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情】回乡一二三
2023/2/25 6:55:00 监利人杂志

    

    


    

    


    

    回乡一二三


     廖生斌

     孙犁老人曾说:“梦中每迷还乡路,愈近晚途念桑梓。”2022年初冬清晨,太阳慢吞吞从云雾中挤出半边脸,汉江上的薄雾渐渐被驱散,我带上家眷,开车回武汉市蔡甸区大集镇老家伺候患痴呆症的母亲。一老母亲周君港是老母亲的娘家。母亲痴呆后,提着大包小包,口中不停念叨:“我要回周军港,我姆妈(母亲的别称属地方方言)马上来接我的。”听起来汗毛直竖,她都九十岁了,哪还有姆妈?老母亲痴呆后说话颠三倒四,不分东南西北,白天不睡,晚上活动,偶尔起来打开客厅大门外窜。我太太大声吼道,“你郎(武汉一带对长辈的尊称),不睡觉,那个大半夜的来?”太太边劝边哄送母亲上床睡觉。老家的寒冬,气温陡降,母亲早早要起床,爬不起来,便喊我太太为姐姐。“姐姐拉我一把?”老母亲大声说。“不拉,自己起来。”太太不耐烦地说。母亲哀求地说:“莫那拐(坏),你现在拉我,你病了我拉你,你帮我,我帮你,咱们互相帮助。”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是我们夫妻的这些天的责任。我们姊妹5人,轮流伺候母亲,让其幸福度过晚年。二酿酒坊照顾母亲,买菜做饭是我们回乡的主要任务,每天去集贸市场是常态。平时是太太一人去,那天要买米,让我跟着她一起去出体力。刚进市场侧门,一股浓烈的酒香味、迎面扑鼻而来,差点把我醉倒,我平时不喝酒,对酒特敏感。买大米必须经过酿酒坊,戴着口罩,还用手捂着鼻子。作坊内大小酒缸排列整整齐齐,每口缸上盖着大红大红光亮光亮的红粗布,发酵缸、净水器、粉碎机、酿酒设备、过滤器、储酒罐填满了整个作坊。酒罐旁边有两个小男孩,一个趴在那里写作业,一个在玩弄仿真手枪。走近一看,大约不到30岁的少妇,黝黑的脸庞,齐肩乌黑的头发,手握铁锹一铲一铲翻动着酒渣,汗珠顺短发滴落。“老板是纯粮食酒吗?你们是那里人?”我上前搭讪。“湖南人”老板用标准湖南口音回答我。“是岳阳市岳阳县公田镇塘田村人。”湘妹子又补充道。“哦!哦!为何叫公田镇?”我好奇地问。“公田镇因旧时有人在本地置有公益田产,后人相沿成习,故称‘公田’”。湘妹子接着说:“我们村家家户户都酿酒,酿酒技术是祖辈传承的。”湘妹子发现我对这个地名感兴趣,她开始讲述酿酒的过程:高粱和大曲高温发酵后进行完美融合,再由经验丰富的酿酒师“看花摘酒”,精选出品质最佳的一部分,最终得到来之不易的酱香原酒。在我们人生的很多阶段,不乏如蒸馏般急剧变化的时刻,比如高考、面试等,在这些时刻之前,我们往往会进行大量学习和准备。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所学渐渐淡忘,最后白白浪费了当时的努力。有心之人,在经过了大量学习后,通常会将学到的东西凝练成精要的点,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练就一身本领,迎接下一个阶段的挑战。传统手工酿造赋予艺术的灵气,使土酿在艺术和时间的沉淀中,越发香醇,回味悠长。三老铁匠同村长一辈的大哥,小名叫“铁匠”,实际他不是打铁的师傅。铁匠一家共九姊妹,铁匠排行老二。六七十代年家十分贫穷,铁匠十九岁就参军,在北京警备区,负责国家机关安全保卫,六年后退伍回乡,申请退伍的原因是家里没有劳动力,工分少,弟弟妹妹多,父亲患眼疾,隐隐约约能看到一点亮光,行走需要人牵着,又是生产队队长,要查看农田庄稼,分配劳力。1977年铁匠退伍回乡当起了父亲的“拐杖——眼睛”。回乡后,铁匠保持军人作风,挑起家庭重担,安排哥哥和弟弟、妹妹们成家,为父母养老送终。铁匠常用这样一段话勉励自己:人生,既有赏心的美景,也有伤心的悲凉。但不管怎样,路要自己走,事要自己做。生命的路途上,抒写的就是艰难;生活的履历中,写下的就是坚强。永远记住,生活,从不亏待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如今铁匠因拆迁搬到了大集街,成了名副其实的“失地农民”。年近七十,儿孙满堂,对过去的一切无怨无悔。每天早上到街上与乡邻好友喝早酒,喝得满脸通红,自言自语说:“早上喝酒不能多,今晚还有好几桌”摇摇晃晃走进农贸市场买点当天所需疏菜。路过方兴社区“快乐平价超市”门前总是停留一会。困为“超市”正面朝东,是冬季晒太阳绝佳之地,我在大集时也时常去晒太阳,被夫人说成是“卖苕”,我少言寡语,也不太喜欢与人搭腔,总是一人傻傻地呆着,享受着太阳沐浴。偶尔遇到“铁匠”与其吹吹牛。十一点一刻“铁匠”提菜蓝子回家做饭。中饭十二点三十准时上桌打麻将,下午四点半结束去学校接孙子。晚饭由婆婆(铁匠夫人)做,然后在家又喝上二两。就是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过着平淡的生活。四苕涛涛涛涛是我老家没有拆迁前的邻居。涛涛未满周岁时,因高烧致使语言功能丧失,左手指弯曲,嘴里流口水,双腿奇型,走路来“一米六、一米七”。但听力比较好,心里比较明白。到今年已经整整五十岁,他虽残疾,还知道自己要为家做些及所能及的小事。捡垃圾是涛涛最喜欢干的事。正月初八,大集场锣鼓喧天,鞭炮震耳。“风和日暖好春光依嘛啦子哟好春光依嘛啦子哟桃红柳绿百草香啦唆啦依子啷当百是百草香啦依嘛啦嗬嗨”……浩浩荡荡队伍从天娥大道走来,队伍正前方一位约六十多老者,用高音喇叭指挥随后队伍,三男二女手举五面彩旗,彩旗迎风招展,彩龙船格外显眼。伯龙湾大道拐角处的“欣业牛肉面馆”在门早早准备着鞭炮迎接彩龙船。冲天炮沿人行道摆了一长溜。涛涛也来看热闹,同时也瞄准商机——捡纸盒子,涛涛守在冲天炮旁,待冲天炮放完就可以捡到批量废纸盒。冲天炮刚刚熄灭,一位太婆麻利地走上前拾起纸盒,涛涛见有抢,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加之涛涛手脚不便,抢不过老太婆,把身旁的空纸盒死死地抱在怀里。涛涛不停地哼哼,眼睛睁的老大老大,发出恕火的余光。老家所见的这些人和事陪伴我度过伺候母亲的六十天。《毛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子之情大于天,一个人热爱家乡、孝敬双亲,将会福气无穷、家风纯正。

