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的记忆
2023/3/14 22:49:49 棒棒医生
看到邱成桐大师关于数学和数学史学习的议论,我有点懵,这个话题似乎离我太遥远了。
老中医我的数学早已废用性萎缩,如今应该不会超过小学三年级水平,差不多清零了。而我的一个同学做去年高考数学卷子还能考110多分。
人比人,气死个人!
但是,就像老Q,我以前也阔过的。
数学可以说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的,也是用心最多的一门课。
小学的时候,我的数学是学校最好的,主要是因为我奶奶。
我奶奶并不懂数学,但她从文盲开始自学,到能看《国语》,晚年写自传和几百首打油诗,所以她推崇自学。
也大约是小学三年级的暑假,那时作业少,我两三天就搞完了,之后便疯狂地玩,玩水、打仗、抓泥鳅、捉蜜蜂、掏鸟蛋、拈知了、躲迷藏…我奶奶看不过眼,督促我学习。我说,我作业都做完了,还学习什么?
我奶奶说,你可以自学,自学四年级上学期的课本啊。
我第一次听说自学这个词,就借了课本,自己学,好像也看得懂,书上的题目都会做。暑假完后,四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我已经学完了。
开学后再听老师的课就很轻松,有时候不免流露出我都会的神情来。幸好这时候我家亲戚开始寄些数学课外书来,有的是爷爷和父亲买的,于是,我陆续自学了这些书:算得快、趣味数学、奇妙的9、史丰收速算法、小学数学5千题(好像有点多,但我记得确实是5千)。自学这些课外书没有任何压力,完全是兴趣所致。
掌握了这些秘籍后,我曾经选几个玩得好的同学秘密传授,下课后在排灌站的水泥渠沟里,讲《算得快》里的绝招。后来不知何人向老师告密了,老师认为不利于团结,这种小团体活动才中止。可见,学生告密和打击补课其来有自矣。
到初中,我提前一学期自学数学已经成了习惯,数学课外书则主要是细叔买的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中的数学分册N本。细叔小学文凭,抽签接了爷爷的班,痛感知识不够,花"血本"买了这一套书,靠自学成为相当优秀的初中老师。
初二时,我被选拔参加了全县数学竞赛培训班,全区只有我和另一吴姓同学。培训一个月,主要是做各种高难度的题目。
初三时,也是为了竞赛,班主任陈老师还为我和吴同学开了小灶,晚自习时单独辅导一个小时。但后来不知为什么竞赛没有下文。这事儿估计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吧。
初三时,看了科大少年班宁铂等的报道,热血沸腾,觉得我也可以,便自学高中的立体几何,大约两个星期就学完了。但是,物理化学还有英语觉得很难速成,这番雄心壮志便流产了。我转而想培养低两年级的晓余,认为她时间充裕有机会。但晓余只对小说有兴趣,数理化不行。
进入黄高后,数学强手如林,我便排不上号了。数学最好的会参加数学小组进行特训,我不够格。
但即便进不了数学小组,我也看了大量数学课外书,远超大纲,就记忆所及的有:不等式、圆锥曲线、三角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许莼舫几何四种、布尔代数、映射与覆盖、微积分初步等。
所以,我自觉数学还是不错的,只不过黄高的数学牛人太多,无法冒尖而已。
黄高不能出头,在大学却出了一次风头,我的数学和物理均考了一次满分,高中的底子还在,童子功。
大约大三的时候,有一小段时间,我痛感荒废时日,重新自学了一段高等数学,图书馆借的书。但只持续了半个月时间,到底抵挡不住木野狐的诱惑,永久放弃了数学。
此后,数学便在我的生活里fade out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棒棒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