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啥看谁都是潜在“威胁”?
2021/11/8 9:00:00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前几天在微博顺手发了一条内容,说美国看谁都是潜在“威胁”对手,而中国看谁都是生意伙伴。我发现,大家的回复都很积极。

     今天,跟朋友们展开聊聊,即美国为啥看谁都是潜在“威胁”对手?

     01

     —

     美国这个国家,虽然现在以“民主”、“人权”等灯塔形象自居,但是它的建国非常不正。

     大家都知道,北美这块土地,原先并不是白人的,而是属于印第安人的。

     但是,自从白人殖民者登上这片土地后,大多数印第安人都被白人殖民者给杀了。

     具体杀了多少,没人做过详细统计。毕竟,杀人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屠杀行为进行统计。而且,在当时那个年代,信息通讯技术也不发达,即便想精准统计也做不到。

     目前的一个通行观点是,原始土著印第安人的数量,大约在3000万到1亿之间。

     在欧洲白人殖民者入侵之后,土著印第安人的数量开始大幅下降。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屠杀,进行了大约三四百年。在早期,很多屠杀没有任何官方记录。在中后期,有些屠杀是通过白人官方的名义进行的。

     比如,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曾经对部下发出过指令,即“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毁前,不要听取任何和平的建议。”

     除了华盛顿以外,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也曾发出过指令,要对印第安人赶尽杀绝,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他们(即白人殖民者)将不能安静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让人感觉讽刺的是,杰斐逊是美国所谓的杰出民主领袖之一,曾提出过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说,还参与过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到了随后的麦迪逊政府期间,屠杀印第安人变得更加赤裸裸。麦迪逊政府曾经发布过奖励政策,即民众每上缴一个印第安人的头盖皮,美国政府就会颁发若干金额的奖励。

     在1830年的时候,美国白人殖民者国会还通过了一项法案,叫做《印第安人驱逐法案》,即通过正规的军事行动,有组织有计划的将印第安人驱逐到更远的地方去。凡是不愿走的,全部杀掉。

     通过这项法案,美国白人殖民者政府花了大约六七十年的时间,将印第安人基本杀的七七八八,没剩多少。

     我之所以要在美国政府(或国会)前面,加一个“白人殖民者”的定语,是因为这个政府跟土著印第安人基本没啥关系。这是一个由欧洲白人殖民者建立的政府,对本地的印第安人没有任何认同感,本质上干的是鸠占鹊巢的事情。

     除了上面所讲的这些外,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林肯总统,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他曾经下令绞杀过38个土著部落酋长,而这些酋长都没犯啥事。

     不夸张的说,在屠杀印第安人这件事上,美国政府内部所有的白人殖民者政治精英,基本都保持了高度一致。

     由于得国不正,大家是否可以理解,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基因中,所存在的一种不安全因素感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现在住的大房子,是你的上一辈人通过杀烧抢掠霸占得来的,当时把房屋里的原主人和其家庭成员,全部杀掉了,你现在会住的心安吗?

     如果你把场景转换到这种角度,并把自己设身处地放在这个位置上,你就能理解美国这个国家的心理状态。

     由于欧洲白人殖民者建立的政府,在北美这块土地上得国不正,我觉得美国这个国家的文化基因中,存在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转换到现实场景中后,可能就变成了,看谁都是潜在“威胁”。生怕某个力量变强大后,站出来指责他、惩罚他、驱逐他。

     02

     —

     资本主义的本质,带有殖民性和扩张性。

     什么是资本主义呢?这个概念比较大,也比较宏观,不同的人可能有些不同的理解。

     不过,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具象化一些。

     比如,假设你出资几百万,开了一个公司,招了一些员工,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是一个小“资本家”。

     那么,作为一个小“资本家”,你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什么?

     是不是都是如何赚钱。

     你不会在乎法律的边界在哪儿,赚钱的手段合法与否,只要所做的业务能赚钱,就OK。

     现实中,之所以有人愿意守法,不是出于“资本家”的本性,而是受到了违法惩戒的反弹。即当做的业务触犯法律时,其个人或公司遇到了很大的麻烦,比如被罚很多钱或者个人要坐牢。

     在这种情况下,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所以,资本的本性,带有一定扩张性。假设今年赚了100万,则明年可能想挣200万,后年想挣300万。随着个人物质消费的不断升级和欲望的不断提升,想要挣到的金钱数额,会不断提升。

