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人情缘】乡里乡情
2023/4/9 6:53:00 监利人杂志

    

    


    

    


    

     乡里乡情

     安频

     01近代李叔同曾写过《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歌词感人至深,至今传唱。联想到我的一生,很多人匆匆从我身边走过,很多人又向我走来。然而,可以使我感悟、使我提高的人有几个呢?虽然少,却还是有的。这样的知己不一定日日联系,却心灵契合、相谈甚欢。4月4日,我来到了网市镇,见到了七十年代初的龚场中学校友丁登山。旧友相见格外亲切,一起回忆难忘的岁月,共同感叹时光的飞逝,感叹乡村的巨大变化,感叹宝贵的东西再也回不来了。丁登山先生前些年在军队以大校的职衔退休,在北方就地安置,现今过着普通人的退休生活,三年疫情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他和家人一起回乡,为先烈和已故父母、战友扫墓插青。

    刘一刀先生书写的毛泽东《沁园春》书法作品

     他离别家乡这么多年,到了家乡高庙,拜访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有说有笑,和蔼可亲。有个八十几岁的老人拉着他的手说:“登山啊,出去这么多年,乡音没改,跟我们没有隔阂,还是这么热情啊。”他说他回到老家,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感、满足感。我说:“根在哪里,就对哪里亲,这是自然的。”我为了表达敬意,拿出了一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一刀先生书写的毛泽东《沁园春》书法作品,送给了丁先生。丁先生展开看后,赞叹不已。02本来安排到府场吃饭,但丁先生说:“就在家里吃,乡里乡亲,乡土乡菜,好。”接待做饭的是叔伯、堂兄弟敦松和媳妇肖腊秀,丁先生及其夫人都叫她腊腊(腊月生的)。敦松一大早就到府场采购菜品及一次性碗筷,腊腊负责淘米做饭。帮忙做饭的有弟妹天秀、凤英等。她们俩和凤英都是军属,两家的儿子一个陆军、一个海军。丁先生的两个小外孙禾禾、妹妹,好奇地跑到厨房灶门口,看姥姥们做饭炒菜。姥姥们笑嘻嘻地说:“两个娃儿到前面屋里玩,这里很乱。”小朋友似乎没有听懂大人的话,继续看着灶里吞吐的火苗,还帮忙抓了树枝往里面塞。丁先生看得哈哈大笑,他对弟妹们说:“我是叫他们看看,不管在哪个地方生活,都不能忘本。农村用柴禾烧火,很辛苦哟。要让他们懂得,几十年前,姥爷也是这么过来的。”

    

     老家高庙,丁先生的两个小外孙看奶奶(叔伯兄弟媳妇)厨房做饭

     堂屋中间摆了两桌,席间有丁家兄弟姐妹、侄儿侄女,也有丁先生小学同学马祖香,发小弟弟、前三任村支书周法东。恰巧,小时玩伴、原高庙小学老师郑经华来了,给丁先生送来民间诗人尹诗海的一本诗集,请他入座,却因临时有事没吃饭。十碗菜肴大多是乡间菜品,虽不奢华,却是胃喜欢的。门外下得只淋滴(俚语:形容下雨),他的两个出生在北京的小外孙看见雨滴砸起水泡,很感兴趣,跑出去玩耍,禾禾站在屋檐下用手接瓦片上滴下的水滴,妹妹则蹲在门口抠泥巴挖,她们玩得满手泥巴,裤子上也是水。有人站着喝彩,宝贝们用脚跌水跌得更带劲哟。丁先生的女儿说:“一千多公里来,两个伢子像看稀奇,她们难得这么开心,随她们玩。”说完,她微微地笑着。玩够了,禾禾进屋说,姥爷回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望着老罐榻湖的田野,禾禾又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后面的是禾禾刚在幼儿园学的两首诗)。

    

     乡土菜

     我拿出了金门产的两瓶高粱酒,斟给各位乡亲喝。他们尝后说:“这么好的酒,从来没喝过,今天喝了,口感好。”没过多久,两瓶见了底,有人还没喝尽兴。敦松又去隔壁邻居家的小买部买了两瓶红星二锅头酒。吃饭的时候,呼烟滴、霍酒滴(方言:抽烟喝酒),只哄滴(很热闹)。此时,乡村的亲情气氛很快出来了。丁先生觉得,欢聚一堂,非常难得。他逐个给各个乡亲不停地夹菜、敬酒,大家笑逐颜开,感到舒心。

     03吃完饭后,该村支部书记尹诗科说带我们看看新农村的农田建设。丁先生说这次专程携家人回老家祭拜父母,缅怀先辈,然后去看乡村振兴的项目。尹书记在前带路。他提着一袋黄纸、冥币等物,走在乡间小道上。我跟随其后,边走边与丁先生拉着家常。

    

     老家祭祖,老屋老台(旧址)

     小道两边的田亩规划整齐,插着“标准化油菜田”的牌子。路边长着野生的红蓼花、小麦,还有油菜花结了荚,花朵已无多了。我说:“明年油菜花开了以后,可以设一个临时观赏区,招徕游客观看,多少应该有一笔收入。”尹书记呵呵笑了。给丁先生父母扫墓后,书记带我们去看了高庙村小学旁边的老“共产主义大学”(简称“共大”)。“共大”在一处高坡上,早已塌了,只剩下柱子了,几乎成了废墟。附近有一条淤泥河,水不多,长满了荒草。此时,微雨飘下,我们唏嘘不已。

