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想为啥沦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2021/11/25 9:37:40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看了司马南对某想的点评(没看全,只看了部分视频),简单谈一下个人看法。

     先声明一下,都是个人观点,不一定都对。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留言指正。

     一、关于国有改制问题。

     我不清楚某想当年改制的具体细节。不过客观来讲,国有改制的问题,有些可能确实有些复杂。

     当时的一个大背景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资源配置错位严重。

     所以,国家层面想要通过系统性的激励民营企业,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等方式,来激活市场经济。

     大家都知道,在几十年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所有的经济行为,都由政府统一调配,统一生产,统一分配等。

     在这种体制下,政企不分是一个基本现象,即政府和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完全在一个体系内。或者换句话说,政府就是企业,企业就是政府。

     这也是有些朋友可能发现,直到今天,有些国有企业内部还保留行政级别的原因之一。由于在那个年代,国有企业属于体制内的单位成员,所以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一般按照行政级别确立上下级关系。

     这个历史传统,在某些国有企业内部,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计划经济的问题之一是,由于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且内部分配整体倾向于大锅饭模式,个体对物质的欲望很难被激发出来。

     久而久之,生产效率变得越来越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系统性的进行国有企业的改制。

     由于工作原因,偶尔接触过一些案例,感觉有些情形可能确实不一定简单。

     比如,有的国有企业可能已经濒于破产,甚至严重资不抵债。于是,在地方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这些国企被进行政策性破产,主体被注销,所欠债务一笔勾销。

     但在现实中,虽然原来国企的那个壳,没了,但人员却还都在。于是,原班人马随便凑点钱,另行成立一个名称几乎都一样的公司,继续生产经营。

     大家可以想象,这些人由于对原先的资源、渠道非常熟悉,只要愿意出力气,很快便赚钱了。

     这其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人员还是那些人员,厂房还是那些厂房,或者其中的细节之处是否完全不存在猫腻等,都不是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给出答案的问题。

     当你时隔二三十年,再去追究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可能不会很容易。

     尤其是,当年处理这些事情的领导,基本已经退休,有些甚至可能已经去世,而由于时间久远,很多证据可能已经缺失,想要把当年的这些事情全部捋清楚,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所以,胡锡进微博中的意思,我感觉说的既隐晦又明确。

     一是从宏观角度来讲,很难说在当年的这些改制过程中,没有一丁点问题。很多人可能带有部分“原罪”。如果现在要系统性的追究他们的责任,把他们的历史过往全部捋一遍,可能会引发部分有钱群体的恐慌和出逃。

     二是从技术角度来讲,由于时间过去太久,人员出现离去,证据可能存在缺失,且有些资金经过二三十年的经营后,即便原先可能有些问题,现在基本也已洗白,想要通过司法手段,非常快速的把资金扣住,基本也不太容易。

     当然,我说这些,不是给某想洗白,只是描述一下我自己的观点。我从来没跟某想合作过,也已经好久没买它的产品。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没有某想的任何人跟我联系过。

     二、关于是否属于金融帝国的问题。

     我没去复核司马南在视频中讲的此点内容,是否属实。不过从逻辑上来讲,我觉得市场经济中的大多数企业,可能都没啥道德。

     我见过的大多数企业,做大多数事情的内生动力,都只有一个,即挣钱。

     什么事情挣钱,就干什么。

     学过政经的朋友应该知道,金融寡头是所有寡头的终极形态。

     为啥金融寡头是终极形态呢?

     因为万物归宗,挣大钱的终极逻辑就是用钱挣钱,通过金融手段聚拢财富。

     与其辛辛苦苦通过生产物质去换取货币,还不如直接操控货币换取货币。或者像美国那样,直接印货币,垄断全世界货币发行权,那更牛。

     所以,某想如果真的去并购银行,搞小额贷款啥的,我觉得完全符合一家普通企业的运行逻辑。

     银行虽然没有货币印刷权和发行权,但是聚拢了社会部分区域相当数量的资金。所在区域的任何实体企业,想要扩大规模搞生产经营时,可能都需要借助银行的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只要做好内部风控,基本稳赚不赔。

     而且,银行通过控制货币资金的分配权,间接控制了所在区域的实体经济。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行长坐在一起时,是银行行长牛,还是房地产开发商牛?

     在大多数情况下,开发商基本处在给对方端茶倒水的角色。

     有朋友可能会想,如果司马南所言属实,那某想为啥不远万里跑到国外去并购银行?

     主要是因为,国内的银行并购不了哈。

     国内的银行业受到国家监管层的高度监管,不是你想插手就可以插手的。美帝跟中国谈了很多次,想要中国开放银行业,但是中国一直不愿意。

     而国外有些国家实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包括银行业。

     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去并购银行,或者自己开银行。监管尺度松很多,万一经营失败也可以破产,非常适合资本操控。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对于小额贷款业务来讲,也是一项非常挣钱的业务。

     只要做好征信对接,控制好坏账率,一旦资金转动起来后,挣钱的速度杠杠滴。

     某想的问题,我觉得不在于做这些事情,是否符合企业的运营逻辑,而在于之前给自己加持的光环形象,太多了。

     就好比,假设某人天天标榜自己是好人,是正义侠士的化身,则一旦某天大家发现他不是这样时,人设就崩坍了。

     但如果这个人从来不这么标榜,则即便大家在某天发现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干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大家的心理落差也不会那么大。

