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循证医学专著吗
2022/7/2 11:01:49 棒棒医生
周末枯坐书斋,心如井水,远离声色,不见可欲,闭门读书写作,亦快事也。
继续对照阅读《循证中医药》和《实用循证医学》。
前一篇我们见识了中医临床和理论的证据分级,把四大经典列为临床和理论的最高级(1a级)证据。
这回我们看看为什么教材把四大经典列为1a级证据,端的有何依据?
我非常理解教材把《伤寒论》作为四大经典的代表,而不是《黄帝内经》。
教材认为“《伤寒论》是以临床最佳证据为核心的古代循证医学专著,而最佳证据的构筑是建立在中医四诊为基础之上。”

在教科书上直接把《伤寒论》定性为“古代循证医学专著”,可谓是石破天惊之论。
众所周知,循证医学概念的正式提出还是1992年的事,在整个的古代,没有任何一部书曾经被视为富有循证医学的精神,更不要说专著了。作者作此惊人之论,究竟何所据而云然?
依据之一就是,作者认为,伤寒论的最佳证据是建立在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之上的(如上)。这使我想起大约十年前与一位姓熊的老中医讨论循证医学的往事来,他的观点就是中医的辨证来自望闻问切,所以是最可靠的,西医的循证医学其实是剽窃中医的。原来他对循证医学一无所知。没想到,现今教科书《循证中医药》的观点竟然也与此类似。望闻问切如果就等于循证,那西医的视触叩听问加化验仪器检查不也是循证吗?如此循证医学岂非儿戏?作为循证医学的教科书,竟然不知道最佳证据来自系统评价,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外焦里嫩。
书中又说,“中医学的思辨过程与循证医学研究极其相近”。能说出这句话,已经证明对循证医学一窍不通了。循证医学从头到尾讲的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判断,与思辨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又不是宗教或哲学。
书中举例,说“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诊断太阳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并且说仲景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首先,仲景绝对没有明确指出这就是最佳诊断证据,是不是托梦给作者了我就不知道了。
其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只是太阳病的定义,或者诊断标准,并非是什么诊断证据,更不是最佳诊断证据。
假如真有太阳病这个实体(事实上这个假设并不能成立),怎样才能判断某个诊断方法是最佳诊断证据呢?
你必须把各种诊断方法都列出来,确定金标准(约定俗成的既往的太阳病诊断标准),把它们与金标准对比一下,比较一下各自的敏感度、特异度、似然比,看看哪个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最好,哪个才是最佳诊断证据。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两千年前的古书有这些概念,但至少至少,要比较一下各种方法吧,大致的准确率要有吧,才能有“最佳”二字啊。什么都没有,空突突的一句话,就成了“最佳”?那次佳、不佳的又是什么?没有比较,哪有最佳?
当然,我知道有些中医会这样辩解:古代是有比较的,不好的都淘汰了,流传下来的就是最好的“幸存者”。
把“幸存者”作为最佳的证据,就不要妄谈循证医学了,正如夏虫不要语冰。
西方传统医学中的无数疗法被循证医学所否定,它们也曾经是“幸存者”。
而《伤寒杂病论》的烧裈散,《本草纲目》里的人中黄、母猪屎……不也是“幸存者”吗?
关于诊断证据,该教科书缺乏最基本的概念,完全是一团浆糊,误人子弟啊。
作者不仅认为《伤寒论》荟萃了临床最佳证据,还认为其对证据的推荐分出了不同的强度等级,最强的是“主之”,中等的是“宜”,较弱的是“可与”。

如果以这样的逻辑判断,几乎所有的中医古籍都可以算是循证医学专著了。
比如《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不就是临床证据的123级吗?
《肘后备急方》判断疗效的词语有即瘥、便瘥、效、立愈、便即效、无不瘥者、至妙等(《本草纲目》里的类似词语更多,不详列出)细微区别,是不是可以说葛洪已经具有循证医学疗效评价的思想和方法了?
循证医学独创的不是分级评价的词语文字,而是其背后的评价方法。面对不同疗法的效果,并不是简单看它贴上的是什么标签,而是要用严格的方法来评价这个疗法及其结果是否真实可靠,以及是否值得推荐。
比如其某证下“桂枝汤主之”,为什么要桂枝汤主之?做过随机对照试验吗?用别的汤会如何?各自的有效数据能否比较出优劣来?安全性又如何?对患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其性价比和可及性又如何?把这些都说明了,你才能做出高质量且强烈推荐的建议来。什么对比的信息都没有,也没有研究的基本背景资料,直接就给出结论“主之”,你可以说这是经典,经方,万世不易,众方之祖,但它绝不是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是非常年轻的思想和方法,古老的中医要引进循证医学本来是非常好的事,但只能遵循全世界公认的循证医学的规则,而不能自己搞出一套规则,更不能随便给古代医籍贴上循证标签玩自嗨。循证中医药的成果,总要拿到国际上去秀才有意义,自定规矩的东西,拿得出去吗?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而不是循证医学专著,别开国际玩笑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棒棒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