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希望生活在有“金融大脑”的世界?
2017/12/29 12:30:50 浅黑科技
我为什么希望生活在有“金融大脑”的世界?
文 | 史中
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贵的事情。
认为自己应该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一圈半。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真正适合进入顶级学府的人,我们只有经历高考这种耗费巨大时间和精力的选举方法。此为一例。
汉武帝时,中国兴起了“举孝廉”制度。这种制度的奥义在于:乡亲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就是一个人的基本得分。如果街坊四邻你言我语,纷纷列举出你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光辉事迹,那么你基本上不会是一个无信之徒,晋升之路为你敞开。
这其实是历史上最早的“大数据”征信。
朋友的小困扰
时间到了2017年,我们仍然在为证明自己烦恼。我的一个朋友,想要贷款买房,但是因为刚工作几年,工资流水没有达到银行的标准,所以难以批贷。但实际上,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诚实守信,爱学习上进的人,不可能成为“老赖”。而且他的父母也都有稳定的理财收入,万一他还款遇到困难,父母一定会施以援手。
但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却无法准确判断个中风险。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派一个加强连的业务员来无微不至地询问申请人的品行、爱好、家庭环境等等琐碎细节。所以,工资流水只能成为银行恪守的“硬指标”。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么发达的今天,这种事情显然应该有更好的解答。两天前,我在北京云栖大会上遇到了徐敏,他是阿里云“ET金融大脑”的老大。他正是为解决这类事情而来。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连通你的每一根血管,它可能比你更了解自己。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怎么“举孝廉”
“举孝廉”这种有趣的模式,其实是可以用互联网的玩法在你我身上实现的。
因为,每个活生生的人,随时都在产生数据。你买了多少书、下了多少馆子、买了多少衣服,这些数据其实都保存在银行,以及和他们合作的电商、电子支付系统里。这些就相当于是你的街坊四邻大姑大婶的“评语”,它们真实地刻画了你的形象。
只要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计算,就可以大致把消费者们归类为“宅男码农”、“杀马特青年”、“戒赌吧老哥”等等。甚至可以给他们的金融习惯健康度打个分。
但是,现在金融机构都在把大数据当做“饭后甜点”。
耿直的徐敏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现在的很多金融机构是盯着“账户”,而不是盯着“人”。它们判断一个人的信誉状况,简单的“账户流水”占了很大的分量。由于技术的限制,对于一个人的其他侧面,金融机构普遍看不太懂,所以不敢轻易尝试,只能作为尝鲜的辅助判断,是为“饭后甜点”。
这就造成了我朋友不被批贷这种“冤假错案”。
这种事情有什么解决方法么?
我听说过一个有趣的事情。两个人相亲,先要给对方看一下芝麻信用分,如果差得太多。。。无需多言转身就走。
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芝麻分逐渐成为了一个验证彼此的经济实力和诚信度等等综合指标的“硬通货”。
相比而言,由于分析能力的限制,银行经常错过优质客户。这让他们也很焦虑,想要改变。金融机构急需一套类似阿里巴巴那种智能系统,帮助自己更有效率地进行风险控制,这就是阿里云的“ET金融大脑”。

