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加快建设统一市场?
2022/4/14 8:40:42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最近,国家层面发布了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文件。我看到有些朋友没有完全看懂,在此做一些个人解读。

     在解读开始之前,先讲一个基本观点,即中国目前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全国统一市场。文件只是提出要“加快建设”,而不是从零开始建设。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文件的全文,认为核心意思可以归结为以下一句话:

     打通内循环的任督二脉,破除阻碍内循环的各种壁垒,加快形成畅通无阻的内循环体系。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提出加快建设统一市场的要求呢?

     我觉得重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欧洲在未来可见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穷,而不是越来越富。

     中国在过去20多年间,通过迅猛发力的外贸经济,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关于这一点,我相信属于基本事实,不多加以阐述。

     那么,我们在进行外循环贸易的过程中,主要交易对象是谁呢?

     结合最近一段时间的数据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

     欧盟、东盟、美国、韩日。

     也就是说,欧盟是我国重要的外贸交易伙伴之一。在排名前几位的外贸交易数额中,可能有差不多四分之一左右,来自于跟欧盟的交易。

     可是,欧盟今年可能会遭遇什么场景?

     由于俄乌战争持续进行,短期内看不到停止迹象,欧洲今年的石油、天然气、粮食价格等,可能都会持续上涨。

     前段时间,俄乌之间本来已有和解迹象,但是由于布查事件的发生,目前和解已然无望,战争还要持续多久,不得而知。

     在我看来,关于布查事件的真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乌克兰作为“欧洲粮仓”,今年已经无法再次承担此重任。现在已经4月份,按照乌克兰所处地势的纬度和温度,4月底、5月初左右是春耕季节。

     由于战争不可能在4月底、5月初结束,今年的春耕铁定无法进行,今年欧洲的粮价大概率会出现上涨。

     要知道,粮食可是硬通货中的硬通货。吃饭问题,是人存活于世的基本需求。到时候,欧洲的财富,可能会被上涨的粮价,以及已然上涨的油价、天燃气价等,逐渐洗劫。

     而且,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属于现代工业制造的基础原料。

     一旦这些基础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不但影响居民日常生活,还可能影响欧洲工业的发展。

     比如,欧洲经济引擎之一德国,它的汽车工业非常发达。像我们日常开的大众、宝马、奔驰等系列车,都是德国产。德国每年靠这些发达的工业产业,赚取了大量外汇。

     欧洲经济另外一个引擎法国,也有很多著名的工业企业,比如施耐德、米其林、道达尔。

     一旦石油、天然气等这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击穿德法这些国家的工业价格成本后,它们这些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在市场上将逐渐失去价格竞争优势。到时候,工业产品的衰落甚至逐步空心化,将给它们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主要对外贸易伙伴中,有占将近四分之一外贸份额的贸易伙伴,陷入困境,无力再跟我们维持以前的外贸份额后,我们的外循环是不是会受到影响?

     2、中美经济贸易可能因政治因素影响,陷入不确定波动。

     中国由于体量不断增大,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因各种因素陷入波动的可能性,在不断加大。

     这种波动,有一系列表象:

     第一,美国对来源于中国的商品,增加关税。

     第二,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

     第三,美国打压、制裁中国企业。

     第四,美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

     第五,美国试图通过金融手段围猎、收割中国。

     中美之间经贸关系的时好时坏,既可能跟美国选情有关,跟美国不同党派有关,也可能跟特定事件有关,比如俄乌战争。

     美国想要中国站在美国这边,制裁俄罗斯,但中国不愿意,于是美国反复表态要经济制裁中国,甚至不断威胁恐吓。

     相当于说,在未来可见一段时间内,我们跟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贸易伙伴,随时处在关系不稳定甚至可能破裂的边缘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放心地将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放在与他们所进行的外循环身上呢?

