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与医案】温里剂之阳和汤(二)
2022/12/19 17:30:00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女,28 岁2011 年 1 月 17 日初诊。患者手掌小关节疼痛、晨僵近1年,经经省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间断用激素、抗风湿药、山海棠片、中药等治疗,时愈时发。中医曾用过桂枝芍药知母汤不效。腕指关节疼痛固定难忍,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局部肿胀皮色不变,扪之不热,肢末冰凉,活动不便,形寒尿清,舌淡如敕,苔薄白,脉沉细。综合脉症,此乃阴寒凝滞,袭于经脉,流法主关节所致,法当温散寒毒,祛痰通络。予以阳和汤加减,处方:制川乌 30g(先煎2小时),制草乌30g(先煎2小时),附片30g(先煎2小时),干姜10g,细辛5g,肉桂15g,麻黄 8g,鹿角胶 15g(烊化 ),白芥子 15g,当归 15g,川芎15g,川木通 15g,炙甘草 10g。常法煎服。复诊:服上药7剂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消退,肢末感温,身暖不寒。守方去川芎,加黄芪 40g,乌梢蛇 15g。继服 20 剂后,关节肿痛消失,活动自如。

     按:本病属中医学痛痹范畴,风寒湿邪闭阻经络,而以寒邪偏盛,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痛有定处,疼痛难忍;得热则气血较为流畅,故其痛减,遇寒则血益凝滞,故痛更剧:寒属阴邪,故皮色不变,扪之不热:寒邪凝滞关节,袭于经脉,故肢末冰凉,活动不便;舌苔薄白亦属寒,脉沉细为痛为寒之证。首方阳和汤合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其中阳和汤温散寒毒,和阳通络:制川乌、制草乌、附子、干姜温经散寒止痛:麻黄、细辛、肉桂散寒疏风:当归散寒止痛;川芎祛风止痛;川木通利血脉、通关节。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复诊去川芎,加黄芪、乌梢蛇,黄芪利血通痹,乌梢蛇搜风邪、透关节,继服 20 剂后,诸症消失。方中川木通15g为单师经验用量,经长期临床观察,未见副反应发生。[赵书刚,张其兰,赏艺,单鸣运用阳和汤验案3则,江苏中医药,2011,43(7):53-547]

     骨转移瘤

     张某,男,65 岁2005 年6 月4日就诊。患者左肩疼痛半年,先在当地按“肩月周炎”治疗无效,后经湘雅三医院诊为肱骨转移癌,但未找到原发发病灶。诊见:右肩疼痛难忍,入夜及阴雨天痛甚,已不能抬举无和持物,右肩关节部位略有肿胀,但皮肤无异。伴形体消瘦,手足不温,四肢尤显,疲倦无力,纳呆少食,舌淡紫,苔白厚腻,脉沉细。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经,化瘀消痰。药用鹿角胶(烊化 )、桂枝、干姜、白芥子、熟附片、当归、赤芍各 10g,制半夏、莪术、山慈菇各 15g,生黄芪、熟地黄、茯苓各 30g,生麻黄、甘草各5g,细辛3g。1日1剂,共7剂。水煎服。二诊时,疼痛减轻。精神食纳明显好转,效不更方。三诊时疼痛明显减轻,右上肢已能稍稍抬举,守前方去白芥子,加白术 10g,蜈蚣 2条,改山慈菇 30g,14 剂。服后患者病情稳定,精神较佳,患肢疼痛已能忍耐,嘱其带药回家治疗。处方:熟地黄、生黄芪、山慈菇、茯苓各 30g,鹿角胶 10g(烊化 ),桂枝、当归、熟附片、巴戟天各 10g,制半夏、莪术、赤芍各 10g,细辛、麻黄、甘草各 3g,蜈蚣2条。2 个月后复诊。患部疼痛已明显好转。X线检查示:右肱骨近端溶骨性改变,病损范围无变化。病情稳定,仍守前法巩固治疗。[王云丹.黄立中教授运用温阳散寒法治疗骨转移瘤2例体会.中医药导报,2010,16(5):22-24]

     子宫肌瘤

     王某,女,42 岁。2010年5月18 日初诊。主诉:患子宫肌瘤10余年,近2年逐渐加大,曾服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肌瘤无。缩小,虚劳症状逐渐加重。诊见:月经量多,血块多,平素腰酸腹胀,经期加重,乏力,寐差,不能胜任家务劳动,舌淡暗偏胖,苔薄,脉沉细。中医诊断:癥痕,辨证属阳虚寒凝血瘀。治疗分月经期和非月经期:非月经期予以温阳补气,化瘀散结,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黄15g,附子15g,鹿角胶15g(烊化),炮姜15g,白术15g,党参20g,五灵脂12g,白芥子 10g(炒 ),十鳖中 10g,吴茱萸 10g,紫石英 30g,肉桂6g(后下),炙甘草 6g。14 剂,每天21 剂,水煎服。月经期予以温阳补气,化瘀止血。上方去白芥子、土鳖虫、吴茱萸、紫石英,加黄芪、续断、益母草各 20g,蒲黄黄炭10g。7 剂,每天1剂,水煎服。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腰酸腹胀、乏力、寐差、月经量多等症状缓解,能胜任家务劳动。守方治疗3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何虹.阳和汤妇科应用举例.新中中医,2012,44(3):166-167]

     End

     中医药方药数据库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快速访问中医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在中医药方药数据库中获取更多方药知识!知识库涵盖中药材、中成药、医方等各类中药学数据,以及西药、保健品等数据约20万条,满足您的多方所需!

     左右滑动图片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方剂与医案】温里剂之阳和汤(一)

     【方剂与医案】温里剂之当归四逆汤(三)

     【方剂与医案】温里剂之当归四逆汤(二)

     版权声明:

     本文转自:《名老中医方剂医案》,编辑:徐一涵;图片来源于pexels,若侵权删除。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及参考,请勿随意试药。

    

    

    联系我们

    网址:http://tcm.ckcest.cn/tcmkb/pages/home_index.jspTel:010-64089578Email:yutongoracle@hotmail.com

    

    

    戳文尾“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