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记者好厉害,一次竟获两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9/11/5 9:50:27 码字工匠老詹
11月1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李化成,竟一举拿下两个中国新闻一等奖!没搞过新闻的人不晓得,这“中国新闻奖”可了不得!它由中国记者协会评定,每年只评一次,被视为“中国新闻界最高奖”。有的地方,得了这个奖,下面还要再奖励一回。而且,今后评职称,也是硬杠杠。
老詹这一辈子,也才拿过一回一等奖。
李化成这小子,竟然拿了两个一等奖!
而且,是在一次评选中!
这就很有些不同寻常了。
李化成咋这样厉害?
他有些什么独门绝技吗?
请看《传媒茶话会》文章——
一次获两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位记者为什么行?刘娟 传媒茶话会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话似乎是李化成的真实写照。
11月1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李化成一举拿下两个中国新闻一等奖。
《传媒茶话会》发现,早在2014年他就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集体)。更让人惊喜的是,2005年从兰州大学新闻本科毕业后,他14年间揽下41项省级和全国新闻类奖项,是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
他是如何做到的?
11月2日,《传媒茶话会》对话李化成,听他讲述成功的秘密。

“我是改革中的一朵浪花” 11月1日,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山东广播电视台5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3件一等奖,(点击此处,观看5件获奖作品)创造了山东广播电视台参评中国新闻奖以来的最好获奖记录。而李化成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何日“凤还巢”?》《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稻获成功》两篇作品双双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我只是改革洪流中涌现出的一朵浪花。”李化成说,没有山东经济社会的改革大潮,没有山东广电的改革大潮,就没有《何日“凤还巢”?》。近年来,山东广播电视台改革的大浪涌动,“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成立融媒体中心,打破传统用人机制、薪资结构,一切向采访一线倾斜,一切向舆论效能延伸,一切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看齐。为助推山东省营商环境建设等中心工作,落实“解放思想”部署,山东广播电视台抽取精兵强将,设立专门栏目,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一股股改革浪潮激荡在一线,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像一个幸运儿一样应运而生在浪尖之上。
《何日“凤还巢”?》
“我们是改革的产物,作品也是改革中水到渠成,这样的作品,这样的的记者会在山东台改革洪流中越来越多。”李化成说。

选题是好新闻的命脉 “新闻事件‘硬’,新闻背景‘硬’,记者自身也要硬。”这是李化成总结获奖作品需要具备的3个重要特征,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新闻事件本身。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才算“硬”呢?“把准时代脉搏,担起时代之责,揪准存在发展症结的‘牛鼻子’。”李化成认为,这样的选题才算“硬”,这样的选题才是好新闻的命脉。2018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抛出两个尖锐的问题,“山东为什么落后了?山东应该怎么办?”向曾经优越感十足的山东人发出了严峻拷问。在全国区域竞争这盘大棋局中,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山东只有2家,排名都在60名以后,滴滴打车、支付宝、微信红包等具有超前引领作用的创新模式,都没有原创在山东。“民营经济发展裹足不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履沉重,新兴业态增长缓慢,这是山东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几乎都有营商环境不良的影子。”李化成告诉《传媒茶话会》,为了改变现状,山东推出了新旧动能转换、“一次办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了积极落实山东省“解放思想”的部署,山东广播电视台还加大了舆论监督力度,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在这一关键节点上站了出来。
“硬”新闻背景中找好小切口
“报道好大主题,实际操作起来要有小切口。”李化成给出了他的解题思路。营商环境不良是困扰山东及全国许多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共同难题。山东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中无一家企业上榜。李化成和同事们敏锐地发现,一些创办于山东的互联网企业却“孔雀东南飞”,在浙江等先进省份迅速发展壮大。这些企业为什么在山东留不住、长不大,山东营商环境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在《何日“凤还巢”?》中,李化成和同事们用凤岐茶社在山东和浙江两地的遭遇进行对比。最终暴露出山东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政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严重问题,呼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培植企业健康发展的沃土。此外,李化成还有另一个秘籍即“重大主题往民生方向挖掘。”以《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稻获成功》为例,海水稻带动中国农业全产业链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如何关注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怎样的切口才能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呢?

