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救”在身边------红十字会志愿者活动 (二):AHA2015版心肺复苏
2016/9/13 校医Health加油站
概念解释:
下文中的儿童是指1岁以上到青春期的儿童。如果女孩出现乳房发育,男孩出现胸部或腋下毛发这些青春期体征则归为成人,按成人标准实施CPR.
婴儿是指1岁以下的孩子,但不包括新生儿。
操作步骤
第一步:评估和现场安全
施救者在确认现场安全的情况下轻拍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喊“喂,你怎么啦?你还好吗?”。如果患者失去反应(没有说话、活动肢体、眨眼等表现),同时没有呼吸或者只是喘息(不正常的临终时的呼吸),医护人员还需在10秒钟内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无法判断或难以判断时按无颈动脉搏动处理)。如果同时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并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第二步,拨打120
如果有多名施救者在场,其中一名施救者进行CPR,另一名拨打120(如果有条件)。
注意:
如果现场只有1名施救者,急救者应先进行5个周期的CPR,然后再去拨打120。(注意先后顺序与以往有所改变)。如有可能,可用手机或座机免提通话,同时进行心肺复苏和拨打电话120。
第三步,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遵照CAB--C胸外按压(Compressions)、A气道(Airway)、B人工呼吸(Breathing)的顺序开始进行复苏。
如果不熟悉流程:那么只需快速、用力地按压胸部中央就可以了,请持续保持胸外按压,直到救援抵达。
C胸外按压(Compressions)的姿势: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两乳头连线中点与胸骨交叉点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背上(如图),十指交叉。按压时双肘须伸直,使肩、肘、腕关节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胸壁,用肩部和上半身的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胸外按压的要点:尽量用力、垂直向下、快速按压,按压速度(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每次按压放松后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放松时掌跟不离开胸壁按压点,同时不要倚靠在胸壁上。胸外按压操作在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不得低于60%,每次胸部按压和胸部回弹的时间大致相等。
胸外按压儿童患者与成人的差异:
对于非常小的儿童可以用单手按压(当然如果儿童体格已经够大,就和成人一样也用双手)。按压深度至少为胸壁前后径的1/3或约5厘米。
对于小于1岁的婴儿,则用2根手指来按压,按压部位为胸部的中央两乳头连线中点与胸骨交叉点上,注意不要按压胸骨末端。按压深度为胸部厚度的1/3(大约4厘米)。

胸外按压儿童患者与成人的相同点:
按压速度均为每分钟100-120次。每次按压要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每次按压时胸部按压和胸部回弹的时间大致相等。

A打开气道(Airway):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先清除口腔异物(如果有的话),然后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如图)。如果怀疑颈椎骨折,须用托颌法打开气道。

B人工呼吸(Breathing)2次:用口对口(成人)或者口对口鼻(婴儿)的方式予以吹气。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不必大口吸气),持续吹气1秒以上,成人约600毫升,吹气成功的标志是看到患者胸廓起伏。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的比例为30:2,即每30次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尽可能短)。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复苏成功或专业救护人员接替,或心肺复苏1小时以上仍无生命迹象时放弃救治。
研究表明,在按压开始2分钟(大约5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后,施救者按压的质量就开始下降。所以如果现场有双人或多人施救,应在5个周期CPR即每2分钟轮换按压者。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第一目击者能否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急救中,是决定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历来心肺复苏指南会在非专业施救者即公众心肺复苏操作实践中会给予重点阐述,并逐渐简化,最以大程度的提高第一目击者心肺复苏实施比例。
针对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的非专业施救者心肺复苏的几个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为大家解读一下,分享最新科学建议。
2015《指南更新》建议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实施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变更包括下列内容:
1. 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和2010年相同,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流程。

国内院前心脏骤停生存率极低(2%以下),正是因为我们在前三个环节极度缺乏,不认识心脏骤停、不会不敢心肺复苏、社区或公众场所没有AED可以使用,只是拨打电话后等候急救车,其实就是等死的过程。
2.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启动紧急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

当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永远保持最后一点电量可能成为救命的关键。手机免提功能可以在不中断按压的情况下完成拨打急救电话启动紧急反应系统。
3.建议在有心脏骤停风险人群的社区执行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


公共场所除颤计划在发达国家推行多年,取得显著效果。国内公众场所AED配置计划逐渐出现,上海、南京已经有部分场所开始配置,马拉松赛道AED移动急救员日益成为标配。未来国内必将出现AED需求井喷局面。
4. 鼓励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及鼓励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的建议得到强化。


教会公众如何识别心脏骤停至关重要。作为公众只需要判断两个指标:反应和呼吸。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就是心脏骤停的标志,就可以启动心肺复苏。不建议公众去听心跳、摸脉搏、看瞳孔、掐人中…….
5. 进一步强调了调度人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苏指导(即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

调度员不再是一个接线员能够胜任。调度员必须是一个有经验的急救者,具备相当的沟通技能和帮目击者迅速鉴别是否心脏骤停的指导者。如何建立高素质的急救调度员队伍是国内各急救中心面临的严峻问题。
6. 确定了单一施救者的施救顺序的建议:单一施救者应先开始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C-A-B而非A-B-C),以减少首次按压的时间的延迟。单一施救者开始心肺复苏时应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做2次人工呼吸。


心源性心脏骤停首先从按压开始,而对于溺水等窒息性心脏骤停,仍然从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开始急救程序。
7. 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如何保证高质量心肺复苏,是目前公众和医护心肺复苏中最大的问题。需要更多、更频繁的、拥有科学评价体系的训练。
8. 建议的胸外按压速率是100至120次/分钟(此前为“至少”100次/分钟)。
胸外按压终于有了速度上限。不过2010年指南后,我们一直采用100-120次/分这个速度。
9. 建议的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2英寸(5厘米),但不超过2.4英寸(6厘米)。
5-6厘米这个深度,对于欧美人可能不是问题。但是亚洲人是否适合这个深度,我觉得需要更多数据。而实际中,医护人员也大多无法确定自己的按压深度。在胸廓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内,最大深度的按压应该是值得鼓励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校医Health加油站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