     三、关于给高管发高薪的问题。

     关于某想给高管发高薪的事情,我以前在其财报中也见过。

     在某想的财报中,我没看到每个高管具体的薪水数额,但是看到一个总数,确实不低。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放到一个普通民营企业身上,估计大家也不会有很大意见。

     毕竟,人家高管给自己多发点钱,跟别人似乎没啥关系。

     但是,某想存在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它的钱是怎么挣的,二是它的起源是怎么来的。

     这是两个很容易触发公众敏感神经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某想的前身是中科院的一个下属单位。由于国企改革的大背景,公众很容易对国有股份在某想中的逐步退出,产生很多联想。而某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靠政府采购获得了很多订单。

     也就是说,它靠国有资产扶持起的源,并靠部分政府采购发的家。

     这就让它对自身所挣财富的分配自由权,打了一个很大折扣。

     公众会很自然的认为,某想在内部财富分配方面,要有更高的道义要求。

     但某想现在显然没有做到。

     要知道,苹果CEO库克在2020年获得的现金报酬,也只有1000多万美元。大家可以用汇率算一下,1000多万美元合成人民币,大概有多少。

     何况,库克生活在美国,美元在美国的实际购买力,达不到美元跟人民币的汇率换算比例。按照个人粗略体会,1000多万美元在美国的实际购买力,大概也只相当于在中国三四千万人民币的购买力。

     结语:

     最后,说几个个人观点总结:

     1、我觉得某想之所以被舆论如此不喜欢,主要是因为它的战略定位出现问题。它在向国外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淡化中国身份,讲了一些跟国内市场运营逻辑相悖的话,让自己左右被打脸。

     细心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美国的跨国公司。美国的跨国公司基本不会否认自己的美国基因,一般都会说自己是总部在美国,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某某区域的公司。

     而华为在介绍自己时,也说华为是总部在中国深圳,但是业务范围扩展全球的跨国公司。

     但某想的CEO杨元庆有次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还曾闹出某想不是中国企业的尴尬报道。虽然杨元庆事后在微博解释,说他的本意并非如此,而是说某想并不仅仅是一家中国企业,不是说某想不是一家中国企业。

     但从这种尴尬报道的背后,也能看出,某想在有意淡化中国身份。

     从公众情绪角度来讲,这完全让人无法接受。

     2、某想现在所面临的尴尬舆论处境,跟它给自身所加持的太多光环,和公众的期许与巨大落差,存在很大关联。

     某想出身于中科院。仅从中科院这个名称上来看,就可以让公众产生很多期许。但是,某想在先天很有优势的情况下,却后劲发力缓慢,直到现在还抹不去组装厂的名声。

     对于其他的企业来讲,如果去搞金融业务的话,公众可能不会产生那么多失落。毕竟,没期望也就没失望。

     但是,某想去搞金融业务的话,公众自然的会产生失落。

     大家都盼着你打出一片民族科技拳头产品天地,你却去搞蝇营狗苟的事情,公众自然的会觉得,真是白瞎了国家最初的扶持资金,也白瞎了有段时间内的政府采购支持。

     而且,某想一直自称民族企业,曾经还领过啥科技进步奖。但整了半天发现,科技没啥进步,自己却可能跑去干别的了。

     这很要命。

     3、柳传志曾经被人尊称为教父,但教父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跟美国黑帮电影中的教父,完全是两回事。在中国语境下,教父更倾向于指非常德高望重的人,简称圣人。

     圣人需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个人风格,做非常大的克制。

     总之,圣人更接近于不是人。

     但是,当柳传志退休高薪的报道被传出来后,他的圣人形象基本就坍塌了。

     创始人形象坍塌,对企业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

     同时,在中国这样的语境下,资本搞小圈子,是一件非常犯忌讳和惹众怒的事情。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天下为公,即便是商人也要如此,尤其是顶级商人。

     大家看一下范蠡那流传千年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故事,就知道了。

     但是,之前在网络上流传的“泰山会”报道,让这些商界大佬的人设形象,一下在负面道路上狂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度搜一下,我不展开多聊。

     4、虽然如此,最后还是说一句可能不一定所有人都爱听的话:我觉得如果不买某想产品,属于消费者个人选择;如果批评某想公司,属于用户言论自由;但如果搞打倒式运动,则务必不能脱离法律。

     我看到有些留言比较激动。

     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时代。对于个体来讲,可以有购买选择,可以有言语批评,但是建议绝不能上升到群体打倒式运动的程度。

     不论你看某想多么的不顺眼,但至少从目前来讲,没看到证据显示有重大违法之处。也不论你认为某想给高管发高薪,是多么的不合理,但至少从目前来讲,没看到证据显示存在明显违法之处。

     或者说,即便有的话,也应该由司法机关按照证据和法律流程,介入处理。

     凡事以事实和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们当下社会的一个基本评判标准和社会底线。

     如果脱离了这个标准,可能会引发更多严重的社会后果。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多点“赞”或点击“在看”,多多互动。微信的推送规则是,如果经常互动,我就会在你的常读列表中,能很方便的找到。如果不互动,慢慢可能就不太容易找到了哈。感谢大家支持!

     全文结束,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击“赞”或“在看”。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