报》的销量节节攀升,金庸夫妇再也不用为资金发愁了,事业得意的同时,他们的小家庭也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朱玫功成身退,回归家庭。

     看着一日日鼓起的小腹,朱玫感到说不出的满足,苦难已过,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她沉浸着眼前的幸福当中,从未想过后来的不幸,全是因金庸而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朱玫觉得丈夫变了,总是早出晚归,行踪不定,女人的直觉让她嗅到一种潜在的危机。朱玫不愿意轻易怀疑金庸,安慰自己是想多了,希望一切都只是误会。

     那日,朱玫整理丈夫的书房,无意发觉一沓厚厚的信件,她满心忐忑地拿过信件查看,先前的幻想彻底粉碎。

     那些书信的字里行间,都写满了柔情和爱意,只是这次的对象,不是她,而是一个叫夏梦的姑娘。

    

    金庸和林乐怡

     朱玫早就听闻过丈夫和夏梦的“绯闻”,外界甚至传言他笔下的女性角色,都有夏梦的影子,什么小龙女、王语嫣、周芷若……都是他爱而不得的创作动力。

     朱玫从前还能安慰自己想多了,如今看着一封封情书,才确信丈夫真的对夏梦动了心。

     她纠结痛苦过后,决定隐忍。

     “我们是患难夫妻,他不会轻易抛弃我和孩子的,而且夏梦也是有家庭的人,或许忍一忍,事情就过去……”

     朱玫的妥协,暂时保全了婚姻的平静,一切如她预想的一样,夏梦并没接受金庸的情意,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让他们的缘分止步在暧昧阶段。

     最终,金庸还是回到了朱玫身边。

    

    金庸参加宴会

     他们婚姻的第一次危机,无声无息地爆发,又悄无声息地平息。

     朱玫继续相夫教子,操持家中大小事务,一切似乎回到了正轨上,可夫妻间的矛盾越积越深。

     1976年,朱玫和金庸又爆发了一次剧烈的争吵,最终金庸摔门而去,留下朱玫独自垂泪。

     很多时候,夫妻可以同患难,却很难共富贵,金庸和朱玫就是这样。

     朱玫是个性格果断,风风火火的人,此前不顾辛苦,操劳家里家外,家庭公司两手抓。

     先前金庸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甚至还感恩妻子的付出,可随着他事业高升,名气越来越大之后,他就有了自我决策的想法。

     两人意见不和,却各不退让,总是以“刚”对“刚”,争吵纠纷不断,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感情再次出现隔阂。

    

    金庸谈爱情观

     这次吵架过后,朱玫在家中等待丈夫气消归来,想着和他心平气和地谈一下,维系家庭的和谐。

     可她还没等到和丈夫和解,就先得知了他出轨的消息。

     原来金庸和朱玫吵完架后,跑去一家酒吧消愁,和女招待林乐怡一见钟情。

     林乐怡是个刚入社会的小姑娘,疯狂崇拜金庸,她的体贴和安慰让金庸感到无比的舒心,金庸不可自拔地陷入了“温柔乡”。

     朱玫得知消息后,如遭雷击,夏梦的事情她能容忍,是因为两人并未真正跨越边界,她为了家庭和孩子们,可以委曲求全。

     如今却是板上钉钉的出轨,朱玫被伤透了心,不愿再忍,跑去酒吧大闹了一场,夫妻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

    

    金庸和女儿

     “离婚吧。”

     朱玫受够了无休止的争吵,金庸的背叛,是压死这份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累了,不想再维系这段摇摇欲坠的婚姻。

     金庸也在气头上,话赶话下,同意了离婚。

     可拿到离婚证后,金庸又后悔了,思极过去的二十年里,朱玫对他的付出和关怀,一点一滴都凝结着女子最好的青春年华。

     再加上他和朱玫的长子,莫名在国外自杀身亡,舆论都说他是不愿父母离婚才自杀的。

     具体真想如何,不得而知,但金庸的后悔却是实实在在的,他提着精心挑选的礼物去找朱玫,请求复合。

     朱玫被伤透了心,不愿再回头。

     1976年,刚离婚不久金庸便意识到,他将相濡以沫的妻子“弄丢”了,他不住地忏悔,甚至撕碎离婚书,只求朱玫再给他一次机会。

     朱玫看着哀求自己的男人,突然觉得很可笑,她当初不顾父母反对,执意嫁给金庸,如今又不顾他的苦苦哀求,执意要离婚。

     她和金庸,彻底回不去了,从1955年到1976年,二十一年的感情,终于是画上了句号……

     离婚后,金庸消沉了一段时间,他和朱玫在朋友的宴会上偶然相遇,宴会结束的时候,金庸拦下朱玫。

     “我送你回去吧。”

     “不用了。”

     “我们真的回不去了吗?”

     “回不去了。”

     朱玫的决然,让金庸伤心不已,他对着朋友忏悔。

     “爱一个人,要一生一世都爱她,但现实却往往做不到。不是你不想做,是你没法做。世事难料,当初感情再好的夫妻,日后也有可能会分手。”

     “兰因絮果”,用来形容金庸和朱玫,再合适不过。

     几个月后,金庸娶了林乐怡,朱玫彻底成为“旧人”,在贫穷和孤独中度过了后半生。

     1998年,朱玫病重,照顾她的只有护工。

     她在病痛中挣扎多日,最终不甘心的闭上了眼,带着对尘世的不舍和遗憾,孤零零的走了。

     朱玫没有再婚,儿女又都在国外,尸体无人收敛,是护工帮忙领取的死亡证明。

     昔年那个像玫瑰般明艳的女子,落得个零落成泥的结局,令人唏嘘惋惜!

     消息传到金庸耳中时,他默默良久:“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人,只有朱玫。”

     只可惜金庸的悔恨,朱玫再也听不到了,所谓的患难之妻,都抵不过人心善变。

     朱玫像做了一场“荒唐梦”,成为了金庸人生的“女主角”,却不是唯一,更不是笑到大结局的那个。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江南研究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