     廖生斌,男,59岁,湖北省武汉市人,1980年11月入伍,团政委,1999转业。退休前就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海事法院。

     精彩回顾、敬请阅读

     好看,你就点一下

     【监利元代人物】陈友谅与朱元璋的胆识与心术较量

     【监利人物】三访王心田先生

     【生活点滴】侍园弄菜

     监利籍三人当选新一届中央“两委”委员

     【美丽荒湖】砥砺奋进 再谱华章

     【监利退役军人风采】用真抓实干和真情服务 赢得退役军人真心相托

     【监利人岁月】儿时的关庙剧场

     【监利民俗】腊丸子

     【星耀神州】 齐将彩笔写英豪

     【监利人视角】共赏故乡千年月

     【监利人情感】家乡的善与美

     【监利历史】瞿家湾的前世今生缘

     【监利人情怀】话说监利

     【监利荣耀】网市玻铝,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歌

     【监利人物】陈友谅征战天下始末

     【情感天地】打补丁的新衣

     【风云记忆】回忆“八六海战”赞誉监利水兵

     【监利人情怀】我的父亲、母亲

     【监利人情趣】随风飘飞的音韵

     【监利名村】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浇灌美好向阳花朵

     【监利民俗】年味的喜与甜

     欢迎关注“监利人”杂志

     投稿|联络|合作|

     邮箱:jlr18986712345@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监利人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