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性的奥义是什么
2022/6/3 14:40:04 棒棒医生
我写篇小文随便谈了谈中医"以毒攻毒"的思想,便有一堆中医出来说我"不懂",截图两个:


其实,我文中压根就没有谈中药毒性何指,他们都有读心术似的要教育我,中药的毒性是指药物的偏性,用对了证,毒即是药,用不对证,药亦是毒,中药毒性不等于西药毒性。如此这般云云。
咦,不意老中医今日会被人如此轻视,一个个上课不听讲,经典不学习,学医靠度娘的学渣们都敢在我面前充师傅了。
好吧,我就深入地谈谈毒性和偏性吧,看看中医的偏性究竟有何深不可测的奥义?
我们对一个医学专业术语不懂,首先不是去问度娘,而是要去翻教科书,基本概念的定义含意,教科书才是权威意见。
先看《中医学》,有专门一章《中药》,其中一节专论中医的药理,即药性理论。大致包括炮制(以减毒增效)、四气(寒凉温热)、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七情、十八反十九畏等,都是陈词滥调了。
对中药的毒性亦有大段专论。这一大段并没有关于毒性的定义,更没有说毒性指偏性。但从内容看,其毒性含义和西药并没有任何不同。它"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把有毒中药分为三级:大毒、有毒、小毒。”如大毒的中药可引起脏器严重损害甚至死亡,有生川乌、马钱子、巴豆、雷公藤等。这种含义和西药的毒副作用有什么区别吗?完全一样的东西啊!
教科书没有说毒性是指药物的"偏性",中药的毒性就是严重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以致死。
但它对毒性的认识仍然与现代医学有本质的区别。
现代医学的药物毒性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或超剂量,或长期蓄积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较严重的副反应。它是药物的固有属性,和治疗作用是一对矛盾,需要权衡利弊后决定。
所以,我们会用毒性大的药物治疗癌症,却不能容忍用毒性哪怕较小的药物治疗感冒,此无他,利弊耳。
但在《中医学》中,却把毒性产生的原因完全归之于用药的不当:剂量过大、用药太久、炮制不当、制剂不当、配伍失误、外用失控、误食误用等等。显然中医认为,出现毒性是你用错了,只要用对了,就不会有毒性。在中医看来,毒性似乎不是药物固有属性,而是医源性损害,是"药祸"。

这对广大的医生而言,实在是极不公正的。除非你是真正的神医,永远用药无误,否则,任何毒性反应都是你的过错。
而西医的观点是,即使你用法正确无误,也用对了证,毒性仍然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权衡毒副作用和治疗作用的利弊,而不是完全根除毒性作用。
但最不可思议的是,广大中医粉却对这一理论甘之如饴,仿佛出错的永远是别人,而不是自己。真是迷之自信啊。
我们再看第二本教材,《中药学》,相信我,关于药性理论,和《中医学》是完全一样的,也没有"偏性"之说,更没有"毒性即偏性"之说。
好吧,反正很多中医粉认为现代的大学中医教科书都偏离了中医的原旨和正道,不是正宗。
我们就去正宗中药学经典里看看吧。
所有的中药经典,如神农本草、吴普本草、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等,没有一本提及"偏性"和"毒性即偏性"。可见,这压根就不是正统正经正宗的中药学概念和理论。
我在一本不太有名的书里找到了"偏性"明确的定义,日本汉医学者写的《先哲医话》里道:"谷肉果菜者,正性也。草木虫石者,偏性也。故古昔养精以正性者,治病以偏性者。"
原来不过如此而已啊,这话一点也不难懂,大白话一个,可以吃的食物叫正性,能治病的药材叫偏性。如此,偏性不就是药性的意思吗?
《景岳全书》中亦有言,"即如家常茶饭,本皆养人之正味,其或过用误用,亦能毒人,而况以偏味偏性之药乎?"含义和《先哲医话》完全相同,偏性相对于正性而言,等同药物相对于食物。这是人人都明白的一个常识,而不是有深刻含义的医药学概念。
然而,总有部分中医享受玩弄文字的快感,总想赋于它特别的奥义。
《走近中医》中有一段论述,大意是,中药能够治病,关键在于它具有的偏性。中药的偏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是气,一个是味。这不是废话吗?四气五味就是中药药性根本理论,干嘛非要用偏性这个词?为了显得高深?
就像用全城静默代替封城,中文的博大精深是有传统的。
郝万山讲伤寒论,也讲植物的偏性,可以纠正人体的平衡失调云云。这仍然是等于药性的意思。
所以显然,所谓偏性,是药物区别于食物(正性)的可以治病的固有特性,是古人的一种非规范的说法,规范的说法是药性,翻译成现代医学术语是"药理作用"。
因此,把毒性说成偏性,等于说毒性就是药性,模糊了药和毒的分界,本质上是一种甩锅法,如果出了问题(毒性问题),他们会说是用的不对,辨证不对,等等。
这使我想起《大长今》里的一段,长今初做医女时,老师申主簿出了一道考试题,辨别药材毒性。长今把毒药和良药分辨得一清二楚,但申主簿却给了她不及格,长今万分委屈。后来申主簿解释,药物和毒物并没有明显的分别,用的好治病,用的不好就是毒。
申主簿的这一番说词听起来委实奥妙无穷高深莫测,其实不过是糊涂而已。
毒性是可以定性定量地界定的,是可以清晰观察和描述的,也是可以预测和避免的。现代药物做的毒理实验、药理实验、三期临床试验等,都是要明明白白地把药物的毒性搞清楚,不致于"尚不明确",事后甩锅。
21世纪了,靠玩弄文字来装高大上,是没有用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棒棒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