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母亲的信》引发争议:是孩子太冷漠,还是母亲太敏感?
2017/7/8 码字工匠老詹

    

     《一封母亲的信》,在微信群里迅速流传,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如今这帮孩子呀,确实太现实,太不讲感情,对父母太冷漠了!

     也有人认为,如今时代变了,人的关系也在变。不是孩子太冷漠,而是母亲太敏感,把一些原来并不算大的事情上纲上线,说得太严重了!

     到底孰是孰非,究竟为何争论?

     先看信吧:

     一封母亲的信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岁那年就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不说含辛茹苦,也历经了很多女人没有经历过的酸楚。为了让女儿不受父亲出走的影响,我以全部的母爱来呵护她成长。

     女儿从佛山九小到佛山一中,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高考以佛山前5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也是上海学霸,年纪不大,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了。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上海的爷爷奶奶在美国照顾了两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女儿和他们处得不好,经常吵架。曾经担任上海厅级干部的爷爷一怒之下带奶奶回去了,还说再也不来美国受罪了。

     无奈之下,女儿、女婿多次给我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我退休后单位返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心情也很好。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我最后下定决心到了美国。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难过,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我交流。

     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也是在家睡觉,只有我一个人忙碌。好像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性?

     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我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是我的家庭教育失败了吗?如果说是我文化不高,不会教育子女,那么女儿的公公、婆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同济大学教授,怎么他们的儿子也是如此?

     国庆那天,我亲家在电话中说:你辛苦了,我们都被独生子女害了。我们让他们自己请保姆,你回来过你自己的日子,别理他们了……

     亲家的话有道理,但我于心不忍。回忆那年高考,我在佛山一中校园外面悄悄守候三天,一心祈祷女儿考试顺利;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晚上,女儿搂着我泪流满面地说:妈妈,这些年您太辛苦了。我以后有出息、有能力一定要好好报答您的……那时我是多么的开心,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非常值得。女儿的话,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黑夜……

     可是,当女儿已经有了出息的今天,我的内心却历经从未有过的伤痛。她是否还记得她说过的话?是否记得妈妈为她所做出的一切?

     我如此深爱我的女儿,她爱我吗?

     这封信的后面,附有一段文字:这位母亲的信,不仅仅是一位母亲的追问,而是一代中国人的纠结。而这样追问和纠结,需要两代中国人来回答。

     看完《一封母亲的信》,不由陷入沉思。

     第一感觉,这俩孩子呀,确实不大像话,太不讲感情,对人太冷漠了!

     孩子到底冷漠在哪里呢?

     从信中看,小俩口的冷漠,主要表现在:

     其一,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母亲交流。

     其二,孩子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也是在家睡觉,只有母亲一个人忙碌。

     其三,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却让母亲一人留在家里。

     其四,孩子有了钱,不是去资助家里穷亲戚,却捐给了非洲黑人,认为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通读全信,母亲认定孩子“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所有依据,全在于此!

     仔细想想,这四件事,孩子到底错在哪里呢?

     很少和母亲交谈——这确实不对,母亲不远万里来到他乡,人生地不熟的,亲人再不同她交谈,岂不让母亲寂寞死?

     (但是,站在孩子角度看,他们每天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确实也不容易抽出时间与父母交谈。)

     回家只想睡觉——回家以后,不理母亲,只顾自己回屋睡觉,你教母亲怎么想?

     (同样道理,孩子一天忙得四脚朝天,哪有时间陪你唠嗑?)

     只带孩子旅游——孩子旅游,却把母亲晾在一边,是有点不讲情理,不大妥当。

     (孩子的家是个小单元,一家三口外出度假,其乐融融,岂不挺好?倘若带上母亲,两代人观念不同,待人接物想法不同,做法也不同,一路上磕磕绊绊,岂不要弄出许多矛盾?)

     把钱捐给黑人——自家的亲戚穷得叮当响,你不援之以手,却去帮助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非洲黑人,确实有点让人不可理喻。

     (既然有了钱,想要搞慈善,捐点钱给非洲穷人,不也挺正常,无可厚非吗?)

     以上四件事情,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也不同。

     作为旁观者,老詹认为:

     首先,作为孩子,与母亲交流不多,关心不够,表现比较冷漠,这确实不对,须引起重视并尽量改正。

     其次,作为长辈,亦须换把椅子坐,不妨冷静想想,对孩子有必要要求得那么周到、那么细致吗?这样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太不切合实际了?

     过去,生产力并不发达,人们交往比较密切,崇尚的是一家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孩子孝敬老人,嘘寒问暖,毕恭毕敬——这是当时农耕社会经济基础所产生的意识形态。

     如今,生产力大大发展了,人际关系的基础也就变了,人们整天忙忙碌碌,竞争十分激烈,已经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与那么多人那么亲密地相处了——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基础产生的意识形态。

     社会已然变化,过去那一套行为准则,必然相应改变。

     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且看今日之欧美发达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抵如此。

     正因此,对于下一代,老人们大可不必再关心得那么多,过问得那么细,要求得那么严。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会有他们的路。他们的想法,我们不一定能够理解,但你必须接受,不得不接受。

     有人会问,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准则是什么呢?

     老詹以为,关系很简单,只须五个字:契约加亲情

     首先,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父母与儿女,家人与亲人,同事与同事,下级与上司……先得做好契约人,明白彼此责任、权利和义务是什么。首先,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享受应得的权利。

     所谓契约,可算是人际关系的存量吧。

     有了契约,契约人做好了,再进一步去谈亲情(友情和爱情)。

     所谓亲情(友情和爱情),则应算是人际关系的增量。

     先有存量,再有增量。先做好存量,再去做增量——这应该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发展逻辑。

     明白这个道理,咱们做父母的,对于孩子,尤其是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尽到责任之后,最好少管,甚至不管。

     而对孩子们给予父母的回报,能给予多少,就接受多少,莫报太大希望。

     上海那位亲家在电话中对母亲说:让他们自己请保姆,你回来过你自己的日子,别理他们了!

     这,不正是两年痛苦实践得出的教训吗?

     四川民间有句谚语:竹子都靠不了,还要靠笋子?

     虽为感叹语,亦大实话也。

     社会已经发展,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个世界。

     虽然并不理解,但是必须接受,你别可选择。

     明白这个道理,或许,你就能省去许多烦恼。

     老詹这个说法,不知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以为然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码字工匠老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