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人情怀】魂牵梦绕故乡河
2023/4/11 6:51:00 监利人杂志



魂牵梦绕故乡河
李伟新
堕菱犹蔽渚,衰苇尚连空。
忽见来帆转,方知去路通。
这是晚清学者王柏心,舟行监南长河时留下的诗句。古长河,如境内的“铜丝弯、铁丝弯”一样,一路迂回曲折,蜿蜒伸展。南起白螺引港长江码头(郦道元《水经注》叫“引浦口”),流经柘木、桥市、尺八(三岔河上溯到老江河)、朱河,北至棋盘进入洪湖。横跨六个乡镇,绵延百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沿河两岸几十万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条生态线和生命线。一泓碧水悠悠,两岸杨柳青青。我的家乡就在柘木桥头,河西口上的李家湾南岸。长河在此穿“湾”而过,成了同名同墩不同村的“一墩两岸”。这里是孩提时伴我度过春夏秋冬,曾留给我许多童年趣事的故乡河。一、春水孱孱堤岸绿

春天的河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清亮的河面上,倒映着鹅黄嫩绿,淡淡如烟的杨柳,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太阳刚刚出来,忙碌的叔婶们在抽空挑水、择菜。河埠头波动的涟漪,一层一层向河中扩散;跳码头似墨迹般浓淡枯湿的脚印,拾级而上。出墩往东,沿河有条长堤,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是十里八村乡亲们出行的一条主要通道。近十年的走读,每天往返学校两次,让我记忆犹新。长堤两边,一边是河流,一边是田野,没有树木遮挡。四周黄的油菜花,红的紫云英(肥田的红花子),美不胜收,尽收眼底。两米多宽的堤面,土质油沙,排水通畅,相当平坦。堤身长着清一色的蜈蚣草,随着春天的脚步,由黄渐绿,焕发出勃勃生机。偶尔有一窝开着粉红色花朵的羞答答的野月季,和几蔸造型别致绿油油的土枸杞点缀。

堤底有多处埋有过水的剅管。春雨绵绵时,秧脚田地的渍水,漫过田埂缺口,穿越涵洞,在河滩上形成一股溪流冲沟跌坎,溅起一朵朵浪花。哗啦啦……哗啦啦……哼着小曲,拂着沟边小草垂在水中的秀发,奔向河里。每每此时,我们便隔三差五,在放学回家的闭暇之余,结伴来个捉鱼“三部曲”:首先就地取材弄些桔杆和水草蔸底结网,防止上水鱼回逃;接着翻过长堤将田埂溢水口回填截流,骤降水位;最后一拥而上,合力进行围追堵截。

不一会儿,河滩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战利品”。其中两尾稍大的鲶鱼,还在奋力挣扎。双眼睁得老大,鼓动着腮帮,扭动着身躯,用灵动的尾巴作画笔,把我们一个个都渲染成了“花脸猫”和“泥巴狗”。二、夏雨阵阵桑枣红暑期的太阳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人就像在蒸笼里一样,既闷又热,喘不过气来。树梢间“知……了”“知了”乍长乍短的蝉鸣声,也让人心烦气躁。当时没有大电,更谈不上有什么电风扇、空调,主要靠遮天的树荫和凉爽的河风乘凉。再就是寄希望于老天开恩,跑暴下雨降温。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有时前一刻还是晴空万里,后一秒已是倾盆大雨,洋洋洒洒,淅淅沥沥,将万物浸泡在雨水之中,带来丝丝凉意。酷暑期间是“双抡”的农忙季节。那时我的父亲在村小教书,暑假里除到学校应付一些琐事之外,还要到队里做些杂工,根本无暇顾及我。但再忙,他每天都要亲手帮我写张“影本”,让我学“描红”习毛笔字。并反复叮嘱:“做好作业,不准玩水,不准爬树。”

贪玩是每个小孩的天性。夏天爬树掏鸟窝、吃桑枣(桑葚),玩水打泡泅,恰恰是我们的首选。每当三五成群,甚至是几十个小伙伴“成建制”一起玩耍时,便将父亲的“两不一做”抛在脑后,为此不少被训吃家伙(挨揍)。雨过天晴,桑枣诱人。在我们经常玩水的河岸边,有一颗“歪脖子”老桑树,被风雨洗礼后,更加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向河中倾斜,浓密的枝叶闪着光泽。绿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桑枣缀满了枝条。小伙伴们有的上树摘,有的下坡接,有的用棍敲,不一会儿功夫,都装满了衣蔸。抑许动静过大,旁边的柳树上,两只斑鸠惊飞离巢;也可能是枣落树空,引来好奇的八哥和灰喜鹊在树干上张头探脑。桑枣味甜,好吃解馋,但吃起来流汁淌液,污口染鼻。有时稍有不慎碰到黄蜂窝、洋辣子蜇咬,便弄得鼻青脸肿了。

