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诗:百忧集行
2022/7/25 13:08:34 棒棒医生

     百忧集行

     杜甫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杜甫这首七言古诗大约作於上元二年(761年),其时,他刚在万里桥西,百花潭畔搭了一间茅屋,生活好不容易安定下来。

     回想他青少年时代的优游生活“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中年困守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不得志和耻辱,短暂的职场得意“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以及之后更加贫饿交加生死一线之间的去官西走逃难生涯“三年饥走荒山道”。总算熬过来了,虽说“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老杜总是心有不甘。但好歹活着,还有一间茅屋,这难道不是幸甚至哉的事吗?老杜怎能不百感交集啊。

     但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

     他想起十五岁的时候,那时身体像牛犊一样健壮,梨枣成熟时节,爬树摘枣,视若等闲。

     其实,十五岁的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在文坛的朋友圈里绝对算得上是大V,结交的都是大作家大诗人。”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他怎么会如此孩子气,效小儿辈上树摘枣呢?

     这其实很正常,谁没年轻过淘气过?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我记得我已经读黄高了,放假回来时,还会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玩捉迷藏,在村子各个犄角旮旯里一本正经地躲着。想想也是“心尚孩”之至了。

     但杜甫这里不回忆他少年时的文采飞扬春风得意,偏偏提及上树摘枣,显然是为了引起下面的两段。

     一者,自己年过五十,身体大不及从前了,不要说爬树,就连多站一会儿,多走两步路,都不能胜任。今夕之比,非常强烈。

     这似乎是心功能衰竭的表现,杜甫究竟得的什么病一直是我心里念念不忘的事,但至今也没有完全考证清楚。

     每况愈下,贫病缠身,人生愈来愈逼仄,这些都会在诗里反映出来。从这一年他写的一些诗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柟树为风雨所拔叹、病柏、病橘、枯棕、枯柟...

     这种逼仄感,无力感,杜甫早早就体会到了。而我要到五十岁后,才略有所感。

     而比贫病更为摧折人性和人格的其实是无法反抗的现实。所以,杜甫也要强颜欢笑取悦于达官和贵人,“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其实,他在长安困居的十年里,比这更为屈辱的事也干过,“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是也。唉,为老杜一哭!

     但是,再艰难,再落魄,哪怕身无一文,儿子饿死,杜甫也不改其“穷年忧黎元”之志。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贱不移的骨气和人格,从颜回那里一直传承下来的,代有其人。千古诗人,只推杜甫第一,这是主要原因。

     然而,小儿无法理解这一切,只知道饿得嗷嗷叫。家徒四壁,杜甫和老婆相对无言,束手无策,他的茅屋前枣树还没有长成呢。

     贫贱不移如果坚持到养不活儿子,又有何意义?人生真是残忍啊!杜甫也很残忍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棒棒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