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喝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2023/4/24 9:02:08 江南研究院

    

     不久前,“中国茶”申遗成功。

     有人说,中国茶正经历继宋代、明代之后的的第三次复兴。

     茶,绝非仅仅是饮品,更凝聚了精神。物质层面的茶并不是一切。

     这是一种古老的东方审美,严格地说,是古代东亚诸国,中国、朝韩以及日本文化之间生生不息、流转腾挪的审美流动。这里面,既包含了茶道审美之同与不同,又包含了风土种植、茶叶制作、茶具深耕、茶汤冲泡的各个细致入微的世界,一旦进入这个世界,想轻易脱身而出,是道难题。

     著名美食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王恺,亲历了中国茶业的复兴之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他十年间踏访各大茶山,拜会茶界名人,与茶结下深刻的缘分,写就《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

    

     “中国茶”,喝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01

     关于中国茶的启蒙:从喝茶到懂茶

     茶是中国人的生活之味。自唐代以来,上至庙堂,下至街头巷尾,中国人手中,捧的就是一杯清香四溢的茶。

     有人说:喝茶容易,品茶难。

     如何喝一杯茶,从北方的大碗茶到南方的功夫茶,制茶工艺、冲泡方法、茶器风格、历史风俗,各不相同。从陆羽的《茶经》开始,关于茶的文化探究便从未停止。

     在寻访“中国茶”的十年间,王恺从一个不辨茶之好坏的生手,变成了茶汤略一沾唇,就能判断出茶地风貌和制茶工艺优缺点的所谓老茶客,成为能通过调整器物和水温,让茶汤更完美的新茶人,培养了自己的茶学系统。

     就像武侠小说里博采众家之长的年轻后生,也自然肩负起一种使命。他将十几年的记录和学习整理成书,拿给茶路上的新人看,可以做入门之路径。

    

     中国茶是如何分类的?

     冲泡时,温度、器物、时间该怎么把握?

     不同品种的茶味道有何差别,如何区分?

     茶的价格是否越高越好?

     普洱茶真的越陈越香吗?

     喝茶的礼仪重要吗?

     ......

     这些困扰喝茶人的问题,书里都有答案。

     在《茶有真香》中,从茶史、茶之味、人与茶、茶器、茶室与茶会、茶之旅行六大部分,来探寻关于“中国茶”的一缕真味。

     从陆羽开始定下的“茶性俭”,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味觉体系,而中国的制茶工艺,一直是将茶香完全调动出来的过程,从采茶、制茶、冲泡到茶器的选择,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茶的味觉与审美。

     与其它茶文化的书不同的是,《茶有真味》中,写出了当代在耕耘茶界多年的茶人们,借人写茶,借茶写茶之广度,比如名家何作如,通过写他,把号字级别的普洱茶略加描写;香港名家叶荣枝,写他的寻茶之路,实际探讨了黄茶的没落,普洱熟茶的变迁;写李曙韵,实际写近年中国茶器物的审美变迁。

     书中所讲,不仅仅是饮茶,更是“如何有文化地饮茶”。

     而在第六部分,作者王恺专门写到茶之旅行。因为曾在日本、韩国多次探访,所以对当地的茶道文化深有体会,这部分,就是记录这些真实可感的旅行,既有今日这些国家的茶事表象,又能在这些表象中窥得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茶文化之影响。在日常茶事之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血脉流淌,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看到了超越了国别的文化的生命。

    

     02

     踏访茶的山水、人文与市井

     记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柳宗悦说,中国是坐享大陆的泱泱大国,江河浩荡,重岩叠嶂,原野无际,这里地老石坚,祁寒酷暑。正是在这样一片大陆上,诞生了古老的茶树,衍生出制茶喝茶品茶之法则,又东移到日本、朝鲜,被当地文化所吸取、改造,创造出一个更多彩、更丰富的茶的世界。

     广西六堡茶、黄山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武夷岩茶、云南古树普洱......王恺用十年时间,走遍中国名丛名山,记录中国茶珍贵的种植、采摘、制作与冲泡技艺。

     刘国英,岩茶制作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坚持好茶绝对用手工制作,采摘、做青、焙火,只有制作师父的手艺,才能将茶叶的特质发挥到极致。

    

     通过实地踏访,破除了茶圈诸多谬误传说。

     比如,有人说太平猴魁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茶田在高山上,都是猴子才能到达的地方。更有离奇说法是,猴魁与鸦片有关,茶田杂种鸦片,所以香甜,这种道听途说的流言,在喝茶者之中有大的市场,大家都用耳朵喝茶,当然是越传奇越好。为了证实传说的真伪性,王恺来到太平猴魁的原产地安徽黄山,和茶农面对面,发现并没有那么多的猴子采茶的神怪,就是高山云雾地的好茶而已。

    

     许多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微妙之物,包括茶、酒、香、花,外加古琴, 近年附庸者众,所以鱼龙混杂,而这些本来是值得探索清楚的事物,往往被人附加了“不可说”的玄机。

     在很大程度上,调查是祛魅的过程,哪怕是在茶学这个并不算开阔的领域,如果局限在茶城里游走,或者混迹于茶圈,会陷落于各种茶局云山雾罩的谈天游戏中。

     这本书,一定能带你走出品茶的窠臼,还原中国茶的一缕真香。

     03

     还原传统雅事精髓

     为日常增添丰饶滋味

     茶圣陆羽,一生推崇“茶性俭”。

     宋徽宗于《大观茶论》中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

     茶之一物,不仅局限于品和饮,从口腔至心灵,是一个更阔大、更有趣的世界。

     中国茶是雅致之物,始终在和人类的碰撞中,寻找着知己的那刻。

     王恺拜会两岸三地的著名茶人:叶荣枝、何作如、何健、李曙韵、解致璋、周渝、林炳辉......启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一杯茶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蔡永和先生曾是摄影师,也是因拍摄的茶事多了,开始学茶,把自己家兼摄影工作室变成了一个四处可以喝茶的空间。一般的家庭再怎样改造,也很难成为茶空间,但蔡永和硬做到了,还是靠了精心:四处陈设,无一不与茶有关;各处空间,处处有茶;客厅、厨房和书房处处改造为喝茶之地,也是设计得非常精致。

     这些茶人的故事,展现了古典雅事与现代生活结合的可能。

     喝茶人的眼睛是慢慢修炼出来的,先天要有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加上后天在茶事上的修炼,要直接用心去感受。

    

     回归茶之真香,呼唤那杯天然的、雅致的、清新的茶,追溯共同的文化血脉,在喧嚣世界中,也为心灵寻觅一处宁静温暖之所。复兴传统雅事,为日常增添丰饶滋味。

     懂茶的人,更懂生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江南研究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