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1亿,却花9000万买假数据?
2021/12/15 23:58:22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影视行业收视率作假问题,已经被抨击很久。
2017年时,上海东方卫视的著名主持人曹可凡,借着参加全国人大代表会议的机会,曾经公开抨击过这种现象。他还表示,要借着参加人代会的机会,提交相关书面建议,力争杜绝这种虚假现象。
但现在4年过去了,该买还是买,基本没啥太大变化。
01
—
有朋友可能感到疑惑,即为啥杜绝虚假收视率这件事,这么难?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影视行业是一个眼球行业,尤其对于电视剧来讲,由于国内用户还没有完全形成付费观看的习惯,对于成本回收和利润赚取的方式,主要靠广告费,于是便催生了收视率这样一个标准。
大家在看电视时,基本都是免费的。有线收费频道,非常少,基本不是电视行业的主流。
但大家要知道,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讲,拍摄制作成本,往往很高。而电视台或网络平台在播放这些电视剧时,并不是无偿播放的,需要向制片方花钱采购。
从法律角度来讲,即所谓购买电视剧的版权。
如果电视台或网络平台不去购买版权,则人家制片方不会让你白白播放这部电视剧。
当电视台或网络平台买了一部电视剧的播放版权后,电视台或网络平台就需要去拉广告,把这部分采购成本收回来。如果拉回来的广告费足够多,超过了采购版权的成本,则多出的部分,属于电视台或网络平台的盈利。
但是,广告商在支付广告费时,需要一个参考依据。
比如,电视台说,在我某个时间段来投放一段15秒的广告,收费100万,则广告商会问,收费依据是什么?
所以,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就成了电视台在播出这部电视剧时,前后所插播广告位的收费依据。
简单来讲,如果收视率高,则广告收费就高。如果收视率低,则广告收费就低。我想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都懂,就不展开多阐述。
02
—
2、催生出收视率标准后,电视剧的制作公司之间,便产生了竞争。
对于电视行业来说,大家要知道一个基本的概念,即电视播放资源是有限的。
全国的卫星电视台,就那么几家。每个星期的黄金播放时段,就那么几个。而对于观众来讲,能够趴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也是有限的。
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睡觉,所以最佳观看时间,一般就是晚上7点到9点之间。尤其是每周五和周六晚上的7点到9点之间,属于黄金时段中的黄金时段。
在这个时间段,全国的电视观众最多。
于是,电视剧制作公司之间,便产生了竞争。
通俗来讲,几乎每个制片公司在制作完电视剧后,都希望自己的电视剧,能够在上面这些黄金时段播放。否则,哪怕剧再好,可能也没多少人看。
在这种竞争态势下,电视台便产生了反向要求,即要求制片公司在向它们兜售的电视剧时,收视率必须要达到多少以上。
如果达不到,则将其从上面这些黄金时段撤出,放到一些冷门时段播放,价格也大打折扣。
于是,收视率便成了制片公司的“命门”。
如果一部剧的收视率高,则不但意味着可以卖个好价钱,还可以放到黄金时段播出,增加曝光率,提升背后制片公司的知名度和形象。
反之,则可能拍完便赔本,甚至无人问津,卖不出去。
03
—
3、在这种无序竞争态势下,催生出了一些问题。
大家试想一下,假如一个学生,想要通过正规程序考出高分,则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非常不容易。
但是,如果通过作弊手段,把分数改一下,则一下就高分了,多简单。
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就干了这件事。
第一个干这种事的人,肯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你想嘛,本来可能这部电视剧不咋地,但是通过购买了假的收视率数据,则一下卖出了高价。电视台通过这虚高的收视率数据,也拉到了高额的广告费。
而广告商不明就里,觉得虽然花了大价钱,但是广告曝光效果很好,也觉得很满意。
各方皆大欢喜。
但慢慢地,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都去这么搞,最后变成了一地鸡毛。
如果诸位对劣币驱逐良币这个概念,理解不深的话,通过电视行业的收视率作假这件事,就可以深刻体会。
由于很多人都在买收视率数据,对于那些不买的,则反而被秒成了渣。
因为在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能拍出像《人民的名义》这种超级爆款作品的。大多数人拍的电视剧,可能属于80分。而别人通过作弊手段,一下就变成了90分,怎么竞争?
像《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之所以没买收视率数据也能火起来,是因为人家本身是95分,已经超出了作弊成绩,所以掩盖不住光芒。
但是对于其他没有那么优秀的作品,在作弊手段面前,基本就没法出头了。
但当多数人都形成这种思维惯性后,愿意好好认真拍戏的人,也便减少了。
无序竞争发展到最后,便是极度的内卷。最后很多制片公司可能发现,不买收视率已经完全不行,甚至收视率也变得极其昂贵,开始买不起。
先是劣币驱逐良币,然后劣币之间开始内卷,把很多人搞得苦不堪言,但是却又出不来。
04
—
4、国家为什么不强势介入?
