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古代中医这么牛!孕妇患伤寒疑难证,治病护胎两不误的医案
2022/12/23 17:30:00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一系列决死生、预测死期甚至给死证续命的医案,这次我们换个主题,介绍一个给孕妇治伤寒疑难证的医案。
这个医案牛在哪里呢?孕妇有外感,不能不治这个外感。遇上疑难证,容易用错药。同时孕妇用药还有很多禁忌,好不容易选好的方子,里面可能有妊娠禁忌药。我们来看看医生是怎么“走钢丝”把这事解决的吧。
一位孕妇怀孕6个月,夏天吃瓜果后发烧了,医生认为是中暑,用了香薷等药。病到第7天,患者更严重了,请来郑重光(清康熙年间江浙名医)。
这时患者烦躁,席地而卧但又睡不着,这种情况已经5天了,身上出现红斑,眼睛发红怕光,口渴总想喝凉水,但又喝不下去。郑重光诊脉数大无伦,重取无力,认为是虚阳伏阴之脉。他认为这个病属于“夹阴伤寒”,而前面用了香薷又导致阴极似阳,所以明明是寒,却表现出一派热象。而脉象和喝不下凉水的表现,还是把这病寒的本质暴露了出来。
既然是寒证,就应该用温热性质的药来治。但是常见的温热药附子干姜属于妊娠禁忌药,患者是孕妇,用起来是有顾虑的。所以郑重光决定从平和的温药用起,但效果也还是不好。
郑重光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反思。到底是因为用药不到位,必须用附子、干姜才行呢,还是自己辨证失误呢?因为当时男医生不能直接看女患者面容,没能看到舌象,而这脉象也不能排除暑证的可能性。暑证病性属热,万一再用温药,就会加重病情甚至伤胎。
郑重光为了确定到底这病属寒属热,用了一个办法测试:先用井底泥敷患者的肚脐。井底泥是性寒的,如果是热证,敷上去患者就会觉得舒服;反之,如果是寒证,患者就会不舒服。
测试很快出了结果,刚用泥沾上肚皮,患者就说感觉冰冷钻进肚子,肚子都疼了。马上让把井底泥擦掉,也明确了这个病的本质就是寒的。那么开方心里就有底了,干姜、附子这样的热药该用就得用。郑重光开了茯苓四逆汤,用茯苓三钱,附子二钱,干姜、人参各一钱五分,甘草五分。考虑到真寒假热证的热象,嘱咐煎好药之后放冷了喝。
医生明确了治疗方案,还需要给患者家属做心理建设。这边抓着药呢,家属看把人参、附子这样的药用上了,都吓哭了。可能他们觉得这已经属于抢救用药了,如果用了还没效果该怎么办呢。另一方面,患者怀着孕,他们也怕药伤了胎儿。
郑重光告诉他们,《黄帝内经》有“有故无殒”之说。也就是有病的时候,药就治病去了,精准用药不会伤胎。患者家属迟疑间,患者的父亲拍板说她还年轻,就算伤胎,以后也还能再怀孕,治吧。
5天没睡的患者吃了药之后,马上就睡着了。醒了之后又给喝第二剂,喝完身上红斑也消了,烧也退了,香香地又睡了半个晚上。
第二天,郑重光向患者家告辞,告诉他们药起效了,但病还没完全好,还需要用药6天,如果怕这药太热,那我就告辞了。患者家属说,药虽然起效了,但用了附子、干姜这样的妊娠禁忌药,必然是会堕胎的,您走了谁来担这责任呢?所以患者家属又留了他7天。
接下来就是给患者每天人参五钱,附子四钱,干姜、白术三钱,甘草一钱。服药6天下来,也没有堕胎。后来郑重光也追踪了这个患者的情况,她病好转了之后,足月生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也养育成活了。
这个医案充分体现《内经》“有故无殒”思想。“有故无殒”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原文是说妊娠妇女因为有(大积大聚等)危重疾病,所以用大寒大热或峻猛的药物攻邪对孕妇(及胎儿)均没有损害,但要中病即止,待邪祛大半时停止用药,切勿过量用药而损伤了孕妇及胎儿。后世将其理论发展,用于解释在各种有用药危险的情况下,基于用药安全的知药善用。
医案原文:
许蔚南兄令眷,暑月因食瓜果,得夹阴伤寒,至第七日,迎余往真州,时当酷暑,诊其脉,数大无伦,重取无力,乃虚阳伏阴之脉。烦躁席地而卧者五日矣,身发赤斑,目赤畏亮,口渴频欲冷饮,复不能饮。前医不识夹阴,误为中暑,投以香薷,以致阴极似阳。余因其怀孕六月,姜附未敢即投,初用温中平剂,又属女病,不能亲视病容唇舌,脉大而虚,亦似暑证。
恐热药伤胎,先以井底泥敷脐,以试其里之寒热,便投温剂,甫以泥沾腹皮,即叫冰冷入腹而痛。急令拭去,余曰:此真病状也。遂用茯苓四逆汤,茯苓三钱,附子二钱,干姜、人参各一钱五分,甘草五分,令煎成冷饮。
余方撮药,病家惊畏而哭,谓人参、附子尽剂也。倘不效,奈何?有孕在怀,即药效,胎将奈何?余曰:经云:有故无殒,有病则病受,不伤胎也。正在迟疑,吴中璧兄曰:此吾女也,年少可再孕。
接药加参,煎成立令服下。五日未寐之病人,得药便睡,醒则登床。再剂斑消热退,熟寐半夜。次日余辞曰:药效矣,病未除也,尚须药六日,倘畏热,予告去矣。病家云:药虽效,而附子、干姜,必致堕胎,汝去谁为先生任过耶。因留七日,每日人参五钱,附子四钱,干姜、白术三钱,甘草一钱,服六日,胎不堕。而病回后,足月产一女,今成育。——《素圃医案·卷一·伤寒治效》
作者简介
黄玉燕,女,1984年2月生,副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经典与学术流派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青年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经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生命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长期从事围绕《黄帝内经》与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的科研、教学与科普工作。共主持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1项、其他院所级课题3项,参加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9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1部。曾与翟双庆教授合著科普著作《<黄帝内经>五脏探幽·解密心肝肺》,先后参编科普著作《翟双庆解读黄帝内经?六气篇之风寒暑》《中医药文化校园普及读本?三年级上册》《中医学原理通论》等。

End
推荐阅读:
专栏 | 古代中医这么牛!闻声知死证的医案
专栏 | 古代中医这么牛!沈括《梦溪笔谈》里的死证续命医案,说续三天就三天
专栏 | 黄玉燕副研究员:古代中医这么牛!《史记》里记载中医预测死亡时间的医案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黄玉燕,编辑:徐一涵;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删除。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及参考,请勿随意试药。


戳文尾“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