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兵车行》
2022/3/1 12:50:56 棒棒医生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杜甫41岁,已经西漂7年,到处投简历,拜码头,仍然谋不到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好不容易在年前献马屁文《三大礼赋》,打动了唐玄宗,得到待制集贤院的机会,只等着补缺。此时的他,可算是一个准体制内人。这一天,杜甫来到长安西门外,可能是送人,或者是郊游。就见到这样的景象,兵车隆隆,战马嘶鸣,士兵们雄赳赳气昂昂奔赴前线,一幅令人热血澎湃的场景。杜甫忍不住走近前去看个究竟。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竟然是这样,为什么会是这样?上前线保家卫国,不是最大的正能量吗?何至于爷娘妻子,拦着不放,跑着不舍,牵衣顿足,哭声震天?其眷恋、悲怆、愤恨、绝望之情,任铁石心肠者,也不能无感。那么,他们到底是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原来,他们要去打南诏

     南诏地处云南,在吐蕃大唐帝国之间,是一个重要的缓冲区。大唐非常重视与南诏的关系,封其王皮逻阁云南王。750年,南诏王阁逻凤路过姚州,太守张虔陀竟然调戏他同行的美女,还勒索贿赂。没想到那时的封疆大吏也有这种德性,实在令人汗颜。阁逻凤如果忍一忍,送点美女黄金,这事儿也就过去了。但阁逻凤强硬拒绝了。张虔陀恼羞成怒,走上作死之路。他一边派人去辱骂阁逻凤,一边向朝廷诬告。阁逻凤冲冠一怒,干脆起兵,攻破云南,杀了张虔陀。杀了封疆大吏,那还了得,唐玄宗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讨伐。阁逻凤也怕了,遣使谢罪,表示仍然愿意归附做小弟。但鲜于仲通却不答应,进军直逼南诏首都大和城,要擒其王,改其朝廷。结果,强大的唐兵意外被南诏击败,死六万人。此后,南诏顺理成章倒向吐蕃,成为心腹之患。大唐就这样,为了一个垃圾官员,把一个重要的战略伙伴生生逼成了敌人。

     而在朝廷,大奸臣杨国忠却一手遮天,把鲜于仲通包装成民族英雄,大赞其战功。同时,大行征兵,要对南诏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打击。但当时的医学不够发达,云南地多瘴疠,士兵十之八九不是死于战斗,而是死于瘟疫。所以,老百姓多不肯应募。国家只好强征,到处抓丁,惹得怨声载道,哀鸿遍野。

     这就是当时的背景。

     咸阳桥渭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发生在这个地方。咸阳东有灞桥,西有渭桥,都是著名的送别打卡点。但凡送人到此,或折柳自拍,或置酒吟诗,在黯然神伤中总留有几分浪漫。但杜甫这里描述的送别却绝然不同,是真正的死别,而不是生离。是“孰知是死别”“此去必不归”。

     更悲惨的是,爷娘送走了子女,女人送走了丈夫,并不意味着悲剧的结束。战争的残酷在杜甫以后的三吏三别中更有续集:

     送走了子孙,老人也逃不了,《垂老别》“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老妇也不能免:《石壕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逃回家的败兵仍然逃不掉:《无家别》“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未成年的也要上战场:《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所以,杜甫与别的诗人不同,他不会简单地赞美战争,他看到了战争带给最底层人民的痛苦,并且感同身受。他对炮灰们饱含同情,这种共情穿透千年,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动我们。

     所以,千古诗人,只推杜甫第一。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问士兵他们到哪里去,其实他是准公务员,他难道不知道?这些平民子弟十五岁就被征去打仗了,到四十岁还在边疆军区屯田;去的时候还要村长帮着裹头巾,归来时已须发全白了。

     官家子弟会去打仗吗?

     基本不会。连杜甫这样的落魄官二代都“名不隶征伐”。在石壕村,抓丁的恶吏宁愿抓老妇人,也不会抓杜甫,因为他是免于征伐的。塞尔维亚有谚语:“在战争中,政治家提供弹药,富人提供食物,穷人提供孩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说的是武皇,谁都知道指的是玄宗。杜甫对这场战争的定性不是正义的保家卫国,而是统治者贪得无厌的开边拓土。诗人的胆子太大了!

     这其实是杜甫一向的主张。

     《前出塞之六》“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他反对无限的扩张和杀伐,即使是自己的国家。

     《北征》“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安史之乱中,唐借回鹘兵,杜甫认为,这些虎狼之辈的兵,还是少借为好。这可能有点迂腐,但这就是杜甫,因为他知道,倒霉可怜的还是老百姓。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前方打仗开边,血流成河;后方村庄田地荒芜,禾稻无收。

     后者才是国之根本啊,根本不固,则家国动摇,光口嗨有什么用?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不是耐苦战,而是无条件屈从,所以才被当成犬与鸡一样,一批一批地送去当炮灰,成就一夫功成。而他们的家人也逃不了朝廷(县官指朝廷)的压榨,租税一样不少。但是没有劳动力,租税从何而来?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不把人民逼到绝路是不会轻易罢休的。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居然发出生女好的感慨,绝望之极的反语。

     但是,生女又能好多少?《新婚别》“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生男埋没随百草,生女不如弃路旁。这一切灾难的根源,都在于统治者的“开边意未已”。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回应开头。阴风惨惨、鬼泣凄凄与牵衣顿足、哭声震天形成强烈的对比,人尚可以痛哭,鬼却只能在天阴雨湿之时,唧唧而哭,他们的哭声甚至传不到春闺梦里。读诗至此,亦可以同人鬼一哭矣。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棒棒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