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抗生素的事
2022/5/24 20:15:28 棒棒医生

     临床上有很多发热不退的难题,医生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调整抗生素,从低档换高档,从二联到三联,从窄谱到广覆盖,几个轮回仍然下不来,请来专家会诊,专家的建议更加高档…

     抗生素被当成一个法宝,似乎只要用对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其实是错误的思路。

     抗生素的使用有个72小时暂停(TIME-OUT)的机制,这其实是一个强迫医生使用抗生素时要放慢脚步的机制:不管病原菌未明的经验治疗,还是已明的目标治疗,既然上了抗生素,就要随时评估其疗效,尤其在48-72小时的时候,要暂停,思考一下为什么症状无改善,体温不下降?是抗生素选择的问题,还是别的问题?尤其要重点思考,重新评估有没有别的原因诊断对不对?而不能一味简单地升级抗生素,更不能抗生素用起来就不知道停,一直用到地老天荒。

     有一个病例,8岁小孩腹痛,诊断为肠套叠,予抗生素治疗几天无缓解,查CT后修改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转手术,已穿孔。术后长时间低热,各种调整抗生素不理想,甚至加用了抗阳性球菌的特殊级抗生素。

     这就是陷入抗生素不能自拔的典型例子。术后长程低热尤其是脏器穿孔伴腹膜炎者,理当考虑深部脓肿的可能,这是该种情况下不明原因低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压根就不是抗生素的事,再高档的抗生素,局部浓度也达不到,必须引流才能解决问题。

     该例所幸后来做了超声,证实果然有脓肿形成,做了引流后第二天体温就开始正常了。此引流之功也,非抗生素之功也。

     有一个川崎病患儿,使用了两种抗生素。什么原因呢?一是发热时间较长,二是有咳嗽,给下了一个急性支气管炎的并存诊断。所以,要用抗生素。

     这个理由是完全不成立的。

     川崎病不需要用抗生素,在中国最新的专家共识中,即使重症川崎病,也未推荐抗生素。国外指南更不用说。

     其次,有咳嗽就下个支气管炎的诊断,违反诊断学一元论原则。因为川崎病本身就可以有呼吸道症状,甚至可以有肺部的影像学改变,它能解释这些症状,不需要另外的诊断(支气管炎或肺炎)。如非必要,勿增实体,也是一个重要的诊断学原则。

     一个面部带状疱疹的老年病人,因局部红肿,请皮肤科会诊。会诊意见是加用抗生素。

     这个也不是抗生素的事。

     带状疱疹继发细菌感染是“罕见”(据UTD)的。除非有客观证据,如皮疹周围红斑扩大,局部有化脓,发热,实验室感染性指标异常等,不要轻易考虑继发细菌感染。本例并无这些特征,PCT也正常,细菌感染依据非常不足。就不应该急着上抗生素。

     一个结肠肿瘤术后感染,轮换抗生素,效果不佳,再开腹探查,各种黏连包裹,进行了再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后,腹腔引流液培养出耐药细菌,根据其药敏结果,换头孢西丁,继续使用一周余。

     这是错误调整用药方案的例子。临床医生判断抗生素的疗效必须从临床出发,药敏结果仅能作为参考。该例临床症状已经好转,体温恢复正常,说明之前的治疗有效,没有理由调整方案。

     作为手术医生,更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是,手术本身的技巧要提高,这是手术部位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医生有意无意忽略,而转移于抗生素。

     类似的例子我可以举出无数来。

     很多临床情况与抗生素无关,应该调整思路,多想想其他的因素。

     以上是近期学习抗生素合理使用病例的一点体会。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棒棒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