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记 | 一名植物学博士生在肯尼亚考察之初体验
2018/4/9 14:13:28 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让美丽中国

     和绿色非洲一路同行

    

     去年底,我们完成了在肯尼亚为期一个月的植物科考,途中多次回味严雪老师《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科考记事》连载,严老师的文字曲尽其妙,读完后感触颇深。就想借着澎湃的心情,也写点东西来记录这次科考的点滴趣事和艰苦不易,以表达一个植物学博士生对所有参与中非科研合作事业科学家们的崇敬之心!

     考察时间:

     2017年11月25日-12月22日

     考察人员:

     助理研究员: 周亚东 博士

     在读博士:王生位、Y. Mbuni

     在读硕士:N.A. Waigwa、J.M. Nzei、S. Avoga

     考察地点:

     Cherangeni Hills、Nandi Forest、Mount Kenya

     01

    

     初到内罗毕

    

    

     内罗毕是肯尼亚的首都,也是东非地区最大的城市。刚下飞机,我们就感受到了的非洲大地清澈的蓝天和舒适的温度。

    

    

    

     高大的广告牌

    

     各种涂鸦的公交车

     02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

    

     11月27日,我们有幸参加了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召开的《肯尼亚植物志》编委会工作会议。通过一整天的会议,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科学家对待科学严谨和认真的态度,以及中国对非科技发展所提供的“中国帮助”。

     午餐时间,我抽空游览了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这是中东部非洲乃至全非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内罗毕著名的旅游景点。

    

    

    

    清澈蓝天下的博物馆

     景色怡人

    

    

     之后有一天又一次路过这里时,我们遇见了在博物馆外一群志愿者举行艾滋病日的活动,她们给我们戴上红丝带,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了他们的祈福仪式。

    

    

    

    祈福仪式

    

     03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大本营

    

    

     28日下午,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与技术大学(JKUAT)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Sina-Africa Joint Research Center, SAJOREC)总部!

     第一次到达SAJOREC的我们,内心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因为中-非中心是中国政府在境外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是中非科技合作的示范性工程,这一天我们终于见到了她的“真容”!。

     严格来说,我们是SAJOREC建设完成后第一批入住的考察队伍,在中-非中心工作人员们的努力下,这里的一切都有着中国的印记,让身在异国的我们有家的感觉。

    

    

    

     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建飞师兄问我为什么站这边,我说这边有中国国旗,站这边会感觉离家近一些。

     在中国商务部援建的SAJOREC植物园里,无处不渗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非友谊亭在池塘两边交相呼应;来自中国的各种睡莲品种在池塘里开得正艳;原产肯尼亚的一些花卉也竞相开放......

    

     中国

     友谊亭

     非洲

     友谊亭

    

     周亚东博士在非洲友谊亭前留影

     SAJOREC植物园里的生态规划理念在肯尼亚也是数一数二的。虽然建设完成时间的不长,许多鸟类已经开始在人工岛上安寨扎营,听园地管理的师傅说,甚至有一些鹿和羚羊偶尔也会过来,到人工湖边喝水,湿地中吃草。在严雪老师的帮助下,我也认识了一些“空中来客”的名字。

    

     灰鹤

    

     栗头丽椋鸟

    

     编织鸟鸟巢

    

     埃及圣鹮

     因为考察队的到来,那几天在SAJOREC食堂里吃饭的人还是“很多”的。说 “很多”,是因为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常常只有严雪、余泉和张过师三位老师在食堂吃饭。

     他们长期驻扎在这里工作,真正是舍小家为大家,为了中-非中心建设付出颇多。跟他们在一起的这几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们在非常驻工作的不易,心中对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我们在SAJOREC停留的几日里还参观了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宽敞明亮,里面全新的先进的实验仪器都由中国科学院援助,现已完成安装调试并开始服务于中非科学家们。

     看到这么好的实验环境和设施条件,我仿佛看到了未来师生们在这里忙碌试验的场景,看到了大量的科研合作成果铺满非洲大地!

