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小讲堂】中医四诊—切诊之按诊
2022/11/18 17:30:00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按诊为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诊的应用范围广,通过触、摸、按、扣等手法按头面、颈部、胸胁、脘腹、手足、肌肤、腧穴等。

     1.按头面

     根据病情有目的地触摸头面和五官,进而了解局部和内脏病变情况。

     按头部:头部外伤,按压局部时,软如囊状,伴随着头围增大,四周边缘高起而硬,多是头皮下血肿;扪之局部有凹陷症状,多属于凹陷性骨折。

     按额部:用掌心触按额部或四指并拢轻触前额,进而感知身体的寒热情况,额头热,是发热;额上不热,是不发热。

     按眼部:这是中医检查眼疾的常用方法,主要用于检测疾病之虚实寒热。医生在按诊眼部之前要洗净双手,按的时候手法要轻柔。眼睛疼痛,按则缓解,为虚;按之疼痛感剧烈,为实。目痛剧烈,眼珠欲脱,按压眼球,坚硬如石,是绿风内障或雷头风;泪窍内有脓,按之则脓出,为漏睛。

     2.按颈项

     颈项部易出现结节、肿块等病症,或出现颈脉搏动、肌肉僵硬等征象。按颈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按瘿肿:颈前结喉两旁有肿块突起,让患者做吞咽动作,肿块会随着吞咽上下移动,是瘿。主要为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者为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若仅有肿块,且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无法随吞咽来回移动,多为恶候,即甲状腺癌。

     按结节:颈侧、颌下,魔道结块累累,大者为瘰,小者为疬,连贯似串珠状,按压的时候疼痛感不剧烈,而且伴随着潮热盗汗。为瘰疬。多为肺阴虚,虚火灼津成痰,结聚颈侧所致。若颈侧有一两个肿块疼痛,按压的时候疼痛感加重,而且伴随着发热的症状,多为邪热壅滞,热壅血瘀导致的。

     诊气道位移情况:正常人的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患者取舒适的正坐位或仰卧位,摆正头部,让颈部自然伸直。医生把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患者的两侧胸锁关节上,之后将中指正指在气管上,分别和食指、无名指的距离相等,可以根据两侧距离等宽与否判断气道是否偏移。气道偏移多为压迫或牵连导致的。悬饮、肺空洞、肺内肿瘤等能将气道拉向患侧。

     3.按胸胁

     胸胁按诊,患者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医生根据需要采取触法、摸法和指指叩击法,其中,指指叩击法应用得较多。采用指指叩击法的时候,医生把左手中指从上向下沿着肋间隙滑行(和肋骨平行),以右手中指用力适中叩击左手中指末节的指关节处。进行胸部检查的时候先按前胸,之后按侧胸和背部,注意胸部左右两侧对称部位间的比较。

     叩诊的过程中,胸口扣音通常为清音。患者个体差异、部位的不同,清浊也会发生改变。肥胖、胸大肌发达或乳房丰满的人,叩诊音会浊一点儿,背部比前胸音浊,上方比下方音浊。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清音和浊音的交界处,胸部从上到下叩诊的时候,浊音和实音交界的地方就是肺下界。平静呼吸的时候,肺下界正常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腋中线第7肋间隙,肩胛线第10肋间隙。

     肺下界下移能看到肺胀、腹腔脏器下垂等病证:肺下界上移,能看到肺痿、臌胀、腹内肿瘤或癥疲等病证。前胸高突,叩击的时候发出鼓音高清,主要为肺气壅滞导致的,常见于肺胀和气胸;叩击的过程中音浊或呈实者,并且伴随着胸痛,多发生于肺内肿瘤、肺痈;若伴随着局部青紫肿胀,多为外伤所致。

     右胸第五肋间以下胸胁部位是肝区,医生把左手掌紧贴在肝区的皮肤上,右手握成空拳叩击左手背,力度适中,这时患者的肝区若出现疼痛,多为肝胆病理变化或肝区内痈,即膈下脓肿。

     4.按乳房

     这是外科诊查乳房疾病的常用方法。按乳房时,先将乳房进行分区,以乳头为中心划水平和垂直两条线,共分成四个区域。手指并拢,手指末节指腹平放到乳房表面,循序轻按乳房外上、外下、内下、内上,最后至中央的乳头和乳晕。按摩乳房的时候先从健侧乳房起,之后检查患侧。左侧沿顺时针方向,右侧沿逆时针方向。同时注意检查是否存在乳头溢液。检查完后,触按其腋下,注意是否有结节肿块。乳房按诊,忌用手指抓捏乳房组织,否则可能会将抓捏到的乳腺组织误认为是肿块。乳房外上方易发乳腺癌,所以要在此处反复触诊,若有副乳应仔细触诊是否有肿块。

     月经将来时有显著的肿块,伴随着疼痛感,月经结束后恢复正常,此即为乳癖,和月经周期有着密切关系,轻轻按压乳房就会产生疼痛感,且匍匐发红,有灼热感,肿块迅速增大,多为乳痈;乳房有硬结肿块,圆形、椭圆形后结节形,大小如鸡蛋,边界清晰,皮肉相连,无明显痛感,病情发展缓慢,时间久了会破溃,流稀脓,夹杂着豆渣样物,多为乳痨;乳房肿块质硬,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高低不平,腋窝能扪及肿块,要考虑是否存在乳腺癌。男子或儿童的乳晕周围、下面有扁圆形肿块,质地稍硬,触即痛,是乳疬,多发生于男性、儿童,是乳房发育异常所致。