    

     远眺旷野

     我们在路上又碰到婆婆姥姥。因为下雨刚停,路边小棚子几位大叔大婶在闲聊,有的在编织簸萁,有的扶着轮椅,有的坐在门口。丁先生主动与她们打招呼。有位老大姐故意问他,“登山你还认识我吗?”“元秀姐!教我插秧、捡棉花,怎么能不认识呢?”“哈哈哈,这次回来多住几天吧。”……大家听说他办完事就要往回返,都站起来拉着他的手,“唉,一晃几十年不见,都老了”。“趁我们还在,常回来看看啊!”“好的,疫情没有了,我会每年都回来的”。“哥哥姐姐们多保重,现在交通、通讯方便了,我们常联系。”一副依依不舍的画面,我们眼睛都湿润了。

    

     高庙村级公路

     04丁先生与我因文学而缘分深厚,他投来的散文,常在《监利人》杂志刊登,有着浓浓的乡情与质朴的味道。他说他无意做文学家,只是有时候想将内心的感触写出来,于是便有了一篇篇的散文。其中一篇是他写父亲的文章,据他说改了很多遍。我说文学不是谁的专利,更不是奢侈品,它存在的价值就是温暖人的心灵,给人一个精神上的家园。

    

     高庙村委会

     走到附近的小学旧址前,我拿出了带来的几本书、杂志,捐给高庙“农家书屋”。这个书屋是丁先生读小学时的校长高庆毓创办的。前年老校长90高龄去世。丁先生得知后特意联系前任村支书丁明生,一方面对老校长深切哀悼,一方面建议把“农家书屋”留下来。留下书屋也是对老校长的永久怀念。

    

     田野里的老百姓

     离原小学旧址不远,我们见到了一排排的塑料大棚。尹书记说:“村子里很多人计划专种辣椒,打造辣椒产业。”我说:“这个方向不错,民以食为天嘛,辣椒之类的蔬菜是刚需,有市场!乡村振兴,要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对面是府场胜利村,眺望那边,只见是一望无际的标准化农田。

    

     参观塑料大棚

     看完后,我要道别。村支书小尹紧紧握着我的手,“安主编这次来高庙,不仅帮我们振兴新农村出谋划策,还给我们村带来精神食粮,深表感谢。欢迎安主编以后有机会多来!”丁先生也因女儿女婿上班、外孙上幼儿园需告别故乡。走的时候,乡亲们赶到乡村路口欢送我们。有的淋着雨,有的打着伞。车子开动以后,大家还在招手……

    

     作者(右)与丁先生合影

     回首往事,留下岁月的痕迹,沉积着过往的年华。不变的是真诚,昔日的乡土气息,不再是土里土气的代名词,而是人间的真善美。在每家每户有了楼房、小汽车的现在,我们是如此渴望真情,渴望坦诚。生命是短暂的,但真情是永存的。

     对欢聚如此珍视,还有依依不舍的眷恋,乡里乡亲,不可忘怀。时光荏苒,愿我们再次相聚在春风里!

    

     作者近照

     作者安频:降生红尘落脚于监利农村,父母赐名:季湘,上小学时胆大妄为替自己改头换面更名为:安频。后因家庭贫苦、高中辍学,但寒窗少年吞纸抱犬痴心不改,90年代初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闲时映月读书,自学考取了高级经济师,现为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党支部副书记。

     20世纪70年代从农民变工人,80年代初适逢机运被录用为公务员,并宣誓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一直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1999年任监利县第二届作协执行主席、《监利文学》主编、2011年起担当《监利人》杂志主编、《大荆州》杂志总编。长期读书写作不辍,尤善写乡土散文、小品文、报告文学。在《人民日报》《中国农民报》《中国人口报》《天津日报》《湖北日报》《长江大学学报》《中华英才》《龙门阵》《西部散文选刊》《北方文学》《散文百家》《中国报告文学》《新华网》《学习强国》《农家书屋》等报刊网络共发表各类作品千余篇,出版《思想底片》《一束乡愁》等著作11部。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会员、中国版权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音乐家学会会员。荣获过中国散文年会“十佳奖”、中国人口报新闻三等奖、湖北报告文学一等奖。

    

    

     精彩回顾、敬请阅读

     好看,你就点一下

     【监利人情感】清明忆亲

     【监利人物】三访王心田先生

     【监利物语】舌尖上的诱惑

     监利籍三人当选新一届中央“两委”委员

     【美丽荒湖】砥砺奋进 再谱华章

     【监利退役军人风采】用真抓实干和真情服务 赢得退役军人真心相托

     【监利人岁月】儿时的关庙剧场

     【监利民俗】腊丸子

     【星耀神州】 齐将彩笔写英豪

     【监利人视角】共赏故乡千年月

     【监利人情感】家乡的善与美

     【监利历史】瞿家湾的前世今生缘

     【监利人情怀】话说监利

     【监利荣耀】网市玻铝,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歌

     【监利人物】陈友谅征战天下始末

     【情感天地】打补丁的新衣

     【风云记忆】回忆“八六海战”赞誉监利水兵

     【监利人情怀】我的父亲、母亲

     【监利人情趣】随风飘飞的音韵

     【监利名村】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浇灌美好向阳花朵

     【监利民俗】年味的喜与甜

     欢迎关注“监利人”杂志

     投稿|联络|合作|

     邮箱:jlr18986712345@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监利人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