    

     地理与遥感实验室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验室

    

     微生物学实验室

    

     水资源管理实验室

    

     天然产物实验室

     左右滑动查看全部实验室照片

     04

    

     考察正当时

    

    

     12月1日出发,到12月2日中午我们顺利抵达了目的地,Kapenguria镇Kenya Forest Servers(KFS)Station办理相关手续,并开始我们对Cherangani Hills的野外考察。

    

     SAJOREC现在已经被标记在谷歌地图中,是内罗毕当地有名的景点了

     Cherangani Hills位于肯尼亚西部地区,该区北部延绵几十公里的丘陵,植被破坏较为严重,仅在西南部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原始森林,本次考察的重点之一就是该地区西南部的Kapcherop Forest。

     Kapcherop Forest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林内古木参天,珍菌厚苔,随处可见,而这等美景是对植物学专业学生最好的馈赠。

    

    

     阳光下的Cherangeni大森林就像画家精心绘制的一幅画,晴光蔼蔼,淑景融融

    

    

     进山的路不太好走,树桥,密林,但沿途各种漂亮的植物让我们忘却了道路的崎岖和艰难。

    

     Sesamum angolense Welw.

    

     Peperomia blanda

    

     Loesneriella africana

    

     Mimulopsis solmsii Schweinf.

    

     Cissus quadrangularis

    

     Balanites aegyptiaca

     在该区域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肯尼亚列当科(Orobanaceae)的半寄生新记录属——寄生独脚金属(Parastriga Mildbr.)。

     《热带东非植物志》记载该属为单种属,仅具有一个种——寄生独脚金Parastriga alectroides Mildbr.,分布地区局限在乌干达、坦桑尼亚、刚果金和埃塞俄比亚,花为粉红色。而考察队发现于Kapcherop Forest北部一沼泽地种的该种花为白色,与描述略有区别,待我们考察结束将会有更全面的鉴定。

    

     在森林考察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森林里蚊虫太多,蚂蚁常常爬到了腿上一顿狂咬,所以我们每天都必须记得把裤子扎进了袜子。

    

    

    

    

     在森林里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也非易事,眼见多为望天大树,根本采集不到枝叶,我们也只能尽其所能尽量往高处爬。每当看到大树而采不到标本时,我和师兄在想,要是能训练一只猴子帮忙就好了!

     为了能尽可能多的获得植物标本,我们早上出发前都是带着当天的午餐。中午饿时,便随找个空地,便狼吞虎咽起来。肯尼亚食物种类没有中国丰富,几种主要的食物在我们考察的几天几乎吃了个遍。这几天吃的最多的主食是Chapati,吃起来倒是和恩施土家(不加酱的)酱香饼味道很像。

    

    

    

    

     肯尼亚小孩

     和他们送给我的花

     第三天,在考察Cherangeni Hills北面时,我们看到有许多的本地人在河里淘金,他们看到我们,离很远就开始和我们打招呼(Jambo)。河边还有许多小孩子在玩耍,看到我们在山上,都跑了过来跟着我们往山上走,也主动帮我们拿行李袋子。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在这些布满荆棘的密林里穿梭,我们穿着厚厚的登山鞋都得格外小心,而孩子们大多数都是光着上身和脚丫。也许他们的脚板早已适应了当地滚烫而崎岖的路面。

    

     河里淘金

    

     热心的孩子们

     在肯尼亚山区遇到的这些孩子,极为质朴,我时刻都能够感受他们的热情和善意,感受到他们透露出的纯洁灵魂。

     一天的考察接近尾声时,大家终于可以拍照留影了(考察过程中大家根本就顾不上拍人物)。抓紧最后一点点时间,即使是最简单的“到此一游照”大家都拍的很开心,士兵拿出手机也是各种自拍,还借他们的枪让我们各种摆拍。

    

    

    

     如果你觉得植物考察就是采采植物、拍拍照片,那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误解。晚上回到宾馆,我们还需要及时的压标本并且烘干,整理数据,每天晚上都需要到12点后才能休息。当然,晚上整理的时候我们开始了各种闲聊,话题主要还是植物鉴定,听周师兄耐心的分析,偶尔也会吐槽中肯食物的差异。

    

    

     压制、烘干标本

     胡光万老师的标本烘干专利方法真的很好用啊

     05

    

     South Nandi Forest

    

    

     在Cherangeni Hills的考察结束后,我们还前往了肯尼亚西部的Kapsabet,准备开始对South Nandi Forest进行考察。

     South Nandi Forest位于肯尼亚西部,这里的植被整体很好,北面受到人为干扰较多,但南面就非常原始,连道路两边的森林也都保护的很不错,树上还常常能够见到猴子。

     Nandi Forest北面部分受干扰的森林,不远处是正在开花的香龙血树(Dracaena fragrans (L.) Ker Gawl.)