因为从理论上来讲,这属于潜在的商业腐败行为,不是政府腐败行为。
对于政府腐败行为而言,国家层面的监察委等有义务主动介入,主动调查,遏制腐败蔓延。
但是,对于潜在商业腐败行为来讲,虽然理论上政府公权力机关也有权直接介入,但是现实中一般在报案后才介入。
所以问题是,有人报案吗?
我不太确定现实中是否有人报过案,但是即便有人报案,也存在以下一些法律难点:
第一,如何证明?
大家要知道,所谓收视率数据作假,是一个通俗概念上的理解,但到了实践中,这个问题很复杂。
比如,选取样本的不同,就可能造成统计结果的偏差。
假设市场上有10个人,其中5个人持有A观点,另外5个人持有B观点,则如果你只统计持有A观点的人,则你得出的结论便是,市场上所有人都持有A观点。
我这个例子,看起来比较简单。到了实践中,市场上可能有1亿人。你不可能把1亿人全部进行采访统计,只能选取一些样本来进行统计。在这种情况下,选取样本的不同,便会对统计结果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严格来讲,这是一种法律擦边球行为,很难讲一定就是违法。
第二,如何取证?
这些收视率统计工作,主要由商业公司完成的。
目前,在业内比较有名的公司,有索福瑞和尼尔森。前者是央视旗下的一家公司,后者是一家总部在美国的外资企业。
对于这些商业公司的商业行为,司法机关在没有特别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一般也不好直接介入调查。
你总不至于在人家正常营业的情况下,直接冲进去把人家公司资料全部查封,把人家资料都搬走,搞得人家公司没法正常经营。
如前边所述,这些统计学意义上的事情,本身就比较复杂。虽然从通俗意义上来讲,有些业内人士觉得有作假,但是法律角度不一定能够非常轻易的认定违法犯罪。如果查了半天没查出道道来,人家可能会告你违法办案,反过来要求国家赔偿。
所以,虽然这事已经闹了很久,但是除了偶尔上新闻热搜,让吃瓜群众贡献一点流量以外,基本没啥特别大的实质变化。
05
—
5、在上面这些因素影响下,催生出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
曹可凡在2017年抨击收视率造假时,曾经说道,收视率造假风气让电视台、制片方、广告主、观众,每一方都受累,唯一的获利方是操控收视率的公司。
那么,谁是操控收视率的公司?
资本存在的唯一驱动力,便是逐利。资本没有为公共服务的属性。一旦资本获得某种社会公共“权力”,给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大于给社会增加福利的可能性。
当资本进入互联网后,资本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获得超额利润。
而当资本进入收视率行业后,资本也会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引领行业走向,让自己获得超额利润。
06
—
6、收视率造假问题,最终损害了电视台利益。
短视频在最近几年之所以能够非常快速的兴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上缺乏高质量优秀长视频。
观众属于用脚投票的群体。
当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都不太好看时,观众就会把注意力切换到别的领域。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实反应。
我记得当年《人民的名义》、《琅琊榜》、《庆余年》等电视剧在播出时,我追了好久。但是,在没有好看的剧时,我可能就会去看一些长文或者短视频。
所以,在电视剧质量不断走低的情况下,观众就会从电视台流失到短视频网络平台。
而广告主也不是傻瓜。
当他们无法再相信电视剧的收视率时,就会把广告费投给网络平台流量主。
所以,曹可凡前边讲的这些话,稍微有点不准确。观众不会受累,广告主也不会受累,他们直接用脚投票走了。真正受累的是制片方和电视台。前者沦为给收视率公司打工,后者发现电视观众人数不断流失。
电视台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则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
由于广告主开始不断跑到网络流量平台打广告,电视台的营收变得越来越差。等下次市场上出现好剧时,电视台可能发现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这些好剧的版权。
于是,电视版权被网络流量平台买走。
在网络流量平台买到这些好剧时,他们会吸引更多的广告主前来做广告。于是,网络流量平台进入正循环,越做越大。
经过一段时间后,电视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结语:
虽然大家都在聊这个话题,但我有些悲观的认为,这个问题短期内不一定能够解决。等到未来某一天,技术不断发展,收视率的统计方式通过技术革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这个问题才可能最终消失。
人类社会的很多问题,并不是通过制度解决的,有些是通过技术解决的。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多点“赞”或点击“在看”,多多互动。微信的推送规则是,如果经常互动,我就会在你的常读列表中,能很方便的找到。如果不互动,慢慢可能就不太容易找到了哈。感谢大家支持!
全文结束,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击“赞”或“在看”。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