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爆肚、羊头肉
2023/4/13 4:04:34 江南研究院

本文选自《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系著名美食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逯耀东(1933-2006)的饮食文章结集,虽然都是饮食,但却很驳杂,故称为散记。至于肚大能容,当然不限于饮食一隅。作者上北京、下江南、走关中、入中原、返台北,可谓是遍访佳肴美膳,忽而“去来德兴馆”,忽而“富春园里菜根香”,正乃“馋人说馋”,让读者忍俊不禁之余难免食指大动。更殊为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份经验与历史、文学融会贯通,在大快朵颐的文字里,讲的是历史名城的饮食经,道的是诗词文赋的品馔谈。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饮食文化著作。
癸卯正月初三,祝大家胃口打开,连年有余。

豆汁、爆肚、羊头肉
文 | 逯耀东
来源 | 《肚大能容》
豆汁、爆肚、羊头肉是北京人的小吃。八年前,去京北草原,往返两过北京。来去匆匆,连碗豆汁也没喝着,心里老惦记着。此次重临,没有紧要的事办,闲散了十日。于是,走大街穿胡同溜达,不仅喝着了豆汁,还吃了爆肚与羊头肉。

我非燕人,过去也没喝过豆汁。但豆汁却是老北京的小食,雪印轩主人《燕京小食杂咏》说:
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不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诗后自注云:
豆汁即绿豆粉浆也。其味酸苦,分生熟二者,熟者沿街叫卖,佐以咸菜食之。
咸菜是盐水腌的芥菜头,切成细如发丝的咸菜,以干辣椒人油炸透,再将滚烫的辣油,倾于咸菜丝上,其味尽出,并配焦圈食之。焦圈是和妥油面,挽成细如小拇指粗的环状,入油炸焦,其程序一如炸油条,人口焦脆。豆汁由来已久,《今古奇观》的《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故事即由金玉奴以豆汁救活饥寒交迫的书生莫稽开始,后改编成杂剧,就取名《豆汁记》,京剧的《鸿鸾禧》或《金玉奴》即由此而来。现在,北京人喝豆汁的习惯没落了。不过,这次不远千里而来,潜意识里就想喝碗这种逐渐消逝的“京味儿”。

这次来北京,恰逢重阳过后的深秋,正是北京人贴秋膘的季节。《燕京风俗志》云:
立秋日,人家有丰食者,云贴秋膘。
贴秋膘是广东人说的进补,广东进补吃三蛇,北京人补秋膘吃鲜羊肉。虽然北京人一年四季都吃羊肉,这个季节更盛。红焖、清炖、包饺子、蒸包子及涮烤皆佳。《都门杂咏》咏煨羊肉云:“煨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羊肉细火文煨,午间下锅晚上吃,再酌二锅头四两,这种生活对老北京而言,真的是“亚赛王侯”了。此时来北京,该吃顿牛羊肉了。于是我们去了宣武门的牛街。

牛街是北京回民卖鲜牛羊肉的一条街,喜的是这条街还没有受改革开放的感染。街面不宽,都是北京老旧的矮房子,朴实无华。鲜牛羊肉床子比邻而设,其间还夹杂卖熟食的杂货摊子。我们去时正是上灯时分,今日的门市已过,有些鲜牛羊肉床子正在清理案子,有的已悬挂起明日朝市出售的整只肥羊,闲下来的伙计倚着门框或坐在店前吸烟闲扯,此情此景仿佛是在老舍的小说里常见的。最后在家小吃食店门前住脚,掌柜的在门前笑脸相迎,说店里有爆肚吃,我二话没说,就进了店。
爆肚也是北京人的大众食品。当年东安市场西德顺的爆肚王,誉满京华。爆肚是水爆,爆时的水温与火候,都得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且不论生意多忙,都是一份一爆,且不可大锅分盘,爆妥上桌蘸红豆腐汁加香油,即食。爆肚王的爆肚,除了爆毛肚,还有爆肚仁、爆散丹、爆肚板,爆肚领等,尤其爆肚仁,爆出来白嫩似虾仁,确是妙品。爆肚王除了爆品外,尚有白煮的下水,是为白卤。当年以爆肚著名的,还有天桥的爆肚石、前门外的爆肚杨。过去台北一度也有爆肚可吃,即沙苍的天兴居。沙苍说天兴居是他家在前门外大栅栏卖爆肚的字号。我常去光顾,彼此成了朋友。后来因不善经营而歇业,沙苍也不知去向。现在北京要吃爆肚不难,长安大街一字排开的观光夜市,就有好几家。但要吃到像样可口的爆肚却不易。

