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圣奥黛丽颂 | 赫本逝世30周年
2023/4/12 江南研究院

题图:晚年的赫本在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期间看望不发达地区儿童
今天是英国著名演员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逝世30周年。赫本是20世纪最为全球观众熟知的欧美女星之一,她出演的《罗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等影片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脍炙人口。1999年,在她故去以后的第六年,美国电影学会将她评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名。

青年时代的赫本
如果说,年轻时的赫本因为长相甜美、仪态优雅而风靡全球,那么,她在生命最后五年里投身的事业,更加显示出伟大的人道主义光辉。
1988年3月1日,赫本正式申请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简称UNICEF)成立于1946年,致力于预防注射、教育、医疗、营养、卫生和清洁饮水,拯救、保护及改善160多个国家儿童的生活。该组织的经费完全来自个人、基金会、企业和政府的捐款,一直是无党派非政治的非盈利组织。其最优先的考量是满足全世界最匮乏地区最弱势儿童的需要,无论原因是天灾还是人祸,都是他们行动的对象。
在申请担任UNICEF亲善大使的申请表上,赫本回顾了她童年时代亲眼见证的对德国对荷兰的入侵、家人的悲剧、战时的物资匮乏以及1945年红十字会和联合国难民救济机构救难物资抵达时的情形。
针对“你为什么加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这个问题,赫本的回答是:
我一向把握助人的机会,无论是圣诞卡义卖,罗马圣诞电视募捐节目、澳门音乐节,或是世界爱乐管弦乐团在东京举行的‘音乐与和平音乐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我机会协助任何我能做出的奉献——-对我来说,这是殊荣,也实现了我无论多小的事都想尽力帮助儿童的渴望。
一周后,赫本正式受聘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每年有一美元象征性酬劳。
接受任命后的第八天,在打了一堆疫苗之后,赫本就动身前往位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在当时,那时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当地流行病充斥,细菌性痢疾、肝炎、斑疹伤寒、疟疾、狂犬病和脑膜炎盛行。赫本是搭乘战机,坐在米袋子上前往埃塞尔比亚的。此行的目标是唤起世人对当地极度干旱情况的注意。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档案记录,赫本引发的媒体报道,远比史上任何一位亲善大使都多。
在当地,赫本前往威华健康中心(Ouiha Health Center),在翻译员的协助下,与前来看病的父母、孩子,以及这所临时诊所的医生谈话。她走过难民营,看到人们努力想把以及旱裂的硬土耙松,以便耕种粮食。她怀抱着又饥又渴的孩子,与人们讨论获得经费时建造水库的方法。当晚她在记者会上说:
我对埃塞尔比亚人民印象深刻。因为他们的美、他们的尊严、耐心,以及强大的自助愿望和意志——不只是坐着等待······他们值得帮助,不仅是因为他们是全世界最贫穷的人民,获得的援助最少,而是由于他们是勇敢的民族,为自己做了这么多。
接着,她和媒体谈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了基金会给他们的种子,他们就能自行掘井。我们要确定的是,她们不会用这把铲子来挖孩子的坟墓”。她对《时代》(Time)杂志的记者说:“在这里,现在正面临紧急情况。就像圣雄甘地说的:‘战争不能靠子弹,而是靠流血的心。’我相信我们能协助所有美丽而沉默的孩子。”



赫本在埃塞俄比亚

赫本笔下画出的饱受摧残的埃塞尔比亚母子,这幅画被选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贺年卡封面
从那时起,直到1993年1月20日因结肠癌去世,她矢志不渝地为儿童的生存权利而奋斗。五年时光虽然短暂,对于奥黛丽·赫本却有难以估量的人生价值,她的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许多国家,其中大部分属于联合国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行列。她却从不把自己当作大发善心的欧美明星,而只是让当年那个在二战废墟中幸存的小女孩,那个灵魂深处饥饿的小女孩,紧紧地拥抱着她贫病无依的兄弟姐妹们。


