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春晚越来越不好看?
2022/2/1 22:42:08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我看到一堆人在吐槽春晚。

     春晚被很多人吐槽,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像春晚这种承载了太多功能,需要讨好全国人民的节目,变得越来越难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春晚节目本身的很多诟病。

     在我看来,其中最让人诟病的,莫过于小品节目。

     春晚的小品,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挑唆亲子关系。

     2、挑唆婆媳关系。

     3、挑唆夫妻关系。

     4、挑唆男女关系。

     5、挑唆社会道义底线关系。

     “挑唆”这个词,也许用的有点粗鲁,不过在我看来,就是“挑唆”。

     虽然我理解,戏剧需要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来展现故事情节,但是我觉得,在春晚这个舞台上,凡是没掌握好火候的,基本都等于“挑唆”。

     因为春晚这个舞台特别大,观众超级多,而且又属于超级特殊的日子,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凡是在这样特殊团圆的日子,用上面这些人物关系之间的剧烈冲突,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基本都属于让人尴尬的故事。

     我举几个例子。

     在《父与子》这个小品中,孙涛扮演的“父亲”,刚出场时对儿子评价的台词是什么?

     他说,儿子的作用就是,锻炼你的力气,挑战你的脾气,给你无限的勇气,提高你的嗓门,捏住你的气门,抓住你的命门,磨练你的脸皮,加速你的衰老,减少你的寿命,降压药让你管饱,总而言之一句话,气蒙了你拉倒。

     大家试想一下,假设你家里有个儿子,正好处在青春叛逆期,父子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点磨合,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到这段排山倒海一样的台词,彼此尴尬不?

     所以,这是一个在用别人的痛点,展现自己小品喜剧效果的作品。

     而且,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痛点,而是一个极端的痛点。比如,我养儿子这么大了,从来没觉得儿子的作用是上面这些。现实生活中,谁要是很认真的跟我讲,儿子的作用是上面这些,我会觉得这个人脑子有点问题。

     看完这个小品后,我不觉得故事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儿子身上,而更多的在这个孙涛扮演的“父亲”身上。大家想嘛,当你把自己的儿子定义成这样一个带有明显敌意的负面角色后,你的儿子能跟你关系融洽吗?

     所以,这个小品是不是在大过年的“挑唆”亲子关系?

     这个小品的背后,反映了编剧和春晚导演以及审核人员,带有明显的父本位思想。

     即父亲干啥都是对的,儿子干啥都是错的。儿子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听父亲的话,否则就是锻炼你的力气,挑战你的脾气,给你无限的勇气……云云。这个父亲从来没想过,他的儿子已经成家,媳妇都有了,连孙子女辈都快出生了,但是他还在把自己的儿子当做自己的“财产”。

     在贾玲扮演的《喜上加喜》小品中,展现的是婆媳矛盾。但问题是,现实中有多少儿媳会拿自己婆婆开玩笑,并且拍短视频到处传的?

     即便真有点矛盾,一般也都只在自己家里或非常小的圈子里说说,现实中大家见过有多少人,会把明显对婆婆的负面评价,拍成短视频传到外边,还沾沾自喜的?

     被婆婆发现后,还辩解说这是拍视频时的夸张创作表现。这属于既不尊重婆婆的人格,也不尊重婆婆的智商。

     这种在现实中发生几率极小的小概率事件,被搬到春晚舞台上,让全中国人民在过年期间观看。这不是公然“挑唆”婆媳矛盾吗?

     万一谁家里婆婆和媳妇之间,真的有些矛盾,大家坐在一起看了这个小品后,不是徒增尴尬吗?

     小品的编剧和春晚的导演,可能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他们只是纯粹的想要制造一些笑料,即便这些笑料是建立在一部分人的尴尬和痛苦之上的。

     郭冬临那个《休息区的故事》,如果实在拍不出笑料,我觉得拍成一个温情坚强的抗疫故事也可以。但是,编剧和导演偏偏要把故事情节往夫妻冲突的角度,去引导。

     从法律角度来讲,夫妻关系是平等的。从理论上来讲,夫妻两人遇到什么事,一般也都是商量着来。当然,现实中可能一方在某些事情上占主导多一些,也比较常见。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这种模糊的处理边界,属于夫妻相处之道。

     但是,小品中一定要把夫妻两人的关系,分出个你我高低来。比如,开场没几句,两个男性就开始讨论,在家里跟老婆之间的关系,到底谁是老虎谁是武松的问题。

     在夫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讨论这种问题不是属于公然找茬吗?

