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临床决策不是拍脑袋,而是算出来的
2022/8/21 13:19:49 棒棒医生
我前不久在一家私立专科医院检查,他们的手术知情同意书上就写着手术方案,同意就签字。
我建议他们改进,加上其他的治疗选项,比如非手术治疗,痔疮、肛裂、息肉,都不是非手术不可的,只有在达到适应症的时候,才需要手术;否则,非手术或干脆观察等待,都是一种选择。
当然,仅仅提供第二第三方案供选择,也还是不够的。真正循证临床决策还要说清楚不同方案的证据,并且详细分析利弊,最好量化。这个量化需要概率计算,不懂点数学是不行的。
以下以常用的决策树分析法(还有Markov决策模型)为例,大致说明临床决策的计算过程。
病例:患者女,60岁,近一年负重时髋关节痛,进行性加重。骨科检查考虑人工关节股部松动,可能系无菌性炎症所致。既往5年前因骨性关节炎行髋关节矫形术,术后发生肺栓塞,治愈。同时,有冠心病心绞痛史8年,4个月前心肌梗死治疗后缓解。
针对这个病例,首先界定决策问题:手术还是非手术,何者为优?
如果不做手术,结果无非是保持原状或继续加重;如果做手术,则有三种可能:效果好(改善,自己行走)、效果差(仍需轮椅、手术并发症)、围术期死亡。
我们对不同结局赋以不同的效用值(可以理解为结局权重):死亡0;加重0.15;效果差0.30;维持不变0.50;效果好1.0.
效用值乘以发生概率,就等于决策的期望值。
如果只有两种选择,手术和非手术,这个决策树就很简单,如:

图中,决策树有三个节点:决策节点,机会节点、终节点,分别以■●?标示。百分数表示该机会的发生概率,可以来自文献,也可以来自临床专家的经验估算。最后,手术的总期望值0.73,大于非手术的0.24。所以,应该选择手术治疗。
实际决策树可能复杂得多,手术也有不同的种类,如,换髋臼、换股骨、换髋臼+股骨,不同手术的选择比例大约30%、55%、15%。那么,道理是一样的,画决策树如下:

手术的期望值仍然远远高于非手术。
我们朴素点去理解,手术虽然有可能造成死亡,但其概率很低;大概率可能改善病情,成功后,病人有望脱离轮椅和卧床,自己行走。有人为生存的质量而不惜一搏,有人活着就好风险决不冒,你的选择呢?
如果你理解不了这么简单的概率论和策略论,既要高成功率,又必须零死亡,那么很遗憾,现代医学帮不了你。
量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不仅用于质量管理,在诊疗过程中,治疗目标和治疗决策也用得上。
当然,实际临床工作中,不需要生搬硬套这一过程,只要你心中有这个量化的理念就很好了。
(注:以上案例来自李幼平主编的《实用循证医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棒棒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