三伏天的长河,泡河漫港,火热的太阳照得河面波光粼粼。从长江里引来的江水,混浊、清凉,这里是我们玩水避暑的好地方。每天下午按时“打卡”,一个个光溜溜鱼贯而入。在水里,像小泥鳅一样,钻来游去,浮上潜下。时而打泡泅,时而蹬仰窝,时而扎密泅,在水中嬉戏、追逐、比赛。整条河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有回低年级班的守鉴老师来了,将他班上的同学一一叫到岸上,一字排开罚站。其中东头的光伢子,就手摘下两片南瓜叶前后捂住屁股,滑稽搞笑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李老师板着的面孔也舒展开来,露出了难以捕捉的笑容。

三、秋风习习稻穗黄秋季的长河金风送爽,稻香飘飘。犹如词作大家,乔羽老先生笔下的长江那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那时候还没有杂交稻,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实行“三季稻”生产。选在灌溉方便的长河一线,连片大面积种植水稻。即使是旱田,也要“白改水”。每年仲秋到深秋,中、晚稻成熟,田野里一片金黄。从淡黄到深黄,深深浅浅,层层叠叠。

秋也许就藏在稻穗里。收割后,成千上万个“谷个子”,摆放在堤身斜坡上,成几路纵队,将长堤堆塑成了一条金灿灿的巨龙。转眼间大地褪了颜色,一望无垠的稻田里,裸露着残缺不齐衰黄的谷蔸子,给人一种荒凉凋敝的感觉。

金秋时节,河面舟楫穿梭,往来运输的船只络绎不绝。一般的用篙撑,也有的用浆荡。只有大一点运送公粮的载重船,才有3到5名纤夫,背着纤绳,“嗨哟哟,嗨哟”地吆着号子,在河滩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一湾秋水,依旧使我们心弛神往。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河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那样迷人。一有机会,我们就坐着鸭划子,像模像样地来泛舟长河。用篙作橹,用手当浆,在清冷的河水中划船。划着,划着,几人不由自主地就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小船象喝醉了酒似的,摇摆晃晃,缓缓游弋。吓得水中几条黑壳子(鲫鱼)和土憨吧(沙塘鳢)四散奔逃,躲的躲在“鸭舌头”(苦草)后面,钻的钻进“灯笼草”(藻草)中间,无影无踪了。每当此时,那鹭鸶穷追不舍、麻罩瓮中捉鳖在长河中捕鱼的情景,就在我的眼前浮现。

四、冬雪茫茫河床白冬日的夜晚,寂静绵长,寒气逼人。没有夏夜的喧嚣和春夜的短暂,五六点钟夜就如约而至。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大都洗漱收拾后,还没到九点熄电(统一发的照明电)就早早的休息了。

那时候物质条件匮乏,没有电视,连电影都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到区大礼堂饱饱眼福。平时能到池口部队或其他地方“蹭”到一场电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大多数时候都是“英雄跑白路”。河岸边的综合厂(榨油、轧花、发电、抽水、夹米)和碾房(人工碾米)因碾米、加工,人气很旺,总是灯火通明,有时还通宵达旦。这便成了我们遮风挡雨玩耍的一个好去处。坐在火炉边的碓臼窝子上,听长辈门讲故事,学拉二胡、吹笛子。如果小朋友太多,晚上有月亮,便到河岸边树林去“躲憨猫”(捉迷藏)。玩累了,就手掬一捧河水解渴。

小时候特别冷,一到寒冬腊月,气温急剧下降。凛冽的寒风,卷着雪花满天飞舞,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远远看去像一片白色的童话世界,简直分不清哪里是河床,哪里是岸了。我们溜出家门,来到河面上,滑冰、摔跤、堆雪人、打嘚(陀)螺、撵野兔……安静的河面上又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

今年找了一个向导,沿着长河从头至尾走了一遍。最后站在家乡的桥码头,久久驻足,回望眼前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突然多了几分伤感。多么渴望,能回到梦里的时空,那四季分明的故乡河,还有那我一去不复返的无忧童年。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监利市诗联学会会员。
精彩回顾、敬请阅读
好看,你就点一下
【监利人情缘】乡里乡情
【监利人物】三访王心田先生
【监利物语】舌尖上的诱惑
监利籍三人当选新一届中央“两委”委员
【美丽荒湖】砥砺奋进 再谱华章
【监利退役军人风采】用真抓实干和真情服务 赢得退役军人真心相托
【监利人岁月】儿时的关庙剧场
【监利民俗】腊丸子
【星耀神州】 齐将彩笔写英豪
【监利人视角】共赏故乡千年月
【监利人情感】家乡的善与美
【监利历史】瞿家湾的前世今生缘
【监利人情怀】话说监利
【监利荣耀】网市玻铝,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歌
【监利人物】陈友谅征战天下始末
【情感天地】打补丁的新衣
【风云记忆】回忆“八六海战”赞誉监利水兵
【监利人情怀】我的父亲、母亲
【监利人情趣】随风飘飞的音韵
【监利名村】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浇灌美好向阳花朵
【监利民俗】年味的喜与甜
欢迎关注“监利人”杂志
投稿|联络|合作|
邮箱:jlr18986712345@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监利人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