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亭栋学术造假的又一铁证
2022/5/13 13:54:39 棒棒医生

     病人名字属于个人隐私,一般是不能透露公开的。但有些病人的名字却因为特殊原因被写进了医学史。如第一个用胰岛素的糖尿病人兰纳德·汤姆森,第一个打狂犬疫苗的Joseph Meister。

     在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历史上,也有一个病人获得此殊荣,她就是董秀芝。

     董秀芝的名字反复出现在关于张亭栋的报道里,《张亭栋:科学家是个老实人》《医者张亭栋:一辈子治好一个病就值》等。她是第一个用ATO治愈的APL病人,也是迄今无病生存时间最长的病人,48年,她仍然健在。张亭栋称她为“老患者”,每年要驱车去看望她。

     张亭栋在多篇论文里也提及她,尤其在1979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董秀芝的骨髓细胞学显示原早粒占非红细胞的72%,其中刺激型5%。这符合APL的诊断标准(异常早幼粒细胞大于等于30%)。

    

     我关注这一历史几年了,也一直认为董秀芝就是APL。直到昨天,我得以看到她的原始病历,才知道她极可能不是APL,甚至不是白血病。这真的把我惊到了。董秀芝1974年4月8日发病,先后有咽痛、牙痛、血尿、鼻衄、牙龈出血、发热等症状。4月18日住院,其时妊娠7个月。入院前门诊血象提示三系减少,白细胞3700,只略减少,初步诊断是急性白血病(非白血性)

    

     住院2天后,即4月20日,骨穿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报告如下图:

    

     作为血液科医生,这份报告击碎了我。我无法相信一个教学医院会出现如此不合格的报告,它的细胞分类仅仅计数了早幼粒细胞72%,其他的

     完全不计。怎么可以这样?这是不可原谅的!无论是哪家医院,这样的报告必须打回重写啊!然而,更大的问题是,该报告中明明写的是早幼粒72%,其中刺激型50%,张亭栋在论文中却改成刺激型5%。是笔误吗?当然不是。这是张亭栋有意为之的造假。

     所谓刺激型早幼粒细胞,是一个早已不用的陈旧概念,度娘都不知道。它指的是人体在感染等刺激下白细胞的反应性增生的形态,与APL的异常早幼粒细胞是不一样的。后者细胞内可见阿氏小体、异常颗粒、畸形核和核仁等。如果是刺激型为主,那就不是白血病,而是类白血病反应。

     所以,张亭栋要把50%改成5%,同时把早幼粒改成原早粒(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这样才符合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不然,异常早幼粒细胞就最多只有22%,达不到30%的诊断标准。所以,董秀芝极有可能不是白血病,而是妊娠期间常见的血液学改变,血小板严重减少和凝血异常引起出血、贫血,又合并了感染,引起了白细胞不增高的类白血病反应(以前所谓非白血性白血病)。它本质上是一种应激反应,不是白血病,分娩后会自然恢复。董秀芝的治疗经过也证明这一判断。她入院后早期主要做的是抗生素、止血、输血等治疗,因为妊娠7个月,并没有开始化疗(6巯基嘌呤)和713注射液。而是在5月8日已经流产后才开始这两种针对白血病的治疗。但是,化疗只用了3天就停了,不可能有效。713用的是小剂量,每日仅2支肌注。我们现在已经确知,这种用法也是无效的。有效的用法是大剂量(每日5支)28日静滴,即所谓哈尔滨方案。董秀芝却小剂量仅仅一个月就获得了完全缓解,6月10日复查的骨髓象已经恢复正常(原始+早幼小于5%),此后多年反复查的骨髓象都是正常的。

    

    

     我想,所有的血液科医生都会判断,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小剂量有效,绝不会用大剂量。事实显然是,董秀芝压根就不是白血病,而是类白反应,那当然用什么药都会有效了。哈医内部的资深医生也有此怀疑,所以才给了我这份病历资料截图。他说,董秀芝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似乎确实如此,天意让她来到哈医一院,让她被误诊为白血病,由此导出后来的真发明:ATO治疗APL的哈尔滨方案。

     但无论如何,误诊就是误诊,这一神奇案例是假的,董秀芝本不必接受后来多年的三氧化二砷的毒性治疗。而张亭栋篡改骨髓报告和数据,则是赤裸裸的学术造假,铁证如山。原始病历也显示,张亭栋没有参与该病例的治疗,因为病历中没有他的名字。董秀芝曾经写过一份说明,说张亭栋不是她的主管医生。张亭栋对媒体也说了谎。不知饶毅教授以为然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棒棒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