     小品刚开始大约三四分钟,节奏就变成了夫妻两个人吵架。两个人不停拌嘴,互相讽刺挖坑,甚至说要离婚,而另外一个人则变成调解员。本来可以设定成抗疫的故事,硬生生被拍成了婚姻纠纷调解现场。

     里边还有一些很搞笑的台词。当郭冬临老婆被派去抗疫时,郭冬临明确表示反对,理由居然是,“正因为你是女的不能去,到那里开展不好工作,因为你好看,到了那里都看你去了,谁还看病。”

     听到这句台词,我感到编剧和春晚导演简直是脑子有病。

     这不仅是侮辱观众智商,还涉嫌丑化抗疫。

     大过年的,凡是结婚有家庭的,都是想和和美美坐在电视机前一起乐呵一下,结果却看这糟心剧情。万一谁家夫妻之间稍有些矛盾,看了这种吵架剧情后,没准还会有些尴尬。

     而沈腾演的那个小品,主要是讲老赖如何赖钱,别人还拿他没办法的事情。最高法院为了对付老赖,出台了各种办法,做了各种宣传,结果被人家一个小品,搞得老赖们可能底气瞬间提升,虽然这个小品中其实有一些误导观众的法律误区。

     我挺喜欢沈腾这个演员的,我说上面这些,不是为了抨击沈腾。

     我只是想表达,这种带有法律误区且严重违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维倾向作品,拜托就不要演了。老赖之所以不能成为老赖,不是靠他们自身的良心发现,而是靠社会主义法治的铁拳。

     这个小品情节确实搞笑,但是对于那些维权无门的债权人来讲,看到后会作何感想呢?

     还有像姜昆主演的那个小品,广东的朋友们听着不会觉得尴尬吗?虽然我不懂粤语,但我觉得姜昆用不伦不类的粤语,来刻意制造笑料,可能会让广东的朋友感到尴尬。

     如果不是在春晚这个舞台上,这些小品有些问题也就罢了,因为观众有选择权。大家把频道一换,可以不看。但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大多数人的传统习惯就是看春晚,基本不会有其他选择。结果,春晚的舞台上就放了这么一些糟心的小品。

     这些槽点和诟病背后,反映的是小品故事编剧和导演不尊重观众的基本心态。他们没有去想,这些作品可能会给不同的观众带来不同尴尬。他们只是毫无同理心的去掰开不同群众的痛点,把它们制作成笑料,然后供其他人作乐。

     而且,我觉得也不是小品越来越难做造成的这个现象,而更可能是因为春晚这个舞台的审核标准出现了问题。因为昨晚我偶然刷到辽宁台一个反映电信诈骗的小品,我觉得基本逻辑比春晚的这些小品,要好很多。

     辽宁台的这个小品,讲的是两个搞诈骗的人,如何想法设法骗人家钱,最后又被戳穿的故事。这个故事,看着基本不让人觉得尴尬,其中情节非常好笑,而且结尾处还有普法,个人觉得比央视春晚那几个小品,强多了。

     如果让我给央视春晚的这些小品打分,我觉得整体分数是不及格。我倒不是觉得演员演的不够努力,而是觉得这些作品的整体方向,出现了偏差。

     当作品的整体方向出现偏差时,你演的再努力也是徒劳。

     正所谓,如果方向错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这些在大过年阖家欢乐之际,特意跑来挑唆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男女关系、社会道德底线的作品,最终反映了春晚审核尺度上的一些诟病:庸俗、无知、傲慢。

     当一个舞台逐渐变成一个庸俗、无知、傲慢的舞台后,则被人广泛的吐槽和骂,基本是一个逻辑必然。如果它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我觉得最终将会被观众所抛弃。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多点“赞”或点击“在看”,多多互动。微信的推送规则是,如果经常互动,我就会在你的常读列表中,能很方便的找到。如果不互动,慢慢可能就不太容易找到了哈。感谢大家支持!

     全文结束,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击“赞”或“在看”。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