     3、韩日有可能被拉入北约体系,与中国产生关系不稳定状态。

     韩日在这几天,参加了北约的外长会议,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信号。

     大家都知道,北约是美国搞出来的,当初是为了遏制前苏联而设立。随着前苏联解体和华约解散,北约本应解散,但是却一直未解散,至今存续。

     从目前来看,北约已然成为美国搅动世界局势,甚至掌控世界的一个有力抓手。

     从此次俄乌危机展现的表象来看,美国可能已经不太需要联合国。

     联合国是二战胜利的产物。联合国在成立之初,成员国数量相比现在而言,少很多。大批的亚非拉殖民地国家,尚没有独立。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联合国中的多数成员,都听从于美国,美国显然是联合国体制的最大受益者。

     但到现在为止,联合国已经反过来成为牵制美国的工具。

     我给大家列一些数据,方便大家理解。

     1946年,联合国第一次大会在英国召开时,一共只有51个国家出席。而到了现在,联合国会员国数量已经达到193个。

     短短70多年间,联合国会员国数量,涨了大约4倍。

     而新增的这些国家,大多数是原属于英法等欧洲列强的亚非拉殖民地。这些国家,早先年饱受西方国家殖民摧残,对这些西方国家没有好感,非常不容易受美国控制。

     所以,从美国的角度出发,联合国已然成为累赘。北约,才是美国的更有力抓手。只要通过北约这个组织,牢牢掌控全世界的最高武力值,美国便可以架空联合国,在全世界为所欲为,并可以随时收割世界。

     而对北约武力值形成挑战的,基本只有中俄两国。

     我们原先的固有思维是,北约不断东扩,挤垮俄罗斯,然后再东扩和南下,对中国形成威胁。

     但事实上,美国也可以弯道超车,即跳过俄罗斯,直接把韩日甚至台湾,拉入北约体系。

     这样的话,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韩日甚至台湾加入北约,再加上南部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入北约,同时再拉拢中国西部的一些小国家加入北约,北约将对中俄形成战略包围圈。

     最后,就看印度是否顶得住。如果印度没顶住,也加入了北约,则中俄基本成为孤岛。

     而韩日两个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基本属于美国的半殖民地。在是否加入北约这个重大事情上,我觉得它们没有战略决策自主权。

     一旦韩日加入北约,中国与韩日的关系,可能会迅速下滑。

     政治关系的迅速下滑,可能会连累经济关系出现波动。一旦中国与韩日之间的经贸关系出现波动,相当于说中国跟另外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合作伙伴,产生关系不稳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外循环将可能再次遭受打击。

     综上,大家是否发现,在中国的经济外循环体系中,基本只剩东盟这个相对比较大的贸易体,跟中国维持着较为稳定的外贸合作关系。

     因此,如果再不加快打通内循环壁垒,建设中国内部统一大市场,等上面我讲的这些变成事实后,我们可能会遭遇经济发展困难。

     而如果我们完全打通了经济内循环体系,以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衡量,中国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吸引力。因为14亿人口数量,相当于欧美、韩日人口总和。

     这样庞大的市场,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和运转起来,基本可以覆盖分属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欧美、韩日市场潜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通内循环呢?

     我挑一些重点,跟大家做一些解读。

     第一,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

     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环节是,生产和需求。需求驱动生产,生产引领需求。

     什么叫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苹果在早先年开发出触摸式智能手机后,让消费群体无比惊叹,每出新款必排长队,有人甚至不惜卖肾,也要买苹果手机。

     市场经济的最朴素逻辑是,先有需求,然后有人接到订单后进行生产。

     而高阶逻辑是,先给消费群体制造出高质量的生产供给,然后创造和引领需求。

     苹果通过早先年的技术突破,并提供高质量供给,吃了很多年的红利。

     而高质量供给,还会引领生产,提升生产力。比如,4G、5G等技术,基本都是在触摸式智能手机被发明后,才逐渐研发的。触摸式智能手机的发展,还让人们进入了直播、视频会议等时代。