     乳房疾病早期的诊断至关重要,女性要养成自我检查乳房的习惯:一望,二触,三挤。一望指双手下垂或高举,观察两侧乳房外形是否发生改变;二触是采取站、坐、仰卧位,触摸乳房,检查是否存在结节或肿块,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肿大:三挤是指轻轻挤压乳头,看是否溢出液体或血性液体,经自检,能预防乳房疾病。

     5.按脘腹

     按脘腹即触按、叩击胃脘、腹部,包括整个腹部。胸骨剑突即为脘腹部,肚脐周围即大腹部,包括左上腹、右上腹;大腹下面是小腹部;小腹两边是少腹。腹部按诊的时候多采用仰卧或侧卧位,暴露出脘腹部,双腿并拢,屈髋屈膝,防止局部肌肉紧张。医生站在患者右侧,将右手的第二、三、四、五指并拢,用指腹桡侧按寻,进而了解腹部是否存在胀满、压痛、肿块、软硬等情况,作为病证部位和属性的诊断依据。

     诊压痛:在腹部从触摸到按,看看是否有肿块或压痛,腹痛喜按,按压时疼痛感减轻,腹壁软,多为虚证:腹痛拒按,按压的时候疼痛感加重,而且伴随着腹部硬满,多属实证。腹部有压痛感,说明相应腹腔器官发生病变:若两胁下出现肿块或压痛,特别是又胁肋压痛,多为肝、胆、右肾病变;左胁肋压痛,多为脾、左肾等病变;剑突下面,胃脘部有肿块或压痛,多为胃发生病变;脐腹有压痛感,多为小肠、脾病变;小腹压痛,多为膀胱疾病或女性生殖器官病变;少腹压痛,多为大肠或阑尾病变。

     诊寒热:通过腹部按诊能了解腹部是喜寒还是喜热。若腹部喜热,多半为寒证;若腹部喜冷,多半为热证;若胸腹灼热、四肢厥冷,多为真热假寒。

     诊软硬:按压正常人腹部,柔软、张力适度,无膨胀和紧张感。若腹部按上去感觉松弛而软,多为虚证;若腹部按上去紧绷,硬得按不下去,多为实证。若按压整个腹部松软无力,紧张度下降,多为精气耗损,气血亏虚导致的,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或经产妇,有时也会出现在体弱老人的身上;若按压整个腹部没有一点抵抗力,紧张度完全消失,多为痿病、瘫痪等;若右下腹紧张,多为肠痈;右上腹紧张,可见胆石、胆胀患者。

     诊胀满:若患者感到腹部发胀、按压时,手下饱满充实,富有弹性,伴随有压痛感,多半属于实证;若脘腹部虽然膨满,但按压时手下虚软、缺乏弹性,且无压痛感,多半为虚证。

     诊肿块:按诊的时候,若脘腹部有肿块,则应注意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硬度、是否有压痛、能否移动等。肿块推按不移动,有固定疼痛部位,是癥积;肿块推按有移动,或无固定疼痛部位,聚散不定,是疲聚。肿块大者为病深;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者为病重;坚硬如实者为恶候。

     诊虫积:腹部有结块,按压时出现起伏聚散,往来不定,或者按压时形似条索,前后左右转移不定,或按压时手下出现蚯蚓蠕动的感觉,多属虫积。

     6.按腧穴

     腧穴是经络气血在体表聚集、输注或通过的重点部位,也是五脏六腑之气转输之处,为内脏病变反映在体表的反映点。所以,按压身体上的特定穴位即可判断某些内脏病变。按腧穴的时候,患者应采取坐位或卧位,医生单手或双手食指或拇指按压腧穴,注意穴位是否有压痛、结节、条状物或其他敏感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即可根据腧穴变换和反应判断哪个内脏出了问题。若中府出现明显压痛,多为肺病;胃脘、胃俞、足三里等穴出现压痛,多为胃病;肝俞、期门俞出现压痛,多为肝病;章门产生压痛,多为脾病等。

     临床上诊断脏腑病变的常用腧穴有:

     心病:大陵、巨阙、膻中。

     肝病:期门俞、太冲、肝俞。

     脾病:章门、脾俞、太白。

     肺病:肺俞、太渊、中府。

     肾病:太溪、气海。胆病:日月、胆俞。

     胃病:足三里、胃俞、胃脘。小肠病:关元。

     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膀胱病:中极。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根据腧穴部位、经络循行判断疾病的部位,对于临床治疗而言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End

     推荐阅读:

     【中医知识小讲堂】中医四诊—切诊之脉诊

     【中医知识小讲堂】中医四诊—问诊之问男子

     【中医知识小讲堂】中医四诊—问诊之问妇人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跟名医学中医 中医入门零基础》,编辑:徐一涵;图片来源于pexels,若侵权删除。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及参考,请勿随意试药。

    

    

    联系我们

    网址:http://tcm.ckcest.cn/tcmkb/pages/home_index.jspTel:010-64089578Email:yutongoracle@hotmail.com

    

    

    戳文尾“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