1989年,赫本走访苏丹Muglad营地,这个营地旨在帮助南部地区饱受内战之苦的人

1988年,赫本与委内瑞拉孩子们在一起


1989年,赫本看望孟加拉国的孩子们

1990年,赫本和越南的孩子们在一起
1989年,赫本发表了《和你在一起》的演讲,这也是这位伟大的女性留给世界的珍贵的人道主义遗产。在演讲当中,她回忆了1945年二战结束之初,贫病交加的少女“艾达”(赫本在二战时期的化名)如何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手中获得了宝贵的食品与服装,挣脱了倒毙街头的童年梦魇;她控诉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对贫穷国家的掠夺,声讨贪婪自私的发达国家罔顾千百万贫困儿童生命健康的行为。她挺身为全世界弱小无助的儿童发声,为那些因战争而伤残、因饥荒而奄奄一息、因缺乏饮用水而衰弱、因缺乏维生素而失明、因社会不公正而流浪的亿万儿童发声。
在呼吁国际援助的同时,她更吁请一份对孩子的尊重。赫本曾不止一次地说,“在这些地方,我看到的不是伸出要东西的手,而是沉默却有尊严,以及对有机会自己帮助自己的渴望。”正是这份对人格尊严的捍卫,令那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饥饿少女,最终成长为杰出的灵魂贵族。
直到1992年底,赫本还以重病之躯赴索马里看望因饥饿而面临死亡的儿童,在当地展开考察并实行救援。其实当时她已经患上癌症,非常的瘦弱,仍半蹲在地上,喂孩子们吃饭。回到美国之后,她觉得疼痛难忍,检查后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腹部,她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冷静地说:“哦,倒霉。”

1992年,赫本与索马里难民孩子在一起

1992年,身染沉疴的赫本抱着同样瘦弱的索马里难民孩子,这张照片也成为20世纪人道主义经典记忆之一
在她的形象途中,流言蜚语从来不决于耳,有人说他是为了人气不择手段,也有人说他是作秀,还有人说她是装清高。在忍受种种非议的同时,赫本并没有停止步伐,她向世界坦言:面对苦难,袖手旁观是一种罪恶。
1993年初,特蕾莎修女获悉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呼吁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她祈祷,希望她能奇迹康复,祷告传遍了世界各地。但是这依然无法挽回赫本的生命,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洛桑撒手人寰。伊丽莎白·泰勒动情地说:“天使回天国去了。”
临终前,儿子问赫本有没有什么遗憾?她说:“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令人欣慰的是,人们没有因为赫本的离开而忘记她曾经的付出。为表彰其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将1993年度奥斯卡人道主义奖追授予赫本。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以表彰其为联合国所作的贡献。而由赫本长子肖恩成立的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依旧在全世界继续着赫本未竟的事业。
今天我们与读者诸君分享的诗作,来自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这首凭吊之作中,作者讴歌了赫本晚年杰出的人道主义事业,将其比作伟大的圣徒。
圣奥黛丽颂
——吊奥黛丽·赫本
文 | 余光中
来源 | 《五行无阻》(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版)

大眼汪汪,纤弱的小女孩
蜷在贵族母亲的胸怀
嚼着莴苣,咽着纳粹的长夜
从阴暗的地下室里
怎么一上来就踏进了
聚光灯,镁光灯暌暌的焦点
伶俏的短发斜斜垂下
覆在六十年代的额前
轻轻一座奥斯卡,炫着金辉
瘦臂都似乎承受不起
沉重的非洲却抱在你怀里
癌细胞和千万稚口的嗷嗷
都迫不及待,你的抉择
是那些没有童话的黑童
抚慰着他们如你所亲生
从衣索匹亚到索马利亚
将军与政客都不屑一顾的
你全都认领,连病带苍蝇
——认领饿空的眼眶,大而失神
比你年轻时的更大
削细的腔骨支撑着头颅
比你的清瘤更加细小
你抱着他们在旱田和荒漠
与内战,癌疫,死亡在拔河
而一顿晚餐餍饱之后
剩下了半桌珍馐与甜点
全世界都坐在电视机前
打嗝,剔牙,微带些惊讶地看着
病重了,垂危了,你,的暮年
公主已老去,窈窕不存
圣奥黛丽啊,让一切聚光灯
去荣耀玛丹娜之乳,梦露之唇
你顶上自有皎皎的轮光,照着
怀古的观众,伤今的信徒
你的心肠太软,太宽了,死亡
遂乘虚而入,将你劫掳
且在我们回肠的深处
一端牵着你华年的惊艳
一端曳着你暮年的慈悲
狠狠,打一个死结
——九九三,一,二十三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江南研究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