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徐向前的搭档,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委,为何授衔时一无所获?
2022/12/28 7:57:11 江南研究院
1955年9月,我军进行了全军的首次大授衔,纵观这次参加授衔的人,其实完全可以将大多数人慨括为三个“山头”的代表,这三个“山头”分别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以及红四方面军。在这三个方面军中,如果按照长征时的情况划分的话,毫无疑问,红四方面军是当时人数最多,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支队伍。可是让人疑惑的是,在1955年授衔时,曾任红四方面军总政委的陈昌浩却是在授衔仪式上一无所获,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昌浩之所以没有参加授衔,是有多种历史原因造成的,1905年,陈昌浩出生在湖北汉阳县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家境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父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给了陈昌浩一个圆满的童年,至少在读书这一件事上,父母是尽力满足。而陈昌浩也没有让家里人失望,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无论是在小学,中学,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20岁时,他考入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现武汉大学)。走进了大学校园,陈昌浩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此时的武汉风起云涌,革命党人四处宣传,陈昌浩在这其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影响,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爆发后,陈昌浩当即投身到武汉的学生游行中,声援工人斗争,作为学生自治会主席,陈昌浩在这次游行中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人在艰难繁杂的环境下,成长也就更快。对于陈昌浩来说,正是如此,在多次的学生游行中,陈昌浩也逐渐的成长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1926年,陈昌浩加入共青团,此时北伐革命军打到了武汉,为了支援革命,陈昌浩常常前往乡下宣传反帝反封建,组织农民协会,鼓舞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逐渐进入到了白色恐怖时期,陈昌浩见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而是化身农民,依然进行革命运动。正是由于陈昌浩对党,对革命的一片赤诚之心,不久,党组织准备选一批人前往苏联深造,陈昌浩成为了其中一位。

在苏联,陈昌浩系统的学习了政治,军事理论,由于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因而在苏联,他的成绩也很优秀,而陈昌浩这时努力的学习,也为他以后成为我军优秀的将领而奠定了坚实地基础。1930年,陈昌浩回到了国内。作为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高材生,党组织对陈昌浩十分看重,先后选他为团中央委员,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等职。在上海,陈昌浩工作了近半年的时间,1931年4月,陈昌浩接到了新的任命,而中央对他的这个任命,也改变了陈昌浩的一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起义,土地革命的方针,为此,我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全国各地起义。发生在湖北黄安县,麻城一带的“黄麻起义”虽然也是地方性起义,但是这次起义对我党我军的影响不可谓不小。“黄麻起义”后,在郑位三,戴克敏等人的领导下,起义军退守柴山保地区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时,这里已经基本建成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纵横50余千米的鄂豫皖苏区。

鄂豫皖苏区成立后,成为了全国范围内仅次于当时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1931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了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沈泽民被选为了书记。而为了加强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力量,党中央随即派张国焘,陈昌浩前往鄂豫皖苏区,并指定他们为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委员。这个,就是改变了陈昌浩一生的任命。

1931年4月,张国焘,陈昌浩从上海出发,在顾顺章的安排下一路有惊无险来到了鄂豫皖苏区,作为中央的特派员,他们来到后,便成为了苏区的主要领导人。鄂豫皖苏区第二次“反围剿”被打破后,张国焘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召开会议,宣布成立新的以他为书记的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陈昌浩被选为其中一员。与此同时鄂豫皖军事委员会成立后,陈昌浩也成为了七名委员中的一位。这个时候,无论怎么看,陈昌浩都是张国焘的“铁杆心腹”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徐向前被任命为总指挥,陈昌浩则是成了总政委,这一年,他不过25岁。与徐向前搭档期间,陈昌浩还是做出了很多优秀的表现。1931年12月22日,陈昌浩不惧危险,亲自乘坐我军第一架飞机来到敌人阵地上空,向敌人投下捆绑的迫击炮弹和大量宣传品,从心理上给予了敌人很大打击。对于这件事,徐向前对陈昌浩的评价很高:干起事来真行,也有办法。

后来,陈昌浩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一步步的在四方面军内站稳了脚跟。相对于张国焘的“瞎指挥”而言,陈昌浩要更加的亲近战士们,红四方面军长征时,陈昌浩不仅将自己的马让给伤员,而且还和战士们一起走着过草地,过河。在停止“肃反”一事上,陈昌浩也贡献巨大。

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后,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掀起了“肃反”运动,无辜杀害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张国焘此举当时许多人很反感,但是大家没有办法。鄂豫皖苏区丢了以后,红四方面军重建川陕根据地时,张国焘眼看部队稳定,再次掀起了肃反。这一次,徐向前忍不住了,他先找到陈昌浩质问:“同志,你们到底想干什么?我们的部队是从鄂豫皖来到的四川,是拼命拼过来的.......”陈昌浩此时心里也很反感,当即向徐向前保证,一定尽力去反对这件事。

