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会害人
2021/12/22 12:00:00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有朋友让我聊一下震旦学院这件事,我在网上找了一个5分36秒的视频,仔细听了一下。
在发表观点之前,先把视频中这位老师的讲课内容,做一下归纳总结,供不知情的朋友参考。
01
—
这位老师在视频中主要讲了以下内容:
1、当年日军在南京确实做了反人类的行为,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些行为,需要特别去研究,包括研究军队、人们的教育和士兵等。
2、对于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人这件事,是没有数据支持的。
3、30万人是一个大概的估计,有人估计3000个,有人估计2万个,也有人估计50万个,还有估计7万的。之所以说了30万,是因为解放后有历史学家找了其中一个人估计的30万,作为南京大屠杀的数据。
4、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国民党政府一直没有统计具体人数。但其实这个应该是可以统计出来的,因为每个人有身份证号,通过失踪人数、尸体人数等,可以统计出来。
5、由于没有统计具体人数,日本对此一直否认(还讲了一段所谓日本首相和中国领导对话的故事,不知真假)。
6、由于不知道死的是谁,有名有姓的是谁,没有名没有姓且没有身份证号,那么这个30万数据,只是中国历史小说写作的一个概述。就好比古时候写的什么战斗死了10万或50万,这只是一个概述,我们没有确切统计出来,到底死了多少人。
7、有学者根据这个数字去统计,有名有姓的都没统计出来几千个人。
8、中国历史学家在解放后,乱造了一个上下5000年,其实我们没有这么多历史。
9、我们没有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去研究,30万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所以,无论我们在国内如何去宣传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我们没有史料去支撑这段历史。
10、我们再去看一看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所有的犹太人都是有姓名记载的。我去过欧洲的好几个集中营,他们都真实的统计出屠杀的犹太人和逃难的犹太人,但是中国没有。
11、对于中国这段历史,如果没有史料支撑的话,那也只是民间说说而已。
12、也许死的人比30万更多,也许死的人不足10万,或者可能真的只有3万,但是我们今天都不知道了,因为没有这个统计。
13、中国做学术一直都不严谨,这是其中一个折射。
14、我们现在能统计出日本大屠杀幸存者有61人,那么这30万人应该也都统计出来,但是很遗憾,我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没有统计。
15、我们不应该永远去恨,而应该去记住这段历史,反思一下战争是怎么来的,这才是最重要的。不应该针对某一个民族,永无止境的恨下去。
这位老师的上述讲课内容,是在国家公祭日期间发表的。一众网友在看到这段视频后,对南京大屠杀的30万数据来源,逐一进行了史料披露。
其中非常权威的证据之一,是当时对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判决书。其中明确提到,当时南京“被害总数达30万以上”。

关于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数的具体证据和数据来源,在网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很多。这位老师在发表这些内容时,显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
02
—
这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可以跟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为什么对犹太人的屠杀有大概统计,但是对南京大屠杀没法做到精准统计?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纳粹在屠杀犹太人时,犹太人跟当时的德国人混杂居住在一起。
纳粹需要将犹太人从当时德国的居住人口中定向挑出来。
如果没有精准统计的话,很容易杀错人。
但是,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是战场疯狂行为,见人就杀,不需要挑人,因此没有统计。
其实,犹太人那边也没有十分精准的统计,因为纳粹在即将战败时,知道干的这些事不对,销毁了大量的数据和证据。现存的统计数据,是根据盟军胜利后缴获的一些数据,进行调研后所作出的大概结论。
而日军当年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是一场彻底的反人类行为。
我在以前的文章也大概聊过,有些日军老兵在回国后写下回忆录,说当时战场物资很紧张,上级长官下令就地征收。
于是,抢劫、强奸等行为,开始蔓延。上级长官又下令要销毁证据,于是抢劫、强奸等行为最后变成全城大屠杀。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说话,成为证据,所以最后把整个南京城的人,都给杀了。
在杀的过程中,有人以杀人取乐,屠杀变成了狂欢。像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所学的杀人比赛,属于真实历史,日本国内媒体当时还做过报道。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这个报道截图,都是日文,是日本媒体的原样报道。能把屠杀平民行为公开在纸媒上报道的,可见当时日本国内的心态,有多么扭曲。
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怎么期待进行精准统计?
人家把你全城的人都给杀了,就是为了不留证据。你还要苛求后人进行精准的甚至精确到身份证号码的统计,这不是脑残么?
03
—
第二,关于对战争的反思。
这位老师讲的关于对战争反思的这段话,存在很大歧义。
因为“反思”这个词,一般指对自身所犯错误进行反省。反思不是一个正向思考的词汇,而是具有反向思考的意思。
但是对于中国来讲,在当时属于被侵害者,属于受害方。
你让一个受害方去反思,请问反思啥呢?
所以,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日本的军国主义。而不是面对中国受害者的后代学生们,说要反思一下战争是怎么来的。
我们确实不应该心怀仇恨,但是我们也没有资格为先人去原谅日本的军国主义。
记住这段历史,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后代牢记一个道理,即落后就要挨打,而不是为了反思啥。
我们可以正向的去思考总结一下,即近代中国百年为什么落后,为什么被世界各国打败,在未来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反思这个词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很容易产生歧义,且让人有不太舒服的感觉。
04
—
第三,关于老师教学内容和标准的问题。
从这个事件中,还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即老师有没有在课堂上随心所欲讲述自己观点的权利?