     这种情况,反映到公司上市阶段后,会更加明显。

     还是以前边的例子为例。

     假设你的公司做的很成功,每年盈利几千万,并且有投资方不断加入,经过几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到几个亿,并且顺利上市,则接下来基本就会完全被资本所掌控。

     因为所有的投资方、中小股民等,都希望通过投资获得回报。

     因此,你的公司业绩需要不断提升,每年的盈利额只能上涨不能下跌,股价不能出现大幅回落,至少要保持平稳有序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新的市场。

     由此,资本的扩张性和殖民性,就会逐渐展现出来。

     当国内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你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如果海外市场过于封闭,无法进入,则你可能会希望通过强力方式打入进去。

     就好比,当清朝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后,西方资本家一片欢呼,因为他们觉得终于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东方神秘大国,在这个“遍地黄金”的国土上,自由挣钱。

     资本家并不在乎被打开国门的所在国家民众,生活的怎么样。他们只在乎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像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一样,在扩张领土时把所吞并地域的民众,视为自己的子民,而是把他们都视为自己殖民的对象。

     对于被殖民对象来说,资本家要把他们的民族自信和膝盖骨,彻底敲碎。他们要么成为资本家的奴隶,要么成为资本家的劳工。

     总之,最适合他们的归宿,是工厂流水生产线上的螺丝钉。

     由于资本的这种扩张性和殖民性,资本带有原始的武力冲动。为了征服不愿打开国门的国家,或者某些不听话的民族,资本需要随时以武力为后盾,让他们低头。

     而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最早在西方盛行,并且在当下,美国是资本主义的集大成者,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最强者。

     所以,美国看谁都是潜在“威胁”。凡是不愿按照美国逻辑开放国门的,是它的“威胁”;凡是可能挑战到美国资本家愉快挣钱的,是它的“威胁”;凡是可能挑战到美国资本挣钱逻辑的其他体制路径,也是它的“威胁”。

     对于资本而言,如果挣的钱一年比一年少,导致财务报表难看,盈利下降,股价下跌,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我觉得,这也是美国这个国家,看谁都是潜在“威胁”对象的体制原因。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资本集合体,它的体制驱动着要把全球所有国家和民众,都整合成资本集合体下的世界工厂链条。

     讲到这儿补充一句。

     关于上面提到的例子,只是为了方便大家比较具象的理解资本的扩张性和殖民性,而不是说中国也是这样。我觉得,只要中国不是一个被资本驱动和控制的国家,即体制的根本属性不发生变化,中国不太可能走西方殖民主义的路径。

     03

     —

     西方资本主义在扩张和殖民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即向全世界扩张和殖民,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比如,当地的民族主义者会坚持抗争,导致他们的殖民成本变得非常高。

     殖民成本一旦超过了资本获益收入,则殖民将变得没有意义。

     所以,他们发明了两条操作路径:

     一是搞代理人制度,二是搞分化制度。

     所谓代理人制度,是指在当地找一个买办代理人阶层,然后通过控制这个买办代理人阶层,来间接控制当地的政治、经济等,并据此获利。

     如果大家去回顾历史,会发现,清朝末年在经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本来早应该垮台,但是清廷足足又多撑了大约五六十年。

     有很多资料研究清廷为啥能多撑五六十年。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其中之一是,清廷在末年阶段,其实已经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从清朝末年跟西方列强的割地赔款谈判中,略窥一二。

     西方列强在打赢中国后,本来想对清廷提出超高额的赔偿请求,索赔金额超过清廷几十年的收入,并且完全不想有任何妥协。

     李鸿章代表清廷在跟西方列强谈判时,曾经十分犀利的指出,你们这种索赔标准,其实是在把清朝政府往死路上逼,把清廷彻底搞死。

     但如果清朝政府垮台了,你们将一分钱都拿不到。

     因为到时候新兴的民族主义革命政权取代清廷后,他们不会给你们钱。

     民族主义者只会跟你们死磕,一次败了打第二次,第二次败了打第三次,正规战打不过就打游击,让你们在中国的殖民成本,远远大于可能的收入。

     西方列强们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把赔偿金额谈到了清朝政府垮台的边缘。即这么高的赔偿金额,既不会把清朝政府瞬间搞垮,又把压榨金额达到了极限。

     通过代理人制度,西方资本在殖民过程中,把殖民成本降到了最低。但是,代理人制度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买办阶层之所以愿意当买办,有时也是逼不得已。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资本与世界各国代理人阶层之间的关系,基本属于既斗争又团结的状态。有时大家利益均沾,有时需要互相防备。

