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灵一号是怎么做出来的
2022/8/5 10:43:59 棒棒医生

     我对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这段历史倾注了过多的精力,有一个细节一直困惑着我,直到最近得到新证据才豁然开朗。

     目前,比较确定的事实是:癌灵一号是由哈医一院药师韩太云从民间偏方得到启发而于1971年3月研制成功的,所以又叫713注射液。它最初的配方是砒石(三氧化二砷)+轻粉(氯化亚汞),大约在1986年后去掉了轻粉,只保留三氧化二砷单体。

     而我很早就从哈医老人口述得知,其砒石早就换成了化学试剂三氧化二砷。因为三氧化二砷是剧毒化学品,需要通过公安部门的许可,费了好大的周折,才从武汉一家化工厂购进。

     这是非常合理的。因为,虽然砒石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毕竟还会有其他的杂质,怎样提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有纯净的三氧化二砷,直接拿来用不是更好吗?

     我的疑问是,什么时候癌灵一号不用砒石,而是直接用纯化学试剂三氧化二砷的?

     这个疑问一直得不到确切的解答。因为存世的知情人或语焉不详,或不愿不能回答。而当时的制剂室及资料早已尸骨无存。

     但天无绝人之路,果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居然在网上淘到了哈医一院药剂科1979年的一本《制剂操作规程》,里面赫然便有"癌灵一号"。与论文相比,这个是供内部员工使用的操作手册,是指导实际生产的,不可能有任何造假或保密的东西,应该视为绝对可靠。

    

    ?

    ?

    ?

    ?从这个操作手册我们可以确知,最迟在1979年,癌灵一号就是直接用三氧化二砷化学试剂进行制备的,而不再用砒石的原材料。

     而同样,也用甘汞即氯化亚汞代替了轻粉,也是纯化学试剂,不是混合物。

     所以,癌灵一号虽然前身是民间偏方,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化学药,无法归到中药或中成药一类,因为它用的全是化学试剂而不是中药材。

     我们再回头看张亭栋等四人1973年的论文,其文末附了癌灵一号制作的方法,如图。

    ?↙可以看到,这个制备方法与1979年的大致相同,它没有隐瞒什么技术秘密。用的也是化学制剂亚砷酸(即三氧化二砷),不是砒石。稍不同的是,当时还用轻粉,不是甘汞,二者略有不同。

     轻粉传统炼制方法如升炼轻粉法: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升粉八钱。

     当然还有其他方法,从制备过程可见,必然含有较多的杂质。

     而现代化学工艺的轻粉纯度就高多了,将硫酸汞15份与汞10份混合,使成为硫酸亚汞,再加食盐3份,混合均匀,升华即得高纯度的轻粉(氯化亚汞99%)

     两篇文献结合来看,应该可以判断,早在1973年,癌灵一号就用三氧化二砷化学试剂取代了砒石。我的困惑一朝得解。

     另一个关键,从1973年始,氯化亚汞的含量就是痕量,0.00001克/毫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即使这点痕量,也是不溶于水,溶解度只有0.0006%,常温下必然析出结晶,使制剂变得混浊,这是令制药者头疼的大忌。因此很自然,他们会想到去除这微量的氯化亚汞。

     这一过程到底是如何进行如何考虑的,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从张学院士实物测定的结果看,1986年的癌灵一号尚含有微量氯化亚汞,1991年及以后的均不含。可惜缺了1987-1990年的。从这仅有的证据可以判断,在1987-1990年间,癌灵一号已经去除了氯化亚汞。

     然而,历史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据知情人说,张学院士的癌灵一号实物得之于中医科不同老专家之手,它们并不都是哈医一院生产的,1986年的那个可能是外院(省人民医院)生产的;哈医一院自己早就去除了氯化亚汞,出于保密的目的,仍在说明书上标明这个不存在的成分而已。

     这个说法有其合理性,但很难得到证明,姑存一说。

     将这个操作规程结合1973年论文中的制备方法,亦可以确凿无疑断定,至少在1973年,癌灵一号的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有效成分当然也是它;氯化亚汞的含量微不足道,不可能是有效成分。这是一眼可见的人所共知的事实。饶毅把张亭栋1979年论文中凭空的一句话"有效成分是三氧化二砷"算成张亭栋的大发现大贡献,未免大惊小怪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新发现和新想法,期待进一步的证据。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棒棒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