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解读AMH和卵巢早衰
2017/11/10 畅心斋医药

    

     中医作为一门实用医学,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在医学研究和看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AMH”』

     AMH的全称“抗穆勒试管激素”,是一项常规检测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卵巢中的卵子储备。卵巢内的卵泡数量越多,AMH的浓度便越高;反之,当卵泡随着年龄及各种因素逐渐消耗,AMH浓度也会随之降低,接近绝经期时,AMH便渐趋于0。在成年女性中,AMH只来源于卵巢,所以作为卵巢功能的评价指标,评价卵巢储备功能,预测促排卵的效果。

     『AMH和传统医学又有什么联系呢?』

     AMH是典型的西医检测指标,反应卵巢状况,通常在涉及到与卵巢相关症状(如不孕不育等)时检测。这也是西医的学术特点,对症、精准;借鉴一下中医理论,我们看一看《黄帝内经》中对女性生命周期的描述: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皇帝问他的老师岐伯:人老了之后不能生育子女,是因为精气耗尽了,还是因为天命规律呢?

     岐伯说:女子到七岁的时候,肾气充足,开始更换乳牙,头发抽长; 到了14岁的时候,任脉通,来月经,有了生育的能力;21岁的时候,肾气平均,牙齿长齐; 到了28岁时候,发育到达鼎盛,结实强壮; 35岁,开始衰退,脸色有点憔悴,头发脱落; 42岁之后,身体完全衰退,头发开始变白; 49岁之后,肾气不足,绝经,也就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这段对话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阐述了上古人类中对生命形成认知的过程,有类似全书总纲的地位。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几个关键点:

     影响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变化的根源,是人的先天精气,又叫肾气。

     女子的生命以七年为一个周期,每过七年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男子是八年)。

     人全身的发育变化都是息息相关的,要从整体去理解,不能只看局部。

     作为一门经验主义科学,中医缺乏精确的判定标准,依靠大量的实践经验辅以推断形成理论,所以描述上更抽象一些,但是结合现代医学,我们相互印证,似乎可以理解成:人体内一些主要激素的变化能够控制着人生长发育的阶段,对女性来说就是卵巢可能就是“先天之气,生命之源”。

     但是以年龄为标准划分发育的状态显然是不够准确的,现在医学也不会有评价一个人整体发育状况的指标,但是AMH却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AMH的变化规律』

     AMH水平与早期窦卵泡数目呈显著正相关,比窦卵泡计数、抑制素B及FSH 的相关性更大,因而更能反应卵巢储备功能。有研究发现,血清AMH水平在18~29岁维持一个相对静止的水平,30 岁以后开始快速下降,在37 岁血清浓度大约在2ng/ml。

     AMH的参考值:

     20~40岁:0.24~11.78ng/ml

     41~50岁:0.00~1.22ng/ml

     一般大于4 ng/ml为正常

     『什么是卵巢早衰』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化,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作息规律,按照“女子用七”七年为一个周期的计数规律显然是不适用了。

     不少女性卵泡萎缩、消失加快导致卵泡提前耗尽,卵巢储备功能下降,这就是所谓的卵巢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 POF)。

     卵巢早衰可发生于不同年龄,青春期前发生,可造成原发闭经和性发育缺乏,在青春期或青春期后发生,则可出现继发闭经和不同程度的性发育表型。卵巢早衰的发病率占成年女性的1-3%。原发性闭经患者中发病率为10%~28%。

     卵巢早衰不仅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计划,也会对女性整体的健康产生一定不小的影响,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尽量注意避免的。

     『如何预防卵巢早衰』

     保证充足的睡眠

     不要久坐

     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避免辐射

     保持乐观心情

     衰老是自然规律,避无可避,但是注意包养延缓衰老却是我们能够和应该做到的。(本文来源于网络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立场,如有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平台)

    

     公告通知

     更多资讯信息,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畅心斋医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