     因此,习惯性的保持警惕,甚至把别人当做潜在“威胁”,是一种思维惯性。

     除了代理人制度以外,第二个操作套路是,对所殖民国家或地区实行分化策略。

     这个分化策略,后来演变为均势战略。

     其中的道理,我觉得也不复杂,即翻成俗语来讲,就是通常所讲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折不断。

     如果一个被殖民的国家,全体民众团结一心,则殖民成本必将大大增加。但如果这个国家的各种势力,被切割的稀碎,则殖民相对就变得容易很多。

     中国在100多年前,大约有几百个政党,每个政党都有自己不同的主张和理念。整个国家也被各个列强和官僚买办代理阶层,切割成很多块,不同的势力范围之间,彼此谁都不鸟谁。

     对于分化或均势策略来讲,挑动不同势力范围之间内耗,是一个基本操作。

     只有彼此之间冷不丁陷入紧张状态,甚至发生一点走火摩擦的事情,作为上层统治的西方资本,才更容易把控整体局势。否则,一旦人家联手,你可能就完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全球最大资本利益结合体的美国,自然有种看谁都是潜在“威胁”的冲动。有时即便没有“威胁”,它可能也会搞点“威胁”出来。

     比如,美国对朝鲜之所以实行敌视政策,我觉得本质上跟朝鲜的体制没啥关系。如果只是谈论体制,沙特的体制比朝鲜还不“民主”。沙特属于完全的封建制度。沙特政府自己曾披露说,沙特大约有3000多个王子和公主,每人一生都可安享巨额俸禄。

     而沙特的国王,据说有38个老婆,生了100多个孩子。

     但是,美国跟沙特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在我看来,美国对朝鲜实行敌视政策,本质上属于其分化和均势战略的延伸。只有在朝鲜半岛保持适度的紧张,美国才能在东亚保持存在,并控制韩国的政治和经济。

     通过控制韩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美国还能牵制中国的发展。从这个逻辑角度来讲,美国把朝鲜视为“威胁”,基本是一种必然。

     04

     —

     在控制美国政府的诸多资本集团中,军工复合体基本属于最大的资本集团。

     这话不是我说的。美国的历任总统,对此也有深刻体会。

     比如,艾森豪威尔在总统任期结束之时,在告别演讲中曾经专门警告说,“ 我们必须防范军工复合体刻意或不经意获得不当的影响力,灾难性错误配置权力崛起的可能性,永远存在。”

     由于军工复合体势力的庞大,美国的国家政权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武力倾向。军工复合体们会不断渲染各种外部“威胁”,以此获得更多的国家资源分配机会。

     所以,美国在跟中国较劲的同时,还在跟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朝鲜、古巴等一系列国家,不断较劲。

     对于军工复合体来讲,他们甚至可能在“期待”发生某种军事冲突。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挣钱。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联邦政府每天烧掉大约数十亿美元。而一帮军工复合体们,则是赚的盆满钵满。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兴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战中,美国先是保持中立,左右不得罪,两边大卖军火,赚了大量的钱。后来,美国参战后,军工企业接收到大量的订单,体量急剧膨胀,最终形成了现如今尾大不掉的局面。

     按照现在的公开披露,美国的军工企业在二战期间,拿到了政府各类合同总值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五大巨头,即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雷神和通用动力,基本都发迹于这个时期。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军工行业和经济体系之间,产生了结构性的关联。大量的研发、就业、订单、对经济的推动等,都来源于跟军工相关的行业。

     “战争经济”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一个国家被军工复合体绑架后,这个国家陷入武力逻辑悖论,即动辄就说别人“威胁”它或者要“威胁”别人,基本成为一种必然。

     05

     —

     最后讲一下美国的独立战争。

     在美国独立之前,北美土地上没有美国人,只有英国人、法国人、印第安人。

     所有后来的所谓“美国人”,其实都是以英裔为主的欧洲白人殖民者。

     这些到达北美这片土地的白人殖民者,大多是冒险家。你想啊,当时那个年代,航海技术不发达,条件特别艰苦和落后。远涉重洋数万公里,从欧洲大陆跑到美洲大陆,本身就是一件极富冒险性的事情。

     很多人在半道就死了。

     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一个大的背景是,北美并没有现如今的美国和加拿大之分。在北美这块土地上,只有英国的一个个殖民地。没有国家形态,整个北美地盘,基本都是英国殖民地。

