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太复杂,善恶没有明显的边界
2023/4/8 12:06:08 江南研究院

    

     善恶之间是否有答案?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回答如此大哉问,但与善恶有关的事件每天都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必须决定采纳何种道德观点、采取何种道德立场。

     车轮之所以被发明出来,是为了以最小的摩擦来促进物体的运输。道德之所以被构建出来是为了服务于人生存的需要和对繁荣与幸福的欲求。理想的道德应该充当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蓝图。

    

     人性太复杂,善恶没有明显的边界

    

     一提到《罗生门》,大家的第一反应恐怕想到的就是黑泽明导演的那部“一场凶杀、三名当事人、四种真相”的电影《罗生门》,但实际上,电影是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短篇小说《竹林中》,这部电影太经典,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罗生门就想到真假难辨的意思。

     而这篇真正的《罗生门》,虽然仅仅只有几千字,但却讨论了一个从古至今的问题,那就是人性的善恶。

     故事发生在因连年战争、饥荒而导致衰败的京都皇城罗生门下,人们开始把无人认领的尸体丢到罗生门内,到了夜晚异常阴森。

     一位失业并且无家可归的武士在城下避雨,内心纠结着是为了活下去而做强盗还是坚守内心的道德直至饿死。

     此时,他发现在残破的房屋内,一位丑陋的老妇正在拔死人头发,出于内心的正义,他上前与老妇理论。老妇辩解到,自己之所以会这么做,也是迫于生计卖假发混口饭吃,而被自己拔头发的女人生前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把死掉的蛇晒干当成鱼干来卖。

     此时,武士的心中闪现出一个念头,既然死去的女人生前不讲诚信,死后被老妇剥削,那么此时老妇拔一个死人的头发自然做法也不对,那么我对她做什么也都是合理的。

     武士的内心一念之间由善转恶,改变了自己坚守道义的想法,他抢走老妇的衣服和钱财,消失在了黑夜之中。

     我们无需对武士有过多的指责,仓廪实而至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面对生存和道德的两难抉择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

     芥川龙之介就是用小说中这种极端的例子揭露了人性。至于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或许我们可以从《给善恶一个答案》中得到答案。从书中我们将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纵观善恶的历史,即使书中各种观点不尽相同,但我们似乎也能够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分裂的,阳光下与阴暗处的我们并存。

    

     还记得前几年爆火的电影《唐人街探案》,抛开影片情节不讲,影片中关于善与恶的部分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在《唐探1》中,思诺曾问秦风,“一张纸如何才能立起来?”,秦风将纸对折,使纸立了起来,隐喻着人具有两面性。

     《唐探2》中,宋义反问秦风,“你是人是兽?”,更是揭示了人行于世,都有善恶的两两面性。

     这部电影的导演在曾经接受的采访中说到,思诺其实是一个一直在与自己恶念做斗争的人,她和秦风一样,被哪一种力量操纵,就会变成哪种人,这是一场关于人性中善与恶的拉锯战,善恶转变,往往只需要一个理由。

     回看《罗生门》,武士一开始并没有想作恶,但在听了老妇的解释后,他如梦初醒,为自己作恶找到了理由,大家都是为了活命,算不得恶事,想来是可以被宽恕的。

     这种恶的延续何尝不是一种破窗效应。破烂的窗户会诱导更多的人往里扔垃圾,只要证明别人是坏的,自己是迫不得已的,那么自己所做的恶便荡然无存。

     《罗生门》中,武士蔑视老妇所做的事情,但又做了和老妇一样的事情,内心还把自己摆在了道德更高的一层,把自己当成正义的法官,实在显得有点可笑。

     小说里的情节虽然极端,但本质相同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

     几年前,在我还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因为手里的媒体资源的缘故,身边围绕着不少看似关系很好的同事。每当做成一些大活动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热情的上来询问细节。

     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我被撤职,往日那些看似关系很好的同事,为了避免自己受到牵连,纷纷与我疏远了关系。甚至那个曾经等我一起下班,同一个项目组的同事,在最后一次工作复盘会上,都把项目不成功的原因归咎在了我的身上。

     是的,人性就是如此,总是让你猝不及防。

    

     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正好又遇到公司工位调整,我被分配到了职场的一个犄角旮旯,和旁边的空桌子、报废的纸箱共处一室,无人问津。搬工位的时候,为了怕领导看见,之前部门的同事没有一个人上前帮忙,反而是别的部门仅仅共事过一次的同事帮我跑前跑后运送东西。

     在公司的最后那几天,为了感谢那个帮我搬东西的同事,我请她吃了一顿饭。期间,她对我说到,非常感谢在之前共事的时候,我所帮她做过的所有事,熬过这段不好的日子,往后就都是好日子。是金子,去哪里都会发光。

     是的,你看这事儿,多戏剧性。本来无缘的人,在变故中,却让我看到了另一面;而我曾经珍视过的人,亦然。

     然而,这种两面性,咬合在当时我所能感知的利益之中。

     明史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朱棣在策反建文帝的时候,被视为大逆不道。但是由于朱棣的军事力量实在强大,势如破竹,将马上杀入南京城。

     这个故事便写了此时困在南京城中的三个小人物。

     三个人是朋友,由于战事正在喝酒消愁。在喝酒期间,黄六,一直痛骂朱棣倒行逆施,谋权篡位,誓死与他不共戴天;张五,期间嚎啕大哭,哀叹人心不古;刘三,喝酒期间始终默默无言,优势甚至略带一丝笑意。

     这引起了黄六的不满,呵斥张五懦弱,痛斥刘三无情无义。

     朱棣的军队兵临城下,黄六马上投降;张五投河自尽,刘三召集民兵,与朱棣对抗,最终被俘获,并被朱棣满门抄斩。

     这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揭露了人在表象和实质中的巨大鸿沟。

     在接受生与死的考验前,任何表现出来的大义、懦弱都仅仅是一种表演。

     然而,看完三人的结局,就能对他们的善恶盖棺定论了吗?

     黄六投降虽然在世人眼中不义,但却保全了全家人的性命。在家人眼中何尝不是一种大善?

     张五投河,在世人眼中虽是懦弱,但他保全了气节,也没有连累全家人,他是否又算各自为善呢?

     刘三抵抗,在世人眼中虽是大义,但也殃及了手下的官兵和自己的家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恶是善呢?

     或者,所谓的“义”和“不义”本身就是虚无的。

     尼采曾经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当你的敌人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你时,你用更恶毒的语言回敬他,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被改变,屠龙的少年终将成为恶龙。我们每个人都是半人半兽,善与恶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们不遏制自己心中的幽暗,早晚有一天心中的光明会被吞噬。

     就好比只有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才是看不到影子的,当太阳西下时,我们的影子就会越来越长,到了黑夜,我们跟自己的影子就无法分辨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形影不离了。

    

     俗话说,善恶终有报,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每个人的行为一定能够得到回复或者报应,而是这些行为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世界就像一个培养皿,你若种下一份善,那么这个世界便少了一份恶。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善恶是一种选择,作为社会人,没有一个人能够独善其身。

     最后借用一句前几年大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的一句话;“纵使这个世界再腐烂,总还有几道不屈的光线。倘若这个世界腐烂得无以复加,我们就合力让它重生好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江南研究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