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碗饭, 您还吃不吃
2017/11/8 码字工匠老詹

    

     今天是记者节,咱们自己的节日。

     很想说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

     记者,曾经是人们非常向往、非常崇敬的职业。记得小时候——上世纪50年代初吧,金沙江边小县城来了位新华社记者,年纪轻轻,却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一直陪着,前呼后拥,观者如堵,人山人海,轰动全城!这在我小小心灵,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从复旦毕业,也当了记者。没觉得有啥了不起,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醋,普通百姓一枚。只是感到,这职业很对自己胃口,天天上班,都在拼命寻找新鲜事物;篇篇文章,都要追求如何创新,有时还真有点儿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劲头呢!于是,每天也就过得非常充实,觉得生活很有意义。

     记得我们总编老范(范敬宜)曾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有来生,还要做记者》。我相信这一定是他的肺腑之言。老范就是一非常纯粹、非常热爱新闻的报人,真资格老资格的新闻工作者。

     后来,新华社办了本杂志叫《中国记者》,新开一专栏叫《青年新闻圈》,约我写文章,我便写了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抒发一通自己感慨。那意思和老范差不多,“阴错阳差上了这条船——原本报考的是哲学系,却录取在新闻系——干着干着,竟赖在船上,再不肯下来!”

     还写过一篇《我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说的全是几十年记者生涯中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写得自己热血澎湃,激动不已。表达的还是一个意思,记者这职业,实在太棒了,一干就非常来劲,这一生真没白活。

     只可惜,再好的职业,也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段,最终,年纪老了,你得退休;身体差了,你得住院;最后,没感觉了,你得去到那个虽然人人都不想去但人人都必须去的地方。

     就在前些天,碰到一年轻同行,说起当记者,年轻同行说,老詹哪,你们当记者那会儿,与如今可是大不一样喽,记者这碗饭,想吃的人呀,已经不多。

     我说是吗?他说当然。

     回家以后,仔细想想,确实也是,与前些年相比,记者这碗饭,的确不再香。如今的新闻工作,与过去已有三大不同。

     其一,收入不高。

    

     一个记者,大学毕业进入报社,顶多也就五六千块,乍看并不算低,但继续干下去,即使做到主任记者(副教授级)、高级记者(教授级),收入也就上万或者一万多点。若在其他行业,比如金融、IT、房地产,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年纪不过30出头,只要干得好点,谋得个小小差使,年薪三四十万甚至五六十万,一点不足为奇。

     其二,环境较差。

    

     现今这舆论环境,与过去相比,已经大不相同。各种利益关系,博弈纠缠,复杂而且激烈。记者写稿,要想坚持个性和特色,比过去困难多了。首先,部门头儿审稿把关,已经越来越严。倘若运气不佳,再碰上总编是个只想做官不想做新闻的人,行事谨小慎微,生怕出点问题。好嘛,你越是下功夫写的稿子,他越是可能挑出毛病,一改再改,两拖三拖,真至寿终正寝!内部环境变了,外部环境同样变了,民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一个细节稍有不慎,哪句话说不对头,好家伙,非但招致批评谩骂,还有可能惹来官司,吃不了兜着走!

     其三,工作辛苦。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过去那种分工跑口、渠道垄断的日子,再不会有。你是法制口记者,吭哧吭哧写篇报道,某某老虎,双规落马,如何如何……人家到中纪委网站一查,嘿嘿,信息披露得比你更早,而且比你还详细!你是驻地记者,不辞劳苦,深入基层,好不容易用脚板跑出一条新闻,别人坐在编辑部,网上一百度,信息一汇总,写出来或许比你更全面更深刻甚至更有味道!时下,媒体多如牛毛,竞争如此激烈,记者这碗饭,已经不好吃。

     人都是有比较、会思索的,以上这些情况,大家心知肚明,谁还稀罕你这名不副实的“无冕之王”!加之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受到冲击,大有日薄西山、不断滑坡之势。所以,年轻人不再珍视新闻单位,不再谈什么新闻理想,应在情理之中,完全可以理解。

     前些天,见到《北青报》“北青深一度”报道组的介绍,这个小组,七、八位年轻人,不信纸媒体终将衰亡这个邪,下心思探索网络时代深度报道之路,不哗众取宠,不走娱乐化路线,经常下到底层,挖掘一手资料,写出一篇又一篇独家新闻,深受读者喜爱,年轻人也干得十分来劲!报道组曾深入云南,采写出独家报道《云南越狱事件调查:起底张林苍的出逃路线图》,阅读量很快突破1000万!这样的1000万+文章,对他们而言,已不是第一篇!

     看到这个报道,既激动,又感慨!

     所谓理想,是什么呢?简单点说,理想就是,心里装着一个目标,前面有一个追求,每天做起事来,便感到有些意思、有些奔头,让日子不要过得那么平淡,那么无聊。

     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大部分从业者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和挣钱方式而已,至于理想云云,人家或许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当然谁也没有权力要求他们非得那样想。

     正因此,记者这碗饭,有些人觉得已经不香,不再感兴趣,但有的人却乐此不疲,觉得这碗饭仍然香着哩,比如,《北青报》这帮年轻人。

     这大概正应了一句俗语:罗卜白菜,各有所爱。

     今天,记者节,咱们自己的节目!对那些明知“收入不高、环境较差、工作辛苦”却依然坚持新闻理想,乐此不疲,踏踏实实,奋力前行的同仁们,老詹真是既羡慕,又敬佩,我要由衷地为他们大大地点一个赞,说一声,好样的,我的同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码字工匠老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