     还有一些是法国殖民地。

     美国之所以爆发独立战争,本质上是由于英国的资本家和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的英国海外殖民资本家,因为利益分配不均,所导致的。

     很多英裔殖民者冒着丢半条命的风险,跑到北美这片土地上,跟野兽搏斗,屠杀本地土著印第安人,靠着手下的黑人奴隶,逐渐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向英国政府交税。

     但是对于英国政府来讲,你生是我英国的人,死是我英国的鬼,不交税怎么行。而且,英国政府派了军队驻扎在北美殖民地,在北美殖民地闹独立之前,这些军队本质上是保护这些海外殖民资本家的。

     北美的殖民资本家为了少交税,跟英国议会进行了多次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双方有拉锯,有反复,不过总的来讲,英国议会其实做了不少妥协和让步。

     比如,1765年英国颁布《印花税法》后,由于遭到北美殖民资本家的抵制,英国于1766年废除了《印花税法》。

     1770年3月,在北美的英裔殖民者和英军发生冲突,导致英裔殖民者5人死亡,英军士兵1人受伤。事件发生后,英国取消了对北美地区除茶税以外的其他所有赋税和关税。

     当时,在北美的英裔殖民者,基本分成两派。简单来讲,一派是和派,另一派是独派。

     对于和派来讲,他们并不想独立。因为他们觉得,我们本来就是英国人,干啥闹独立?大家远涉重洋,只是为了冒险发财搞点钱。现在英国政府已经妥协,何必为了钱而丢了自己性命。

     钱的事,最终归结到钱上来解决。要是为了钱而跟自己祖国打仗,要分家闹独立,脑洞太大了。

     但是对于独派来讲,他们觉得,老子为了钱就舍得豁出命去。在两派闹的非常激烈的时候,独派的人甚至对和派的人搞暗杀、火烧啥的。

     当时驻扎在现如今加拿大地区的英裔殖民者,看到这种情况后,觉得独派的人是疯子。

     1773年发生的为了抗议英国征收茶税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独派的人伪装成印第安人干的。他们把自己打扮成印第安人,跑到停泊在波士顿的一艘英国货轮上,将装载的342箱茶叶倒入海中。

     当时,英国政府基本只剩一个茶税,还在征收中。这帮人连茶税也不想交,伪装成印第安人,挑拨英国政府和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顺便借刀杀人。

     在这些人中,有好几个是美国的开国元勋。

     1775年发生的所谓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即莱克星顿枪声,起因是英军发现了独派的一个武器库。英军派了800个人,跑去销毁该武器库,不料在莱克星顿这个地方,双方发生了冲突。

     随后,英王大怒,觉得英国政府已经做了这么多妥协,基本都没在征啥税了,你却还在跟我瞎搞,于是派军5万,誓将独派全部剿灭。

     在英王眼里,这帮人就是贪得无厌、毫无诚信的野心家加骗子。

     美国的几位开国元勋,比如华盛顿、杰斐逊等,都是黑人奴隶主。他们不是“民主”、“人权”斗士,而是贪得无厌的殖民资本家。他们拥有庞大的资产,到处屠杀印第安人,还有黑人奴隶。

     他们在后世的光环,基本都是在成王败寇后自己给自己添加的。

     我说这些,是想表明,美国之所以动不动就看别人不顺眼,视别人为“威胁”,是因为在这个国家的立国基因中,就有崇尚武力的因素。

     这个国家不是由一群最讲道理且温和的人建立的,而是由一群最崇尚武力,且为了自己利益可以引发各方战火的人,建立的。

     结语:

     美国现在之所以对中国的发展感到焦虑,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政治精英阶层在研究中国后发现,中华民族也不是吃素的。

     中华民族在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打过无数次的仗。虽然战争带给这个民族巨大的创伤,但是这个民族却有惊人的繁衍和生存能力。

     中国看似温和,但却也相当崇尚武力。

     中国虽然没有殖民扩张性,但是却有体制融合性,即很多跟中国产生交叉、重合的民族,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被中国的文化所吞没,没了。

     所以,川普上台后,曾一度想跟中国脱钩,离中国远点。但是,脱了半天没脱了。

     再过几百年,中国肯定还在,但是美国在不在,不好说。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多点“赞”或点击“在看”,多多互动。微信的推送规则是,如果经常互动,我就会在你的常读列表中,能很方便的找到。如果不互动,慢慢可能就不太容易找到了哈。感谢大家支持!

     全文结束,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击“赞”或“在看”。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