进得店来,店面不大,只有六七张桌子,设备非常简单。里面的一张桌子,有几个内蒙青年,正在吃涮羊肉。紫铜火锅炉底炭火正旺,火苗向上直冒,锅里汤正滚着,散发出的蒸气,使几张欢笑的脸也变得模糊了。我们找了张靠窗临街的桌子坐定。我凭窗外望,看到对街摊子有卖羊头肉的,于是过去买了几个烧饼,并称了一斤羊头肉。
羊头肉也是地道的北京小食,雪印轩主人《燕京小食杂咏》云:“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洒得飞白雪,薄薄切戍如纸同。”诗后有自注:“冬季有售羊头肉者,白水煮羊头肉,切成极薄片,洒以盐花,味颇适口。”羊头肉原先由小贩背着腰圆的木箱,沿着胡同叫卖,在午后朔风里一声低沉的“羊头肉噢——”就引出四合院内孩子们来,至今还是许多老北京所怀念的。羊头肉不膻,肉味很厚,的确美味。可以酌酒也可空口闲食。后来我在新东安市场地下的月盛斋买一包羊头肉,到六楼可以吸烟的咖啡座歇脚,喝着黑咖啡就羊头肉吃,别有一番风味。

月盛斋是乾隆三十年创设的老字号。先是回民马瑞庆在前门外荷包巷设的酱羊肉摊子。后来在前门内公安街开了铺子,店名月盛斋,取“日兴月盛”之意。月盛斋精选西口羊,用羊脖肉、前槽、后腿与腰窝子肉,加大料、肉桂、丁香、盐、花生油熟制而成,特别注重火候的掌握,先急火大煮,然后改文火煨焖,制出的酱羊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据说酱羊肉的肉汤是百年老汤。不仅北京人嗜食,也曾味倾公卿,作过慈禧的御食。月盛斋的羊头肉,是制酱羊肉的副产品,柜上论斤称。我离开北京之时,买了不少月盛斋真空包装的酱羊肉,带回台北宋。
待我买了烧饼与羊头肉转身要走时,发现案上有成包的焦圈出售。于是问掌柜的有豆汁否?他答:“有。”我要他热两碗,连焦圈与咸菜送过来。他满脸堆笑,答:“行!”不一会热腾腾的豆汁端了过来。我独自喝了一碗,怕朋友喝不惯,三个人分一碗尝尝。我捧着豆汁碗,对着这种色呈暗灰的豆汁,就着焦圈和咸菜,凑着碗沿啜喝起来。豆汁人口有些酸苦,这的确是一个美好新奇的饮食经验,很快就习惯了,一口气将豆汁喝完。待我喝毕豆汁,点的菜已经上桌,有扒口条、红烧牛尾、清煨羊肉,还有爆肚一盘。爆肚趁热吃,烫嫩爽脆,口条滑润,牛尾烂软,羊肉汤清味鲜,虽然后来我还吃过其他的牛羊肉,都不如这个无名的小店鲜美。当晚饮京酒一瓶,面对此情此景已微醺了。

豆汁、爆肚、羊头肉都是北京民间的吃食,没想到初到北京都吃到了。而且是在这样冷风吹紧的晚上,又在这条充满往日情怀的旧街上。使我感到这么接近北京,这么接近北京人民。这些善良朴实的北京人,虽历经劫难,仍然坚持着在这里生存下来。就家我离去时,在街灯下,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娘,静静地守着她那半筐还未售出的饽饽一样。他们才是真正的北京人,真正的中国人,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几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自有其尊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江南研究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