     中国以前走的基本是朴素逻辑之路,即先有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产品针对的基本是中低端产业。因为普通大众的需求,基本出于生活必需或本能。

     在未来,我们需要去超前思考和生产,引领消费。

     第二,实行统一市场准入,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

     我觉得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更大挑战,不在于企业,而在于不同的地方政府。

     凡是做过企业的朋友,可能有个体会,即不同地方政府的营商能力,存在差异,有时甚至存在很大差异。

     比如,民间俗语“投资不过某某关”,就是一个侧证。

     如果全国所有地方政府的营商能力和提供的营商环境,完全一样的话,则基本不会有此类民间俗语存在。

     正因为有差别,不论是外商还是内资,在进行企业投资决策时,第一件需要考虑的事情是,你的企业准备在哪个城市设立和落地?

     这个相当重要。

     有时候,不夸张的讲,可能会决定你所设立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

     由于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企业资源和资本不断向营商环境较好的地域集中,并且形成内部经济的地区性差异,以及不同地域群体的贫富差异,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加速形成。

     第三,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市场交易成本大致包括:因垄断所形成的成本,因不正当竞争所形成的成本,因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权力寻租等所形成的成本,以及流通成本等。

     比如,淘宝在刚兴起时,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促进了中国内地人、财、物的流通。但是到了后期,屠龙少年变成恶龙,光一个直通车就可以薅掉很多中小商家的羊毛。

     所以,去年开始国家层面重拳出击,把带有垄断倾向的互联网公司,打到肉疼。接下来,反垄断将可能一直在路上。谁如果想搞垄断,反垄断机构就可能打谁,因为垄断严重推高了市场交易成本。

     除了反垄断之外,对于搞假冒伪劣等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搞地方保护、行业保护、权力寻租等行为,估计都会重拳出击。

     因为这些行为,都推高了交易成本,不利于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建设。

     还有,文件中提到了降低流通成本。估计下一步,可能会有降低物流成本的具体措施出台。毕竟,货物运输等物流成本,也是一个占有一定比例的交易成本。

     第四,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

     从大的方向来说,产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物权,二是债权,三是知识产权。

     保护物权,是为了保护每个个体以及企业家,对自身所拥有财产的基本安全。保护债权,是为了保护市场交易安全。保护知识产权,是为了保护和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这三个方面的保护制度,目前都有。但目前的挑战之一是,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同执法或司法部门,执法或司法的尺度,可能存在不一样之处。

     比如,一个案件如果由这个省的司法机关承办,可能是这个结果,而如果由那个省的司法机关成本,可能是另外一个存在些许差异的结果。

     这种保护尺度的不一致,可能导致生产要素和资源,向保护得较好的地方集中,不利于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形成。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要点,大家可以自行阅读,我不一一解读。

     总之,要打通内循环,形成内部统一大市场,以便应对未来外部市场可能的不确定因素。

     不过,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觉得中国未来的总目标,可能是要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所在国和最大的消费所在国。

     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环节,无非是生产和消费。

     如果你生产最厉害,消费也最厉害,则将妥妥的成为世界经济第一,谁都离不开你。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利润的大头和经济驱动的大头,都将在中国。

     美国当年之所以是宇宙第一强,也是因为它生产最厉害,消费也最厉害。

     后来,美国逐渐将制造业外移,内部产业空心化,生产变得不再厉害,导致它不得不定期到全世界通过金融手段薅羊毛。

     当它薅不到羊毛,而消费却仍然最厉害时,美国的纸币不断外流,高消费模式难以为继。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多点“赞”或点击“在看”,多多互动。微信的推送规则是,如果经常互动,我就会在你的常读列表中,能很方便的找到。如果不互动,慢慢可能就不太容易找到了哈。感谢大家支持!

     全文结束,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击“赞”或“在看”。你们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