不久,作为红四方面军二把手的陈昌浩当即下令,停止肃反,将抓的人全部放掉。陈昌浩此举引起了张国焘心里的怨气,但是奈何许多战士们本就对“肃反”不满,他也无话可说。在这一件事上,陈昌浩确实是为党组织保护了一大批的“人才”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昌浩与徐向前带领红四方面军时刻注意策应中央红军,1935年6月,两军终于于四川懋功一带会师。

这次会师,张国焘故意让陈昌浩留守,自己单独一人去见党中央领导人,直到1935年的7月,在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昌浩才有幸见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人。在此期间,陈昌浩向毛主席汇报了四方面军的政治工作,毛主席听后多次对他报以微笑。不过由于战争需要,两人还未进行长谈,陈昌浩就匆匆离去,两人都很遗憾。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毛主席第二次与陈昌浩再见时,却是狠狠地批评了他。

说起来,陈昌浩自身确实也有问题。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仗着四方面军人多枪多,产生了军阀思想,想要取得红军指挥权。而陈昌浩此时脑子发热,连续给中央发电,要中央明确给个说法。党中央毛主席考虑后,为了红军的团结,决定任命张国焘为红军的总政委,任命陈昌浩为军委常委,可尽管如此,张国焘也不满足。

1935年7月,两军抵达毛儿盖时,张国焘建议分为左,右两军行动,中央采纳这个行动,由此,朱德,张国焘指挥左路军,陈昌浩,徐向前指挥右路军,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行动。自此,陈昌浩与张国焘分开。不过,陈昌浩此时显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后来张国焘给陈昌浩下令,进行一场“必要斗争”,这个消息恰巧让叶剑英先看到了。叶剑英赶忙传给毛主席,毛主席当机立断率中央红军连夜北上。

此时毛主席本来想要争取陈昌浩一同北上,但是陈昌浩此时心里杂念太多,最终还是听了张国焘的话。对此,毛主席严厉地批评了他。不过,陈昌浩还是有原则的,他至少没有做出红军打红军的决定。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离开后,陈昌浩带着剩余的部队投奔了张国焘,可是没多久,陈昌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张国焘的执意南下,使得部队多次碰壁,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部队就从8万多人锐减到了4万多人,这时,陈昌浩完全明白,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完全是错误的。而就在这时,张国焘还在搞“分裂”陈昌浩内心仅存的良心唤醒了他的理智,随后,陈昌浩与朱德等人一起,公开表示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动,陈昌浩的做法,对张国焘打击尤其大。张国焘被迫取消自己的“分裂行动”,率部北上,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胜利在陕北会师。不久,中央作出决定,由四方面军组成西路军执行宁夏计划,陈昌浩被任命为了西路军总政委。西路军西征,尽管战士们打起仗来都很勇敢,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部队最终失利,1937年3月,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陈昌浩的率领下召开了最后一次西路军会议。

这次会议做出决定,第一,陈昌浩、徐向前离开部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西路军失败的情况,第二,剩余部队分散在祁连山去打游击,第三,由李先念统一军事指挥。在这个时候,最为紧要的事,就是回陕北去。可是陈昌浩心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此时不急着回陕北,还挑空回武汉探亲,使得党中央一时间和他失去联系。徐向前则是一路风尘仆仆赶到镇原县,见到了援西军司令员刘伯承。

得到徐向前的消息,毛主席来电慰问,而陈昌浩一时间不知所踪,尤其让党中央担心。后来得知陈昌浩回武汉探亲去,众人心里的想法,可想而知。1937年8月,陈昌浩回到了延安,而此时,他与老战友徐向前的命运,早已截然不同。

陈昌浩回到延安时,中央正在批判张国焘,作为张国焘的“铁杆心腹”,陈昌浩自然也是受到了批判。对于西路军的失败,陈昌浩也明确表示自己要负责。此后,陈昌浩离开了中央,做了一名普通宣传干部和政治理论教师。1939年8月,在党中央的批准下,陈昌浩前往苏联看病,这一待,就是13年的时间。

1952年陈昌浩回到国内,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前去迎接,不久,徐向前在家里宴请了红四方面军老战友,老同志,陈昌浩也受邀来到。见到这些“老部下”,陈昌浩内心羞愧,泪如雨下,他向大家深深鞠躬道歉。1953年,陈昌浩被任命为了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这个职务,也成为了陈昌浩一生最后的一个职务。

1955年授衔时,陈昌浩没有参加,第一是他已经不在军队,第二便是其他综合因素。对于西路军的失败,陈昌浩一生都无法释怀,后来他回乡时,见到了一些当年的“老部下”,他再次眼含热泪向大家致歉。1967年,陈昌浩因病去世。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江南研究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