    

     Nandi Forest南面的高大乔木

     在Nandi我们采集了一天的标本,又安排了一天的森林样方调查,并收集了森林土壤样品。这里的植物丰富度很高,我们也见到了许多在Cherangeni Hills没有见到的植物。

    

     Impatiens niamniamensis Gilg

    

     Halleria lucida

    

     Mimulopsis arborescens C.B.Cl.

    

     Lobelia giberroa Hemsl.

     第二天向导穿了件漂亮的马赛布,带上自己的女儿和我们一路同行。向导跟我们说,当地每个人都感受到中国对非洲有很多帮助,你看我的这把刀是“Made in China”的,还跟女儿说要好好读书,以后要去中国上学。

    

    

    

     06

    

     考察途中遇同胞

    

     回SAJOREC稍作休整,我们一行人又出发踏上了考察肯尼亚山(Mt. Kenya)的旅途。说到肯尼亚山,周师兄算是这里的“常客”了,他比较了解山中的情况,一路上照顾我们很多,在肯尼亚山的考察似乎也没有那么累了。在接近20天的时间里,我们考察了肯中部和西部生物多样性最突出的几个地区,考察行程虽紧张,收获也很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上山路途中还遇到了来肯尼亚山登山的中国游客龙少。在肯尼亚山遇到同胞,我们都很开心,聊的也很投机。龙少是摄影爱好者,他此行还带来了无人机,并爽快地提出第二天一早帮我们拍一段我们出发登顶考察的视频。

    

     龙少航拍我们出发的视频截图

     就像严雪老师之前所写的乞力马扎罗科考记事一样,我们一路考察,穿越酷热和严寒,为了节约经费睡自带的帐篷,时刻要对抗蚊虫和高反,深刻感受到做科研的不容易。可是,在看着收获的植物标本和种子时,一切的辛苦都觉值得了! 结束考察下山后,我和周师兄马不停蹄,在计划回程日期到来前再次来到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东非植物标本馆,进行了标本查看以及标本拍照,整理这次课外科考的收获,也为我们这次考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标本馆门口的两个塑像,寓意保护雨林

    

    

    

    

     写在最后

    

     回国后,我们收到了在肯尼亚山遇到的龙少发来的微博截图。

    

    

    

    

    

    

     看到微博下大家为我们点的赞和认可的话语,真的很感动很开心。作为植物学博士,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对非科技合作的事业中,为祖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出一份力,我感到无比幸运,也为生在这个新时代和强大的祖国感到无比骄傲。

     在中国科学院,大都是奋战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对于他们,平常选择的是默默付出,至于其中的辛酸苦涩,在给大家展现出美好的科研成果时早已转化为甜了。确实该为我们的科研工作者点赞打call。

     而对于我自己,需要去做去学的还有很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者简介

     王生位

     湖北恩施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读博士研究生

     导师:王青锋 研究员

     专业:植物学

     研究方向:热带东非植物多样性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王生位和周亚东,如需引用请联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走进非洲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中国科学院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http://www.sinafrica.cas.cn

     电话:+86-27-87700875

     邮箱:sinafrica@wbgcas.cn

    http://weixin.100md.com

    娣団剝浼呮禒鍛返閸欏倽鈧喛绱濇稉宥嗙€幋鎰崲娴f洑绠e楦款唴閵嗕焦甯归懡鎰灗閹稿洤绱╅妴鍌涙瀮缁旂姷澧楅弶鍐ㄧ潣娴滃骸甯拋妞剧稊閺夊啩姹夐敍宀冨閹劏顓绘稉鐑橆劃閺傚洣绗夌€规粏顫﹂弨璺虹秿娓氭稑銇囩€硅泛鍘ょ拹褰掓鐠囦紮绱濈拠鐑藉仏娴犺埖鍨ㄩ悽浣冪樈闁氨鐓¢幋鎴滄粦閿涘本鍨滄禒顒佹暪閸掍即鈧氨鐓¢崥搴礉娴兼氨鐝涢崡鍐茬殺閹劎娈戞担婊冩惂娴犲孩婀扮純鎴犵彲閸掔娀娅庨妴锟�

返回 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