“金融大脑”的奇葩用途
如果说ET金融大脑的基础就是阿里巴巴的技能,其实也不为过。但那毕竟是互联网的场景,要想和拥有无数线下分支机构和地推机构的银行、保险愉快地玩耍,金融大脑还需要 get 很多新技能。
徐敏举了几个有趣的例子。
1)每次进入银行 App 都输密码,是必要的吗?
很多人应该都同时使用支付宝和银行 App。二者有一个微小的区别,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察觉:
登录支付宝,不用每次都都输入密码,而银行 App 确是每次进入都要输密码。
徐敏说,这是因为支付宝的风控分散在你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里。而很多银行App是登录入口重兵把守,进去之后就“一马平川”,几乎不再验证操作者的身份。这是需要改变的。
另外,很多银行的APP在审核贷款的时候,所有客户都需要进行人脸验证和人工视频审核。但实际上这也不是必要的,因为开户环节已经进行了人脸验证。我们基于风险的分级,让只有不到10%的客户还需要进行人工视频验证。这就节省了很多本来浪费掉的资源。
他说。
这意味着,风控其实不是越严越好。而是以“够用”为好。这个观点确实给我不小的启发,金融机构应该是最讲效率的。如果通过其他方法就已经证明了你是“良民”,还有必要再看一次你的“良民证”吗?
2)揪出骗保的团伙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不仅要放行“良民”,更重要的是要揪出搞事情的“刁民”。
当然,想干坏事的人,都会用各种方法掩盖自己的行迹。例如骗保:保险代理人和客户串通一气,合起伙来坑保险公司的钱,这种事情作为孤立的案子很难被察觉。
然而,徐敏告诉我,在和某个保险公司合作的时候,他们还真揪出了一个骗保团伙:
当金融机构使用系统把所有保单、保险代理人、出险情况放在一起分析的时候,就会发现个别出险的单子,保险代理人和客户之间存在隐秘的联系。这种联系很难通过人脑分析出来,却被大数据看出来了。
就这样,这个寿险公司揪出了五名骗保的代理人,以及背后的犯罪团伙。仅仅是这一项,就为保险公司挽回了很大的损失。
3)努力地“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分出每个人的脸谱是“良民”还是“刁民”,还可以“猜”出人们的小偏好和小需求。
讲真,给一个人推荐他需要的商品,是阿里巴巴的老本行。据说双11的时候,每个人登录天猫,看到货架上的商品都不同。。。(剁手党就是这样沦陷在温柔乡的。。。)
在金融的场景里,银行可以使用金融大脑的分析能力,预测出自己的客户可能会需要的金融服务,例如要办信用卡,需要某个理财产品等等。
徐敏说,原本银行用自己的IT系统来找出可能需要办信用卡的人,成功率并不出众。而使用智能模型后,判断的准确率提高了五倍。这种“猜心术”的能力对银行来说,不仅节省成本,还增加收益,是个乐见其成的事情。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浩大的迁徙,每一个细胞都会从具象世界奔涌到数字世界。
脑洞:更大的野心
徐敏说,这只是目前迈出的第一步。金融大脑是有“野心”的。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他们的一类客户是“人”,还有另一类更大的客户是“企业”。
对企业的“举孝廉”,比对个人更难。
互联网这么多年发展,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场景已经互联网化了,随时产生的信息可以用于智能分析。而对于小微企业,甚至是大企业来说,它们的绝大多数行为还不发生在互联网的场景里,所以很难有分析原料。
徐敏说。
他说这话的时候,是把企业当做和人一样来处理的,这让我开了不小的脑洞。
如果把企业和人等同看待,ET金融大脑面临的真正困难是:企业们在互联网上是“隐形”的,对于银行来说根本没办法分析出来他们到底是“良民”还是“刁民”。但也正因如此,一旦大多数企业开始产生标准的数据,银行就可以像分析个人一样自动高效地分析企业,金融成本也可以瞬间下降。
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通过人工智能的评分直接判断是否要贷款给它,贷多少额度合适,等等,而不用再像之前费力的“尽调”,放贷还总是有“赌运气”的成分。
当然,由于企业市场需要贴身服务,阿里云没办法贴得那么近。徐敏觉得,这得靠银行。
于是,阿里云找了一些银行的“种子选手”组团,以南京银行和浙商银行为代表,还有一些城商行、农信社银行。不仅在个人金融领域这些银行用上了ET金融大脑,企业金融领域也开始逐步使用。
例如,银行可以对申请贷款的企业说,如果你用某个我认可的企业机器人、采销存 SaaS 等技术来武装企业,那么就可以不用那么多抵押物,相应地也可以获得更多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这种方法一方面降低了审核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降低坏账率,何乐而不为呢。
当银行有动力去做这件事,甚至影响更多的银行来了解并且采用人工智能,那么距离整个产业发生变化,也许就不远了。

所有人面前都是一个美丽的新世界,至少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拥抱它了。
一个新世界
金融大脑,是阿里云的一部分。
之前,阿里云已经发布了ET大脑系列,包括医疗大脑、工业大脑、城市大脑、环境大脑、航空大脑等等 ,和金融大脑一样,用处都是:部署在特定的行业里,用来改进资源调度效率。
用阿里云“总舵主”胡晓明的话说,“我们不太清楚 All in AI,或者是 AI in All,我们要做的是 AI in Industry,能为各行各业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才是我们的目标。”
这让我想到了阿里云的 Slogan,是“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这句话其实有点吃亏:它的哲学意味有时候会阻挡人们的具体想象。不过,仔细了解这几个“大脑”之后,我才开始认真想象阿里云所描绘的未来世界。
这个新世界,不再是一部分人压榨其他人;而是所有人联合起来,一起“压榨”大数据和智能中的价值。
不过,要改变一个产业,可不是靠嘴就能实现的。
据我了解,在很多“大脑”的项目上,吃惯了“饭后甜点”的企业,可没那么大胆敢于尝试新的系统。他们有很多顾虑:万一你的大脑不是智能而是智障呢?万一你的大脑把我的生产系统拖慢了呢?
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回忆了一场“血泪史”:在最初推广工业大脑的时候,阿里云被企业拒绝了70多次。在很多合作中,由于老牌工业企业对阿里云的技术不了解,阿里云甚至采用对赌的方式来做生意,大概就是“先吃,不好吃不收钱”。靠这种“自虐”的方式,阿里云各个“大脑”才活到了今天,逐渐被各大企业信任,看到了灯彩佳话,百万雄兵。
由此来看,在ET金融大脑刚刚推出的时候,就已经有数十家银行合作机构,确实来之不易。
徐敏十几年前曾经在工商银行总行科技部工作,不过现在他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阿里人。他说,自己三年前就把阿里金融云的发展目标贴到了墙上,
1、金融上云
2、云上金融
3、产业升级
这个发展路径也许需要十年才能走完,不过在过去的每一天他都给团队讲解,每一年都在慢慢推进。
我又想起了那个为贷款犯愁的朋友。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更多像他一样的好人不必为了证明自己的良善而愁眉不展。至少,我已经迫不及待迎接这样的世界了。


再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史中,是一个倾心故事的科技记者。我的日常是和各路大神聊天。如果想和我做朋友,可以加我微信,fungungun。
不想走丢的话,你也可以关注我的自媒体公众号“浅黑科技”。
---
浅黑科技,让技术被读懂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浅黑科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