从这个老师所讲的内容来看,这些观点和内容,显然属于她非常粗浅的个人观点。
我觉得除了在面对高阶研究生阶段的开放性命题讨论以外,在其他情况下,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粗浅观点的权利,尤其在面对基础教育阶段时。
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知识点都是固定的,且已经被前人多方位总结。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老师的任务是把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知识点,教给学生,而不是讲授自己的什么观点。
否则,为啥教育部门要统一安排教材呢?
更何况,这个老师讲述的内容,可能都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人观点,而更倾向于信口雌黄。
你想嘛,关于南京大屠杀30万数据的问题,网上一搜就可以搜到很多资料。这个老师显然没有做这方面的调研工作,或者可能做了,但是选择不相信这些权威数据,而更愿意相信自己不合理的怀疑和猜测。
所谓个人观点,一般来讲也要经过个人的思考。比如我写的东西,大多数是我的个人观点,是我个人的思考总结。在遇到一些客观数据时,我也会尽最大能力去查阅,做到不出现基础事实的硬伤。
也许我的观点,不一定都对,但是至少经过我的查阅调研,以及思考总结。
但这个老师讲的这些东西,严格来讲可能连个人观点都算不上。
在面对高年级学生时,如果老师想要讲一些个人观点,我觉得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觉得要说明两点:一是跟学生说明,这是我的个人观点,让学生有个基本的判断;二是跟学生讲清楚,这是个人观点,不会作为考试内容,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不然,可能涉嫌挟公器以行私授,万一个人观点有误,可能会误导下一代。
05
—
第四,关于历史虚无主义。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进行盲目否定历史的行为。
有的人,貌似在谈历史,其实属于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一些表面看似有些许道理的怀疑,去否定历史,进而否定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历史重大事件等,最后对整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产生影响。
像南京大屠杀这种事,如果你用非常具体的尺度,要求把每一个被屠杀者的姓名、身份证号啥的,都查出来,否则就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基础事实进行怀疑,则属于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属于过去式,在人类发明时光机之前,我们只能靠当时十分有限的条件和资料,去对重大历史事件作出判断和定性。
这种判断和定性,基于的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盖然性。
如果你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检测条件,去要求核实历史事件中的所有细节,否则就去否定历史,则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可能都不复存在。
比如,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们对古人历史的重大参考。但是,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逐一的去问过所有人吗?详细校对过每个人的身份证明吗?
如果你这么要求,则属于历史虚无主义。
日军在南京搞大屠杀时,他们会一排排的先核实好身份,让南京政府做好人员统计和登记,然后再进行屠杀吗?
当然不会。相反,他们会尽量销毁证据,毕竟屠杀这种事,又不是什么好事。
当时兵荒马乱,首都都沦陷了。你用和平时代的取证标准和尺度,去要求历史战乱时期的重大事件认定,这种逻辑本身就是幼稚且荒唐的。
幸亏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还不算太久远。要是再过几百年,被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人一搞,可能真会让后代产生混淆。
如果一个教历史的人,本身带有历史虚无主义,则这样的人,可能本身就不适合教历史。
06
—
第五,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问题。
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日本侵华战争行为,我们之所以一而再的提起,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层意义:
1、以史为鉴,方能知兴衰。
牢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一个道理,即地球生物圈本质上属于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即落后就要挨打。
如果忘记这段历史,历史有可能会重演。而只有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上面这些道理,历史才可能不会重演。
2、民族感情。
这段历史发生的时间,还不算久远,属于民族感情的一部分。
作为这段战争的受害者,我们有义务去记住这段历史,也有义务时刻提醒日本记住这段历史。这是中华民族近代沧桑史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现实意义。
由于二战结束时,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导致日本的军国主义并没有完全被清理,所以时刻提醒这段历史,也是属于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复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这是一段我们占据绝对道德高地的历史话题。在中美关系不稳定,日本跟着美国不断加强与中国对抗关系的今天,时刻提醒日本牢记这段历史,也是国际政治和外交舆论斗争的组成部分。
07
—
第六,关于课堂举报的问题。
一个总的观点是,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力,可能比网络上的各种观点和言论的影响力,都要大一些。
正如视频中这个老师所言,她的很多观点和内容,也是受她的老师所影响。
因为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带有天然的权威性。在学生时代,除了家长以外,老师讲的话基本属于天然正确的话。
而网络上的很多言论,凌乱而复杂,大家本身对其带有一定的怀疑性。
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谨言慎行,是一个基本的职责要求。
也许这个学生把老师上课内容录制下来,并放到网上的行为,可能存在些许争议,但是这个老师讲课内容如此不严谨,我觉得最后被开除,总体来讲不冤。
结语:
本来这篇文章应该昨天发的,昨晚陪孩子睡觉睡的早,一觉睡到了早上5点半,所以发晚了。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多点“赞”或点击“在看”,多多互动。微信的推送规则是,如果经常互动,我就会在你的常读列表中,能很方便的找到。如果不互动,慢慢可能就不太容易找到了哈。感谢大家支持!
全文结束,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击“赞”或“在看”。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