(点击图片,查看《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稻获成功》视频)
“从民生角度出发!”《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稻获成功》就是以中国海水稻在中东沙漠种植的过程为线索,通过纪录沙漠中中国农业科研人员的奋斗过程,讲述新时代中国人民在“一带一路”上创新创造,为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人民解决饥饿问题进行的探索。

记者本身要够“硬”“既要把问题本身讲明白、弄透彻,又要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这就要求记者本身要够‘硬’。”李化成认为,这是对记者践行“四力”水平和能力的考验。“首先,记者需要有够硬的‘眼力’。”“山东人曾经创造了很多全国领先的经验,比如海尔管理模式成全国标杆;浪潮服务器、寻呼机产品全球领先……但进入新时代,山东人的思想解放力度还不够大,‘官本位’的影响依然存在,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阻碍当地发展的障碍。” 李化成认为,营商环境的好坏,是思想观念的体现。

凤岐茶社的故事并不是个案。2017年4月,山东化仙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总部迁到了上海市,这个原本在山东创业的公司,到上海不到两年,业绩和市值就翻了十几倍。“在具体事例的选取上,凤岐茶社和化仙子,是两个案例都采访,还是选取一个更有代表性的案例说深、说透?”李化成透露,由于这两个企业经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经过反复思考,他们最终选取了凤岐茶社这个案例。“记者需要有够硬的‘脚力’。”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后,面对如潮般赞许,李化成说,“没啥厉害的,记者就应该多跑一些,本职工作而已。”山东广播电视台明确要求制片人要带头下去干活。工作了十四年的李化成至今坚持着“跑新闻”。从时间上来说,《何日“凤还巢”?》第一次采访从7月份就已经开始,经过不断思考、完善,一直持续到12月份;从空间上来说,李化成和同事两下浙江,三到潍坊,辗转多地,行程近三千公里。而为了做《中东沙漠种植中国海稻获成功》这期节目,李化成和同事们在迪拜60多摄氏度的沙漠中被炙烤,高温使得机器爆表。尽管他们大量喝水,但脱水还是比较严重。“出汗补充盐分不及时,电解质失衡,小腿出现了两次抽筋了。”同行的摄像记者在日记本中这样记录他们在迪拜采访时的经历。

李化成和同事们在迪拜采访“整个采访前后持续近一个月,素材和成片比已超过100比1,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素材。”李化成说。“记者需要有够硬的‘脑力’。”在《何日“凤还巢”?》中,凤岐茶社作为一个企业,寻求的是最大利益和最佳发展环境,这是市场经济规律;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本应把更多精力放在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和搞好服务上,但实际上又抱着部门利益不放。各自的想法如何通过最佳的镜头表现、用最生动的语言表达?“在采访之前,我们拿出大量时间跟采访对象聊天,确保采访对象完全处于放松状态,于是有了凤岐茶社负责人在说到老家遭遇时的尴尬表情,有了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在说到以前承诺时的气愤,有了专家学者在说到现象背后原因时的无奈。”李化成告诉《传媒茶话会》。“记者需要有够硬的‘笔力’。”李化成坦言,在表现形式上,营商环境好与不好,本身是一个相对泛泛的概念,如何体现?他们最终决定用凤岐茶社在山东和浙江两地的遭遇,用一个一个的事件来一件一件地对比,营商环境的差距就能跃然镜头上。 在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后,山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吕芃说:“我们所有改革举措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传播力,不断提升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努力让山东广电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李化成总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勉励自己。
编辑 | 裘真
更多及时资讯欢迎关注《传媒茶话会》微博:@传媒茶话会
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请注明单位~姓名),小编将邀请您进群~~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码字工匠老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